团结花开满鹿城

2017-07-24 18:32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草原

文 | 本刊记者 刘 佳

团结花开满鹿城

文 | 本刊记者 刘 佳

军工产品接受出厂检验 张丽虹/摄

包头,是我的故乡。相传这里曾水草丰美,鹿鸣呦呦,故得名鹿城。至今,矗立在一宫环岛的三鹿腾飞高塔仍是包头的象征性标志。

出门在外,我以包头为荣。“稀土之都”“草原钢城”,作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的包头大名鼎鼎;“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文明城市”,连续入选国家宜居宜业城市的包头美名远播。

置身城中,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包头之美。这里汇聚着工业文明、草原文明、农耕文明,居住着蒙古、汉、回、满等30多个民族,这里不仅有“走西口”而来的“老包头”,还有为建设工业基地从祖国四面八方云集而来的新移民,多元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当你用心地走进这座城,会被她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精神深深震撼,会为她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故事由衷喝彩,会被她文明和谐、包容大气的气质深深打动。

“到工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迎着朝阳,我们拜访了于正心、陈豪夫妇二人。他们是城市微电影《父亲母亲的橡树》中的人物原型之一,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扎根边疆,无怨无悔地奋斗一生。虽已83岁高龄,二老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吐清晰,与电影中不同的是,他们身上多了一份知识分子的睿智,多了一份岁月洗练的豁达。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二老的语气不平静起来。

于正心是湖北省南漳县人。1953年,他考入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先后在火炮设计制造专业与火炮自动控制专业学习。在这里,他与夫人陈豪相识、相恋。

“我们的校训是:把自己培养成德才兼备、体魄健全的国防工业工程师。我们一直以此为目标,勤奋学习,踏实工作。”数十年过去了,于正心夫妇对当年的校训依然记得一字不差。

1958年,作为新中国火炮自动控制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23岁的于正心夫妇放弃了留校、进科研院所的机会,来到了当时条件艰苦的边疆城市——包头。

于正心说:“当时厂里的领导去我们学校招人,说包头正在建设亚洲最大的兵工厂。这一点打动了我们,觉得这是实现人生价值、报效祖国的好机会。”

“我舅妈知道后,拉着我哭起来,她说,孩子,这么大的事儿你怎么都不跟我们商量啊?”陈豪说,“我当时丝毫没有动摇,没有考虑包头与北京的差距,就是认为专业对口,所学的知识终于能派上用场了。”

“到工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响应国家的号召,于正心、陈豪夫妇在包头的二机厂(今北重集团)一干就是60年。

“一定要搞出完全使用中国自己的技术,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火炮!”这是于正心的夙愿。“国庆10周年和国庆35周年阅兵式上的高射炮、坦克炮都不是我们自主设计的,不甘心啊!”

为了完成技术攻关,在艰苦的环境中,于正心忘我地投入工作,反复地设计、研究、试验。上世纪80年代初,于正心作为总设计师接受了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设计任务。

“自行反坦克炮是一个复杂的武器系统,对炮弹的射速要求比较高,经过研究,我制定了‘定点取弹,人工装填’的方案,斜面自动供弹系统的方案攻克了技术难题,达到了技术要求。”1984年4月29日,在北京南口靶场,于正心作为指挥官对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进行了实弹射击测试,该产品强大的射击威力和良好的精度受到了中央军委主要领导的好评,并被列为国庆40周年阅兵项目、国家“七五”重点项目、试点集团军装备项目和武器装备合同制试点项目的“四道金牌”项目。同时,该产品还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兵器行业特等奖、内蒙古乌兰夫金奖、内蒙古自然科学一等奖等重大奖项。

“这个产品摆脱了苏联的设计、工艺和技术,完全是我们独立自主的技术,多年来我们一直坚守的强军梦、强国梦,这时候终于圆梦了!”“要让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兵工精神代代相传。”退休后,于正心夫妇走进社区、走进学校,为青年学生讲解历史、讲解战争、讲解成就。回顾一生,于正心老人作诗总结:“志同道合共筑强国利剑无怨无悔,相濡以沫同沐最美夕阳有阴有晴。”

作为一个以冶金、机械等重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包头的发展史就是无数个家庭扎根边疆、默默奉献的奋斗史。昔日“手无寸铁”的包头,在一批批满怀理想和豪情、来自祖国五湖四海的干部、工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前赴后继、代代相传中,成为了“草原钢城”,挺起了钢铁脊梁。“兵工精神”“钢铁精神”永远镶嵌在包头人的生命里,也永远镌刻在包头城的历史中。

“我是上海的孩子,但我更是草原的儿子”

1959年起,我国连续3年遭受自然灾害,全国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粮荒。在此期间,自身并不宽裕的内蒙古人民,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3000余名来自上海等南方地区的嗷嗷待哺的孤儿。从此,三千孤儿在草原上有了温暖的家,他们在草原母亲的哺育下茁壮成长,成为内蒙古新一代建设者。查干朝鲁,就是这样一名草原的儿子。

讲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查干朝鲁打开了话匣子,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聪慧、坚毅、真诚、热情的蒙古汉子形象。他的面部轮廓、走路姿态、语音语调、神情气质,分明就是一个蒙古人。他说:“我是上海的孩子,但我更是草原的儿子!”

1964年,1岁的查干朝鲁被辗转接至达茂旗的一个蒙古族家庭。养父养母在他年幼时相继去世,查干朝鲁在叔叔的草场上摔打,在舅舅舅妈的目光中强壮。

“我要念书,我要学文化!”好学、自强的查干朝鲁克服了重重困难,以“三级跳”的方式念完小学,而后在蒙中上完高中。工作后他坚持自学汉语,考入了内蒙古党校专修班,成为一名蒙汉兼通的青年干部。从都荣敖包苏木的干事起步,查干朝鲁扎根基层,一步一个脚印,先后走上了都荣敖包苏木副苏木达,查干淖尔苏木苏木达、苏木党委书记的岗位,之后担任达茂旗政法委副书记,现在是达茂旗司法局书记。

“要想做好牧区的工作,就要跟牧民吃住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真心跟牧民交朋友。”查干朝鲁竭尽所能,为牧民扶危济困、排忧解难,牧民都把他当作贴心人、好兄弟。

1999年,自治区开始推行围封禁牧,查干朝鲁积极寻找边境稳定与环境保护双赢之道,提出了以草定畜的思路,使边境牧民成为维护边境安全的第一道防线。2002年,为了促进牧民增收致富,同时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查干朝鲁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草原边境生态旅游”的新思路,与当下自治区提出的发展全域旅游不谋而合。2005年,查干朝鲁紧跟包头市打造“平安包头”的工作部署,因地制宜地提出了“4321”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工程,为1.87万平方公里的边疆草原织起了一张保护网,为构建和谐安宁的边疆草原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了维护农牧民权益,化解集体土地征用矛盾,查干朝鲁连续3年多走访调研牧户。在他的推动下,2008年,达茂旗第一个和谐矿区办公室正式成立,架起了企业与农牧民交流的纽带。在东河村当驻村干部期间,查干朝鲁为每户村民建立了脱贫帮扶档案,解决了村民一直以来不能打井上电、种不上水浇地的问题。对生活特别困难的村民,他主动上门,为他们送去米、面、油和帮扶资金, 切实解决村民的实际困难……

一路辛勤耕耘,一路回馈草原;一路热忱奋斗,一路真情守望。查干朝鲁说:“我特殊的身世和成长经历,和大草原紧紧相连。我是民族团结的受益者和见证者,也要做民族团结的护佑者和实践者!”

“好人就像空气和水,无处不在”

徜徉在包头街头,随处能感受到包头人的幸福。这座“半城楼房半城绿”的城市,集百里绿道、百里公交、百里景观于一身,是中国城市规划的样板之一。整个城市舒展大气,交通井然有序,机动车道、公交专用道、自行车道划分得当,这里没有“中国式堵车”,反而有无数“包头好司机”主动礼让。若是晚上到夜市中去,即使在最红火热闹的小吃街,也看不到乱糟糟、闹哄哄的景象,能看到的,是包头人挂在脸上的舒适和惬意。

包头市曾4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团结互助、文明和谐,是这座城市的温暖灵魂。

王金清家住稀土高新区万水泉镇画匠营子村的黄河岸边。这个貌不惊人的汉子,25年时间里在黄河上救了无数生命,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卫士”,他婉拒一切酬谢,没有向被救者及其家属收过一分钱,大家都叫他“好人王三”。有人问他,抢救落水者时有没有想过自己的生命也存在危险,他说:“哪里想得了那么多,就想着这是一条命,得把人先救上来再说。”常年在冰冷的河水中救人,王金清的腰腿和胳膊都落下了毛病,经常被疼痛折磨,却没动摇他救人的信念。直到现在,每隔两个多小时,他就要开着快艇在附近几公里的河面巡视。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救援队伍中,“王三黄河自愿救援队”目前已有正式成员13人。“好人王三”代表着一个见义勇为的集体,他们用自己的担当和奉献,在黄河上扬起了一道生命的风帆。

在包头,可爱可敬之人处处可见,可歌可泣之事不胜枚举。坚守孝道31年,唤醒植物人养母的全国道德模范朱清章,52年传承雷锋精神的“中国好人”陈文学,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的最美乡村检察官张章宝……

“让包头成为一座有温度的城市”。为了建设志愿之城,包头市率先在自治区颁布了《包头市志愿服务条例》,成立了首家志愿服务学院,把志愿服务纳入文明城市、村镇、单位、家庭、校园等各类创建考核中。目前,全市志愿者人数达38.3万,占全市人口的17%。包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盖连玉对此深有感触:“60载风雨历程,20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之路,老城包头,民风淳厚,好人就像空气和水,无处不在。”

情满鹿城,爱洒北疆。正是无数不舍昼夜的深情守望,成就了无数平凡人的不凡人生,成就了一座塞外边城的崛起传奇。■

相关链接一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治区成立70年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十二五”以来,内蒙古19个边境旗市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111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74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62.26亿元增加到118.12亿元。截至2016年底,内蒙古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10个旗市建档立卡贫困嘎查村由“十二五”末的86个减少至5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由“十二五”末的60817人降至36849人。蒙古语言文字在各级党政机关、司法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民族教育得到优先重点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少数民族干部人数高于全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猜你喜欢
草原
这片草原
讲解《草原图》
这片草原
梦回草原
看一看草原
在最美草原自由翱翔
今夏,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草原之夜
可可托海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