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产业的故事
——走近卓资山熏鸡

2017-07-24 18:32刘巧枝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博物馆

文 | 刘巧枝

一个产业的故事
——走近卓资山熏鸡

文 | 刘巧枝

“卓资山熏鸡就是好吃,总是吃不够!”来自江苏南通的朱先生在呼和浩特市经营一家室内装修公司,前年应朋友之邀第一次到卓资山吃过熏鸡后,便再也忘不掉。说起内蒙古美食,他首推的就是以色润味美、骨利肉酥著称的卓资山熏鸡。

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卓资山熏鸡,据说是河北籍人李珍和北京籍人张兰太首创的,他们以本土鸡种“边鸡”为食材,把从原籍带来的熏卤工艺和本地的卤鸡方法巧妙结合起来,创出了这一风味独特的名吃。1956年,在中国食品总公司举办的全国熟制品展销会上,卓资山熏鸡与山东德州扒鸡、河南道口烧鸡同被誉为“中国三鸡”。

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后,卓资山熏鸡主要由卓资县国营食品公司经营,但也有一部分集体和头脑活泛的个人私下里制作熏鸡,带到火车站售卖。那时,每当有火车在卓资山车站停靠,南来北往的旅客往往会下车买上一两只卓资山熏鸡。在那个肉食稀缺的年代,卓资山熏鸡是人们眼中不可多得的美食,火车站买卖熏鸡的场面,成为人们记忆中难忘的一景。

到了“文革”时期,私自制售熏鸡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熏鸡产量一度萎缩。

改革开放后,卓资山熏鸡焕发出新的生机。除了国营食品公司,县城里相当一部分人也开始光明正大地做起个体熏鸡生意,不少会做熏鸡的食品公司职工也纷纷下海单干。张喜年、赵根有、王二娃等老一辈熏鸡手艺人,就是在这个时候开起了自己的门店。一时间,挂着 “正宗卓资山熏鸡”牌匾的店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街小巷,“熏鸡一条街”更是名噪一时。卓资山熏鸡有了规模、成了气候,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亮点。

然而,传统的手工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卓资山熏鸡产业的发展壮大。2015年,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融资推进、滚动发展”的基本思路,卓资县建起了熏鸡产业园。产业园总投资1.5亿元,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由生产区、博物馆、销售区三部分组成。预计到2020年,熏鸡产业园年销量将突破1000万只,年销售额将突破4亿元,从业人员将达1800多人。

园区内,最吸人眼球的莫过于卓资山熏鸡博物馆。占地5100平方米的博物馆,重现了卓资山熏鸡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壮大过程。在外工作多年的赵女士回来参观熏鸡博物馆,看见馆内还原出的早些年收鸡人骑着自行车翻山越岭收购活鸡的场景,百感交集。

“我家当年养的鸡,下蛋母鸡留着,公鸡和不下蛋的母鸡全都卖给上门收购活鸡的商贩。逢年过节,我父亲总要亲手做几只熏鸡给我们解解馋。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管我走到哪,熏鸡一直是我家年夜饭的主打菜。”赵女士深情地回忆道。她说,当年每次去卓资山镇,总会去向阳巷的“熏鸡一条街”走走,看看玻璃橱窗里那些油光红亮、香味诱人的熏鸡。如今县里建起了熏鸡博物馆,她身为卓资人由衷地感慨和赞叹。

2016年,“卓资熏鸡”成功注册了国家地理标志,这是卓资县熏鸡产业发展迈出的可喜一步,为卓资熏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带来了新的机遇。眼下,卓资县正准备出台《卓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专用标志管理办法》。这一政策出台后,“卓资熏鸡”将以统一、崭新的面孔亮相于世,不管是“李珍熏鸡”“赵根有熏鸡”,还是“王二娃熏鸡”,都将统一成为“卓资熏鸡”。熏鸡虽然不会飞,却将带动卓资山县域经济飞向新的高度。■

(责任编辑/高旭天)

猜你喜欢
博物馆
开启博物馆奇妙之旅
去博物馆shopping
博物馆里的“潮应用”
『博物馆之城』如何建?
博物馆里的“虎”
博物馆
流淌在水上的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