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分”兼管 “收放”结合 锻造优质学校文化

2017-07-24 16:13江卫荣
基础教育参考 2017年13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优质

江卫荣

[摘 要]通过实施“统分”兼管的管理新模式,既抓“规划引领”,又放手“项目实施”,以分步推进、多措并举形式,使全市校园文化建设呈现“百花齐放、各有所长”态势。

[关键词]统分;收放;优质;学校文化

回顾浙江省温岭市校园文化建设,经历了认知、探索、创建、发展的历程。从以“净化·绿化·美化”和“学园·花园·乐园”为载体,到以“新农村教育”为发展方向,推动学校文化“一校一品一景”的创建工作,再到以“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创建美丽校园、快乐校园,从校园物质文化打造到学校精神内涵凝练,温岭市实施“统分”兼管的管理新模式,既“抓”又“放”。所谓“抓”即抓“规划引领”,所谓“放”即放手项目实施,推介“百花齐放、各有所长”。通过统分兼管、收放融合、分步推进,科学引领学校实施校园文化建设。

一、高点定位,实施规划引领

1.审视定位,明确建设目标

为全面贯彻落实浙江省教育厅《全面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使温岭市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深入开展,市教育局加强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部署和统筹安排。自2014年起,市教育局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全市中小学2016年度校园文化建设重点工作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重点提出了整体规划、“三风”建设、“班室”文化等七方面的要求;2015年,以“美丽校园”建设为抓手,重点抓校园环境建设,树立了一批“最美校园”;2016年,以“快乐校园”为载体,通过抓活动文化、行为文化等校园精神及内涵的提升,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2017年,市教育局以“幸福校园”建设为平台,在全市树立了一批“环境优雅、理念先进、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品位高雅、个性鲜明”的“文化校园”样板。

2.行政推动,实行专业引领

为全面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创建工作,市教育局实施行政推动和专业引领双结合,专门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创建工作咨询委员会。前者主要负责规划、指导、督查、协调全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后者主要参与全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的制定,指导各校创建工作的开展,参与创建工作考评。同时,市教育局还要求各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做到规划、方案、制度、人员、经费、考核全面落实,最后由市教育局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全方位督导考核。

二、分步推进,落实两大策略

1.以“项目化运作”推进建设

自“美丽校园”创建以来,市教育局进一步加大了对全市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通过“项目化建设”的方式,按照“整体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逐步完善,追求品位”的总体思路,分项目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并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启动校园景观、“班室”文化、“三风”建设、校训校歌等十多个学校文化项目建设。2016年,市教育局共认定了13个文化项目。在认定过程中,要求学校做好总体策划,运用特色创建和设计手段,内外兼顾,分步实施,逐层提升。

2.以“快乐校园建设”升华内涵

2016年,市教育局启动了“快乐校园”建设活动,更加明确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總体要求,通过促基础建设,抓全面铺开,提升学校领导、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水平。市教育局从净化、绿化、美化“三化”着手,致力于办公室、教室、寝室等“五室”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从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逐步过渡到学校的内涵建设、精神提炼,从拥有相对优势的学校着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创建评估、成果提炼和推介工作,用专项资金既“填谷”又“造峰”。2015至2016年,共有53所学校创建了美丽校园,36所学校创建了首批快乐校园。

三、多措并举,完善文化建设体系

1.巧借东风,力抓物质文化

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将校共体建设、省标准化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市创建等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借各类创建之东风,进一步加大了物质文化的建设力度。

(1)整体上丰富建筑文化。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时时刻刻都在发挥作用,尤其是校园建筑文化。市教育局要求学校因地制宜,通过对学校原有布局、标志、建筑物等再设计、再创意、命名和修缮等方法,整体布局,统一规划,精心布置每一个楼层、每一面墙壁、每一处建筑景观等,使其潜移默化地发挥出育人的功能。如温岭中学的“高瞻远瞩”“饮水思源”等校园景观,雅致、深刻又富于诗意;新河中学的草廊春晖、华砚邀月等八大主题文化景观,秀丽、灵气又饱含意蕴;新河小学的月研池,清澈、灵动又意味深长。

(2)细微处提升环境文化。在校园环境建设上,市教育局致力于打造精致校园,要求学校在整合、挖掘本校原有绿化、雕塑、标语、橱窗等景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校园环境建设,鼓励师生参与到校园环境的设计与维护中,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角一景都成为学校文化的载体,处处都有教育契机。如石桥头幼儿园利用废旧材料,设计不同主题的大环境和区域布置,美观、实用又节约;大溪小学的铅笔广场、紫藤花园,色彩明丽、活泼又典雅。

(3)深层次打造廊室文化。校园廊道、“五室”能折射出一所学校的文化内涵。厅堂的陈设、空间的布置,都能影响学生的观念、行为表现和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市教育局要求全市各校结合本校的办学理念、目标和特色,精心打造校园廊室文化。通过师生共同参与,营造一种团结协作、积极向上、快乐和谐的学校文化氛围。如九龙学校的文化长廊,集幸福爬行榜、名师苑、创意小铺和微课程等寓教于乐的内容于一体,特色鲜明,趣味盎然;横峰小学的典雅型廊道,集书吧、休闲于一体,古朴实用;还有锦园小学的休闲读书吧、校园科技馆等。

2.提升维度,润养精神文化

(1)创新理念,深化内涵。办学理念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好的办学理念可以领跑学校的发展。市教育局在“三化”“五室”等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三风”建设、校训校歌征集、校史研究、文化传承等措施,要求学校在理念上删繁就简,披沙拣金,创特色、出品牌。如石桥头镇中心幼儿园依托农村生态资源,塑造“野趣之乐”;滨海镇第二小学把“善化教育”作为办学宗旨,为学生搭建了幸福成长的阶梯;市职业技术学校以培养现代人才为目标,通过校企文化对接,实施3Q7S体验、创业和道德实践三大教育等。这些学校在办学理念的设计上不断提升,一种倡导阳光、民主、开放,体现人本、公平、公开的文化正能量正逐步形成。

(2)一章三制,完善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2015年,市教育局以省规划课题“区域推进现代学校‘一章三制建设的行动研究”为平台,从学校章程到校务委员会、代表大会和家长委员会制度的研究与探索,以理念转换、建章立制、结构重组、机制创新、品质提升等“五行动”为策略,深入研究并开展了新形势下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与试点工作,这对深化溫岭市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开拓课程,丰富文化。在课程文化建设上,市教育局借助省、地精品课程评比平台,积极鼓励各校挖掘资源,开发实践活动课程,丰富学校文化。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共开发实践课程360多门,其中省级精品6项,地市级52项,市级300多项。如新河镇中学借助“一心两翼,一馆两室”平台,开发了“地震科普”课程;松门小学通过“让创意成为一种习惯”的目标,一路探索,编制了《创意手工》教材;城南镇第二小学以“儒雅教育”为核心,先后开发了课程“雅诵”与“游学指南”。课程内容涉及20多个领域,列入学校必修或选修课的有50多门,面向学生的有270多门,大大地丰富了学校的课程文化。

(4)搭建平台,充实活动。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市教育局在全市极力营造多彩的文化活动氛围。每年常规举办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会、文化艺术节、中小学生书画赛、科普活动等体艺、文化活动。同时,也要求各校相应地开展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活动,以活动来丰富学校的文化。如温岭中学的塑造“五个温中”系列活动;锦园小学的“弘扬传统文化”特色活动;城北小学的“阳光精气神,快乐321”课间活动;石塘小学的“海韵渔文化”活动;岩下小学的“触摸体验”活动等。

3.着眼品质,打造特色文化

市教育局以建设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为抓手,通过部门联合、项目开发、区域推动等模式,进一步打造特色文化。

(1)联合部门,开发项目。市教育局联合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体育局、法院等20多个职能部门,通过专业人才输送、设备设施投入、专业技术支助和阵地建设等方式开发了食品安全、体育实训、法制教育、地方文化等80多个学生实践项目。而且市教育局还编印了《温岭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名录》,希望通过对实践基地、实践项目的认定,不断加强学校特色文化的发展。

(2)区域发展,形成特色。全市各校充分依托区域特点,在地方特色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地建设特色实践项目,提升学校特色文化品位。目前,市教育局认定了旅游、爱国、科普、农艺、棋类等地方特色项目50多个。如长屿小学利用长屿硐天资源,建设了旅游实践项目;大溪小学依托当地历史、人文等纪念场馆,建设了地方文化项目等。

从温岭市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历程看,实施“统分”兼管、“收放”结合的学校文化建设管理模式,有助于营造校园文化建设氛围,有利于学校文化建设貌的改变、质的提升、内涵的发展。当然,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每一位参与者经历一个凤凰涅槃、化茧成蝶的过程。相信继续通过二至三年的努力,温岭市的校园文化建设将会提升到更高水平,培育出更多具有优质文化的特色学校。锻造优质学校文化,我们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优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贵港覃塘:提前谋划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做好档案编研工作 提升学校文化氛围
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