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新教师课堂教学呈现的问题与对策

2017-07-26 13:26姜华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数列问题对策

姜华

[摘 要] 课堂教学是一位教师扎根数学教学的生命力. 从教师教学能力来看,新教师需要从课堂教学、解题教学等诸多方面进行提升,但需要从哪些方面关注,又有哪些方面的问题要及时解决,是新教师教学必须关心的注意点.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数学;问题;对策;设计;数列

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水平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其中最重要的提升环节是课堂教学能力和解题教学能力. 江苏数学特级教师徐斌说,新教师需要走好两条道,一是课堂教学,这是教师的基本和立足之本;二是解题教学,是教师快速发展的源泉. 但是过好课堂教学关对于新教师而言,并非易事. 从近年来参加多次的公开课观摩和尝试来看,笔者发现新教师在课堂教学演绎的时候有几个常见的问题,笔者就自身的一些认识做一个简要的分析,与大家交流.

[?] 呈现的问题

1. 备课不到位,目标不明确

新教师大都限于教学年限,往往对教材的理解并不到位,比较欠缺.大部分年轻教师往往在教学中没有认真钻研大纲、教材,习惯于“拿来主义”.认为《教师教学用书》《优秀教案》《优化设计》等是有经验的、著名的教师撰写的,所以拿来就用,脱离了本班的教学实际,教学的针对性不强. 再优秀的教案面临不同的教学情景和教学对象时也会失去它的功效,因此经常会出现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水平停滞不前的情况.

案例1:某新教师《数列》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辨析:笔者以为,这是典型的新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 从该课堂教学的设计来看,明显对知识的重难点把握不到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重点演变为通项猜测和通项求解,但这并非是数列概念第一课时的重点. 笔者咨询了该教师设计的来源,其直言不讳地告知大都选自教辅资料,而且认为这样的课堂效率很好!笔者认为,这种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偏向不成熟的思维设计,是走应试教学的设计.而我们教材一般从成年人的认知、思维、知识结构的内在关联出发构建而成,即按“定义、公式、法则、应用”这样的逻辑顺序呈现,不符合数学问题研究的一般规律“问题—定义”,不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那么学习数学的实际用途和意义将是应试需要,而非能力培养.没有吃透、钻研大纲、教材,所以备课过程中课堂教学的目标不明确,重难点不明确,一堂课的内容、精神、灵魂不清晰.

2. 缺思维品质,少核心设计

新教师因为其教学经验的缺失,导致其课堂教学的设计往往缺失思维品质的渗透,缺乏对知识核心的发散设计,这就需要新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积累、摸索、反思. 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知识是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合力”作用下的制高点,也是本堂课最大的闪光点,恰恰也是最难以实现的. 所以有的教师由于在备课过程中的仓促,缺乏对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分析,缺乏对内容科学、合理的精心设计,以及缺乏对学生对该模块知识学习的心理的了解,致使学生的思路跟不上设计的情景,或者学生根本体会不到本堂课的重点、难点,课堂就显得平淡无奇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体会不出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案例2:高一三角函数应用的内容中有这样一个环节:由于潮水在不同时间点上的水位高低呈现一定的规律(暗指符合三角函数的图像),请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数据的特点,刻画它的图像然后解决相关问题.

设计1:学生解相关问题的三角模型f(x)=Asin(ωx+φ)(A>0,ω>0).

设计2:模型体现了我们生活中蕴藏着三角函数的运用.

辨析:这一问题的解决并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对问题的设计缺乏思维品质,即没有层层递进地将问题所涉及的知识、本质一一展示,更多的是就题论题,核心设计缺失.

[?] 有效的对策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认为,新教师要掌控好合理的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品位,必须依赖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认真解读. 以上述案例为例,笔者做出合乎课程理念和教学大纲的适度解读、修正,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1. 理解教学大纲,渗透核心素养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方向,在大纲指导下教学是有意义、有目的的教学. 2016年新一轮高中数学课堂标准修订完毕,提出了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将知识和素养结合起来,才是好的课堂教学.

修正1:《数列》概念教学的核心.

案例1中的教学设计显然没有理解本节重难点所在,以典型的训练模式课堂替代了概念教学课堂,这是新教师课堂教学常常会犯错的主要原因.阅读教学大纲,并结合教学重新给予修正.

本课重难点:①数列本质的认识;②数列通项公式的认识;③数列递推公式的认识.

修改设计1:思考函数f(x)=x(x∈R),从中选取坐标为(1,1),(2,2),(3,3),…,(n,n)的点,将其抽出重新排成一列(意图:介绍数列的概念,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

设计2:与函数类似,很多数列都可以写出它的“解析式”——称之为通项公式,比如an=n(意图:介绍数列通项公式的含义,其数学表达式an=f(n)).

设计3:以数列1,-1,1,-1,…为例,思考能否写出一个符合其规律的通项公式,学生参与写出多个符合其规律的通项公式(意图:通项公式并不一定是唯一的).

设计4:数列{an}中,a1=1,an+1-an=2,求a5(意图:介绍递推公式的概念,感受递推公式求第五项的过程,发现求解过程的程序性,依赖前一项);将问题变换为在数列{an}中,a1=1,an+1-an=2,求a100,思考如何从递推公式中求得通项公式,需要引入“累差叠加”的思想.

设计说明:小结本课知识,从函数出发以一般化的模型中找到特殊的量,思考数列和函数的本质联系;以设计的两个问题出发,猜测求解通项公式;以设计4中的问题思考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的区别. 本课将需要渗透的三个核心知识打散在问题中进行了渗透,找到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从课堂设计中,我们不难发现,递推关系an+1-an=2到通项公式的推导体现了逻辑推理素养、数据分析素养,将核心素养孕育在课堂教学之中,正是新教师需要面对解决的难题之一.

2. 层层递进分析,凸显知识本质

在课堂环节的转换间隙,巧妙的问题引領是无法替代的,尤其是在核心环节中,所以我们应当进行精心的设计. 即可以凸现知识的本质与事物的发展规律,合理自然,又要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相挂钩,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规律、已有的思维逻辑.

这个环节是本堂课的核心,当然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当高. 通过对有限个整点上的孤点的分析、判断要与先前所学的三角函数图像的画法相结合,这需要有很强的观察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需要有很好的数学素养和很高的数学思维品质. 直接简单的“单刀直入”显得直白、仓促、太抽象,这里就需要一组丝丝入环、层层相扣的问题来引领.

修正2:上文案例2.

问题1:怎样才能通过有限个孤立点来尽可能准确地刻画实际情况?

答案:寻找规律.

问题2:怎样才能准确地找到规律?

答案:增加孤立点.

问题3:规律找到后用怎样的线来连接?

答案:每两个时间点之间又可以分割成很多个间隔很小的时间段,它们间变化小,可以用小线段来表示,那么整体就呈现出一个弯曲的效果.

问题4:怎样将图像画好?

答案:可以再增加整点之间的点.

这里以教育心理学为准则,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的逻辑性为前提设计问题.同时解决了由孤点刻画函数图像的认知过程和思维的发展过程.在已经形成的知识链之间不断地撞击、重建和升华,不仅让学生体验了由具体现象到数学模型的抽象过程,也经历了数学模型建立的各个环节,享受了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实践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历程.

总之,新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新教师教学基本功最直接的表象,而且只要对于课堂教学方面多反思、多改进、多点思考,其课堂教学能力必定会逐步提升.最后笔者建议,作为新教师要有精力、冲劲,要做的是更多的知识积累、数学理解,切勿被应试牵着鼻子走,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演绎数学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数列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高中数列的几种解题思路分析
高中数学数列试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分析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