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人才学历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2017-07-27 16:35李健
学会 2017年6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李健

[摘 要]公益慈善教育是随着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教育专业化而涌现出的新兴领域,很有可能成为未来高校重要的人才培养阵地和教育创新实践的试验场。当前公益慈善教育重视在职人员的能力提升,忽视潜在人才培养的思维已经显露出重重弊端。本文认为公益慈善人才学历教育是一个长期、分步骤的过程,需要通过“通识教育—辅修教育—专业教育”逐步建立以岗位就业为导向的公益慈善教育新体系。

[关键词]公益慈善 学历教育 人才培养

一、概述

近年来,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尽快培养一批能够满足行业发展需要、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专业性人才,以回应国家战略、行业发展和组织能力建设的需要已经形成广泛共识。公益慈善人才培养包括在职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高校大学生的学历教育两部分,前者着眼于现实人才的训练,目的是提高人力资源的相对量;后者着眼于潜在人才的培养,目的是提高人力资源的绝对量。学历教育以理论体系学习见长,在职培训以实践锻炼见长,学历教育需要在实践中验证与提高,在职培训离不开体系化的理论学习,二者互为支持、互为补充。但从目前发展的态势来看,公益慈善领域的在职培训已经比较普遍,但学历教育还没有得到地方政府和院校,乃至大学生的充分重视,并且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之间缺乏互动,这一现状严重制约了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国内已经有包括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深圳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北京市社会管理干部职业学院在内的高校在公益慈善人才培养方向上做出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目前国家学历教育专业目录里尚无公益慈善和社会组织相关专业,学历教育始终难以落地,仅以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社会学和教育学专业下设置公益慈善和社会组织方向,在招生、培养和毕业方面都面临许多限制;另外,虽然上述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大多活跃在理论研究、高级管理、项目实施、专业服务和宣传推广等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所急需的领域,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为例,其毕业生在公益慈善领域就业比例达到60%,且主要分布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基金会。但总的来说,目前高校尚未摸索出一套十分成熟的公益慈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数量太少,相对于庞大的行业需求依然是杯水车薪。那么,接下来该如何形成其他高校的联动跟进?公益慈善人才学历教育该如何实现突破?公益慈善人才培养的路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专门研究。

二、公益慈善人才学历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

围绕上述问题,学术界已经开展了相关讨论,梳理起来有两种基本思路:一种思路认为,应该先从硕博等高等次学历寻求突破,好处是相比本科生招生,硕博起点高,灵活度大,并且有利于未来建立和打造公益慈善师资队伍;另外一种思路认为,已开设公益慈善学历教育的几所高校应该联合起来面向教育部进行公益慈善专业设置的倡导,通过成立专业委员会的方式协调集体行动。上述想法各有其合理之处,但每种方案也各有利弊,实施起来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在此,结合对当前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形势判断,我们认为公益慈善人才学历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应该重点围绕以下几个原则展开。

(一)协同创新原则

公益慈善领域参与的广泛性与多元性,要求人才培养必须区别于其他专业,单凭高校一己之力办学,必须采取协同创新的方式,它既要求在高校内部形成知识分享机制,不同学科之间交叉合作的内部协同创新;也要求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政府、社会组织等创新主体平等互动的创新模式,通过深入合作与资源整合,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应。

(二)行业需求原则

需求才是推动公益慈善人才培养的动力。这就要求高校对人才培养,必须充分考量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对接。当前,公益慈善行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高层次人才培养空间相对有限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发展学历教育更适合从高职和本科阶段寻求突破。名牌大学设置公益慈善专业,容易滋生出“調剂专业”与“不对口就业”的双重尴尬,相比之下,普通高等院校更容易办出特色。

(三)循序渐进原则

目前,国内公益慈善研究整体水平不高,相关的师资力量、课程教学体系都尚未形成,在这样的基础上直接设置正式专业条件尚不成熟,公益慈善人才培养缺少现成经验。在这一背景下,公益慈善人才学历教育发展过程中要鼓励不断探索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循序渐进,以点带面,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在总结中不断提升,应该在制定一个战略规划的基础上,采取分步骤、分阶段的稳妥有序推进。

三、公益慈善人才学历教育的发展路径

结合上述思路,我们认为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要想在学历教育上有所突破,可以通过以下路径:

(一)通识教育阶段,基本模式是校社合作

目前,高校开设课程主要包括必修课,选修课两种。专业必修课需要调整专业培养计划,而这个计划通常是根据学院学科发展通盘考虑,并且权限在教学院长和系主任手中,大范围调整起来存在一定困难。根据公益慈善学院的统计,当前国内有近500多位公益慈善研究者,分散在200多所国内高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基础。因此,当前可行的做法是结合高校公益慈善研究方向的教师在所在的学校以通识教育的形式开设相关选修课,主要面向高校的公益社团和其他对公益慈善、志愿服务有兴趣的大学生,培养他们形成一种公益准备,在过程中可以对接一些社会组织参与实践、实习和调研,在授课内容上,可以适合开设志愿者服务与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社会创新、公益慈善概论方向的基础课程。在授课形式上,可以邀请所在地的社会组织负责人到学校来授课,形成“高校+社会组织”的合作模式,但这一层次主要是一种相对浅层次的授课合作,不一定需要外部资金的注入。

(二)辅修教育阶段,基本模式是产学研合作

具体做法是在前期公益慈善通识课程开展的基础上,对一些运营相对好、学生参与热情比较高的院校,结合与公益慈善相近或相关的专业开办辅修教育。这样做的好处是,没有急于把公益慈善当成一个独立的专业,而是让学生在原专业里学习,通过辅修公益慈善相关课程,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以实现专业之间的相互促进,是一种相对稳妥的做法。目前,北师大珠海分校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的“2+2”模式、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2+1”模式、深圳大学的公益慈善专才班都是可以采用的合作模式。这一阶段需要在学校层面建立专门的通道,形成学校内部各个部门的协同创新,如可以开设公益慈善项目管理、公益慈善传播、公益慈善法律法规等课程,比较适合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与此同时,最好能够寻求到外部资金力量的支持,如联系一些资助型基金会或企业,资助教师建立一些公益慈善方向的研究中心或者研究所,从事公益慈善方向的课题研究和教学体系探索,进一步形成产学研的合作模式。

(三)学历教育阶段,基本模式是官产学研合作

具体做法是在教育部门、民政部门的支持下,设立正式的公益慈善学科专业方向,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在合作模式上可以尝试合作研发、合作研究、合作教育、技术产业化等多种模式,既可以采取正式的合作,也鼓励广泛的非正式合作方式,这一阶段的发展关键是政府公共政策的完善。当前政府已经围绕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但指向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还不多见。在前两个阶段工作扎实开展的基础上,敦促教育部门修订与完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制定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在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设置中的“管理学”一级学科“公共管理”下设立二级专业目录“公益慈善管理”,在招生方向上,可以与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设置成平行专业,并继续完善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专业教学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岗—课—证”相融通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四、相关配套措施

必须意识到,上述三个阶段的路径划分是随着公益慈善领域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推进的。除此之外,还牵涉到政策窗口的开放性程度和社会公众对公益慈善的认可程度,因此无法为每个阶段给出明确的时间表。但可以明确的是,公益慈善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我们还必须着力做好相关配套工作,这些工作推进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上述几个阶段的进程。

(一)做大公益慈善这块蛋糕

從推动公益慈善的体制、机制改革、立法保障,大力发展慈善组织,培养慈善文化,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下功夫,并引导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沿着行业细分和专业化轨道发展,由此才能产生吸纳公益慈善事业专门人才的不竭动力。

(二)加强人才双轨制的培养

高校教育毕竟还是一种相对封闭的培养体系,无法完全满足行业的实务需要,而课外实习又容易产生安全问题和影响正常课程,学校容易产生顾虑。因此,有必要借鉴经管类开展虚拟实训的经验,引导学生利用闲暇的课余时间广泛参与一些远程协助类的公益慈善项目,比如公益慈善学园等行业自媒体,既充分发挥了专业优势,又可以得到多方面的锻炼,积累行业资源。

(三)完善公益慈善人才的保障

人才培养的出路是就业和创业。为此,政府要逐步建立健全以慈善从业人员职称评定、信用记录、社会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合理确定慈善行业工作人员工资待遇,为公益慈善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