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概念“动”起来
——以初中信息科技“存储器”教学为例

2017-07-31 17:07刘婷婷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U盘存储器概念

刘婷婷

让概念“动”起来
——以初中信息科技“存储器”教学为例

刘婷婷

从学科专业视角和学生视角出发,以“存储器”这一概念为例,通过设计“存储器”小话剧,将其剪辑成为三个视频,并以此作为教学素材,开展对概念的初识、再识和运用的教学,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概念,体现概念教学的价值。

概念教学 存储器 信息科技

概念是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概念教学的价值在于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信息科技认知结构,提高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信息科技学科特点的理解。

一、信息科技概念教学的现状

当前在概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课堂上可提供的用于激发思维的素材比较匮乏,教学方式单一,存在缺失学科专业视角与学生视角两个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采用直接讲授的方法,学生只听不思,被动接受概念,只停留在概念的表面,不能深入。这种现象主要是学科专业透视不够。二是虽有问题情境与问题引导,但缺乏学生自主思维,没有思辨性,导致对信息科技本质认识不深。三是虽有针对性的练习强化概念,但终因停留在表象而无法消化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后面两种现象显然是学生的主体体现不够,缺乏学生视角。

因此,如何从学科专业的视角和学生的视角阐述分析概念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初中信息科技“存储器”教学为例,聚焦存储器概念的本质特征,以学生小话剧表演的形式,并将其剪辑成为三个有趣且蕴含关键知识的视频,作为教学素材,让抽象的概念“看得见”,让静态的文本“动起来”。

二、信息科技概念教学的改进实践

(一)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学生在接受正式的学科概念教育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积累而形成的对事物非本质的认识称为“前概念”。初中六年级学生对于“存储器”这一概念的理解,仅限于U盘之类的存储设备,还存在很多错误和混淆的理解。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存储器”这一概念的认识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他们不知道专业术语“存储器”指的是什么,更不知道其分类。多数学生只知道U盘和光盘这两种最常见的存储器,但是不知道存储器到底能存哪些类型的文件;知道存储容量却没有关心过存取速度。受家长和社会上的错误观念影响,他们认为计算机存储文件的地方称为“内存”。

(二)明确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的前概念调查情况,“存储器”一课的教学目标是知道存储器的作用;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存储器的分类和异同点;能举例说明外存储器和内存储器。由于“存储器”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无法看到或感受到存储器存储文件的过程,因此用视频呈现存储器的简单原理,帮助学生了解存储器的作用、分类和特点,明确生活中对于存储器原本不清晰或错误的观念。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存储器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要让学生不仅仅知道“存储器”这一概念的内涵,还要了解其外延,将存储器运用起来,不仅有利于自己的学习,还有利于平时的生活。

(三)概念教学的设计

怎样让“存储器”深入学生内心,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共鸣呢?需要让学生不只是看到、摸到具体的存储器,还要能看到它们的工作状态,并且这种工作状态还能够被看懂并接受。

初中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常常需要具象、直观的实例来帮助构建逻辑思维。于是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排演了有关存储器的小话剧,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并将话剧拍摄剪辑成为三个视频——《我们是做什么的》《快慢与大小》和《怪异的C》,分别表达存储器的作用、存储器的存取速度和容量大小以及存储器的分类这三个内容。小话剧由四个学生进行表演,分别代表一个学生和三个存储器(光盘A、硬盘B和内存条C)。这个小话剧让存储器“活”起来,会说话,把存储器的工作方式和过程剖析并呈现出来。这三个视频,让存储器这个概念“动”起来,把原本难以理解的内容拟人化、直观化,拉近概念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从心里愿意接受,产生共鸣,促进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1. 初识概念——梳理前概念,去伪存真,建立概念的表象

课例片段:

教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所知道的存储器。

学生:(有点懵)

教师:比如说,你们常用的U盘就是一种存储器。

学生开始踊跃回答:光盘……

教师将学生回答的内容记录在黑板上。

教师:存储器可以存储哪些内容呢?

学生:音乐、视频……

教师将学生回答的内容记录在黑板上。

教学设计说明:这一过程让学生的前概念完全呈现出来,直观地让教师和学生自己都明确学生对于“存储器”所拥有的前概念,然后再播放第一个视频《我们是做什么的》,通过存储器的自白让学生对照自己前面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对自己的前概念进行了梳理,并且在存储器的自白后补充和修正了前概念。经过第一个视频的观看和讨论,学生对“存储器的作用”这一概念就会变得非常清晰明确。

2. 进一步认识概念——趣味演绎抽象概念,思辨中明晰概念

课例片段:

(播放存储器小话剧视频)

学生:来,先找找看,你们都保存了我们学习“六一”儿童节那天的视频没?

C迅速举手说:没!

B掏出一个盘片迅速找了一下,说:“有的。”(然后将视频拿出来举着)

A掏出一个盘片稍慢的找了一下,说:“找到了。”(然后将视频拿出来举着)

学生:看出来了,你们速度大不同啊。请同学们为它们贴上速度标签吧!

贴标签的结果呈现出以下三种情况,见表1。

就这个问题,笔者顺势将文件查找结果进行了引导和解释。学生很快就明白:查找文件的过程,三个存储器都有;查找的结果,三个存储器不同。“找到”和“没找到”都有查找过程,只是结果不同而已。

表1 贴标签后的三种情况

教学设计说明:学生看不到也摸不到存储器的存取速度和容量大小,唯一能感受到的就是平时存取文件时,自己所用的那个存储器是否能存下自己所要的文件,存起来是不是快。这样一个很抽象的内容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呢?第二个视频《快慢与大小》就通过三个不同的存储器存取文件让学生来感同身受。这个视频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关于存取速度。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存取文件并不了解,所以在进行剧本设计的时候,就将所要查找的文件设置为两种查找结果——“找到”和“没找到”。一方面让学生体会不同存储器查找文件后给出查找结果的速度,另一方面又让学生体会查找的两种结果。思辨后,学生不仅印象深刻,并且理解透彻。这样一个查找过程,体现的就是存储器的速度。然后,学生就能非常明确地对三个存储器的速度进行排序。

课例片段:

(播放存储器小话剧视频)

学生拿了六个文件打算给A、B、C三个存储器,用以比较它们的存储容量。学生先把信息包给C,A和B需要存哪个信息包都再由C分别给它们进行存储。当学生连续把三个信息包给C时,C一边存着信息包4,一边说:“慢点,我都存不下了。”

B:把3给我。(C把信息包3给B)

A快速接上:我也要3。(C把信息包3给A)

C冲着学生说:“现在可以继续给我了。”

当另一个外存储器U盘需要复制一份A和B都有的文件时,A和B在这里又体现了一下它们取文件的过程并隐含了它们的速度。

B边说边把找到的信息包1给C:我有我有。

C把信息包1给了U盘。U盘迅速离场。

A举着刚找到的信息包1对着U盘迅速飘离的背影说:“我……也找到了。”

当A和B相互较劲比较谁能存得更多时:

B:把4给我。

B一边装着信息包4,一边发现A居然没有要4,于是挑衅地冲着A说:“怎么?不要了?”

A嗫嚅道:哼……满……满……满了呗……

请学生为存储容量最大的存储器贴上“最大”标签。

教学设计说明:感受存储过程体会存储方式,让学生看到存储器如何存取文件。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立刻生动起来,学生也激动起来,这个部分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存储器容量大小的不同,并让他们对内存条C产生疑问,为接下来的存储器分类埋下伏笔。

3. 再认概念——抓住概念本质特征,丰富概念的认识

课例片段:

(播放存储器小话剧视频)

学生:我要编辑一个文档。(打开word,C拿了word卡牌示意)

学生:存到B里吧!(C给B了一份)学生一边写,C一边存一边给B。(每次保存,学生都亮出保存标签)(保存了片段1、2、3,第4个片段没保存)

捣乱者上台,把所有人的灯泡都灭掉。学生和C一起惊恐地喊道:不好,断电了!

C把小盒子里的所有东西都扔到地上。

学生匆忙地接上电源。C还是空的。B依然是断电前的样子,拥有已经保存的内容。

学生问C:文件呢?

C:扔了呀。

学生:为什么!我白做了啊!

C:断电了啊!没电了,就都扔了呗。我就是这样的,你不知道么!

B:别着急,我这里还有3呢,你没有完全白做工。切记,编辑文件时一定要及时保存。

学生边看视频边喃喃道:“对对对,我上次就是这样,电脑一下重启了,我的文件就都没啦……”

教学设计说明:平时做电子作业,学生深有体会的就是在编辑文件时,没有及时保存,电脑突然重启或断电后,自己没有保存的文件就没有了。这个片段非常能引起学生的共鸣。随机存储器的一大特点就是随机存储,断电后存储的内容即刻丢失。这一特点,让学生瞬间感受到了内存条的工作。不仅如此,在计算机上打开360加速球,让学生观察教师打开多个应用程序和关闭多个应用程序时加速球的变化,更让他们体会到内存的工作和容量使用。这样一个积极体验,让学生对这一概念有了丰富的认识,联系平时的经验后记忆也更深刻。

4. 运用概念——参与教学活动,深入理解概念

对于视频,仅仅停留在“看”这一层,是无法达到深化概念效果的,要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到视频中,参与到课堂中,才能让他们跨越“看”这条线,参与到概念理解的过程中。

在视频二《快慢与大小》中,教师设计了两个小组活动“贴标签”。前半部分需要同学们在观看视频后,经过讨论,推选小组代表给A、B、C的存取速度贴上“快”“中”“慢”标签;后半部分需要学生讨论后,判断A、B、C谁的存储容量最大。两个活动既需要他们认真观看,注意细节,又需要他们独立思考,分析讨论。在各种信息的交流反馈与教师的引导中,完成对于存储器存取速度和容量大小的理解和判断。

视频三《怪异的C》给学生解惑——为什么C的工作方式那么奇怪?了解了存储器的分类,并根据视频判断出光盘A的类别。

三个视频结束后,教师让每个小组打开一个神秘包裹,每个包裹里有一个存储器(有CD光盘、DVD光盘、U盘、硬盘、软盘和内存条),每个小组需要判断出本组存储器的名称、分类和容量大小,然后先根据存储器分类站队(问题:你们小组的存储器是哪一类存储器?),再在分类中按照存储器容量从大到小排队(问题:你们小组的存储器的容量大小是多少?)。学生通过互动活动加深了对前面学习的概念的认识。

“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可能一次性完成,需要经历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是同样的过程——初识、再识和运用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知道、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如果看视频是学习概念、知道概念,在视频互动中是理解概念;那么视频结束后的游戏活动中就是概念学习后的掌握。这样一个概念的理解就比较完整。

三、进一步的思考

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情况选择适当的策略进行教学设计。但是不论哪一种策略方法都存在不足之处,比如本例中在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过程中,势必会由于为求“形象生动活泼”和“口语化容易理解”而做不到概念本身所拥有的“严谨”。这种严谨,仍然需要教师的讲授做补充。在概念教学上,不能仅仅满足于追求形象化理解,也不能仅仅满足于生活概念的解读,要从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从“基于理解的教学”角度去思考。

[1] 陈勇.初中信息科技概念教学的改良路径[J]. 上海教育,2014(11):92-93.

[2] 郝夏婓.初中信息科技概念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6).

[3] 尹秋红.信息科技概念教学的策略与方法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1).

[4] 路亚飞,葛丽雅,朱哲.活用信息技术强化初中几何概念教学[J].中学数学,2015(8).

刘婷婷 上海市杨泰实验学校 201901

猜你喜欢
U盘存储器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静态随机存储器在轨自检算法
幾樣概念店
采用U盘文件冗余方案实现TSP系统的可靠装载
自动辨认插口方向的U盘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任意2~k点存储器结构傅里叶处理器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U盘“闹肚子”
存储器——安格尔(墨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