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探究发现型单元活动设计研究

2017-07-31 17:07黄肖晶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计时探究过程

黄肖晶

数学学科探究发现型单元活动设计研究

黄肖晶

基于学生特点和数学思维发展要求,在实践探索中形成“数学学科探究发现型单元活动设计流程示意图”。基于此图,教师在设计单元活动时应按照明确活动任务、制定活动目标、设计活动过程、开展活动评价的步骤进行,在完成教学知识性目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思维 探究发现型 单元活动设计

数学是一门发展思维的学科,而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基于学科和学生特点,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小学数学学科探究发现型单元活动设计流程示意图”应运而生。

图1 小学数学学科探究发现型单元活动设计流程示意图

探究发现型单元活动设计是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基本学情的基础上,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尝试等实践活动积累经验,发现、顿悟数学的规律、法则及概念,并在应用中解决问题,在设计时分为以下四步。

一、明确活动任务,关注单元活动任务设计整体性

在以往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只关注课时活动设计,而没有放眼于整个单元的课堂活动,这就有可能形成一堆无序活动的简单连接和叠加,造成学习内容的杂乱和学习质量的下降。因此,单元活动任务的设计应与课时活动任务的设计有所区分。在设计单元活动任务时,教师需要注重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分析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关注学生学习的原点、重点和难点,并围绕分析知识结构、挖掘思想方法、聚焦核心任务三点展开。例如:一年级“时间的初步认识(一)”单元知识结构图(如图2所示),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

图2 一年级“时间的初步认识(一)”单元知识结构图

二、制定活动目标,关注单元活动任务设计的前瞻性

传统教学中的“一课一备”容易造成课时与课时间的割裂,各课时平均用力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单元核心知识。因此,在不改变教材原有自然单元的前提下,教师可重构单元课时。首先,确定基本路径:对单元目标进行整体解读→对学生进行单元前测→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对课时重新进行划分。单课时中也可按照以下路径进行教学:课前预习,思考提问→教师答疑,探索方法→及时训练,巩固方法→灵活应用,提升思维。然后,通过分析单元前测所得数据,依据确定的目标设计过程任务,从而突出核心能力。

例如:通过一年级“时间的初步认识(一)”单元课前调研,了解到学生对分段计时法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会用“早上”“晚上”来区分上午、下午时刻,而且知道一天有24小时,但是一天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一天分成哪几段,学生并不清楚。因此教师可以将分段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合并在一节课中进行教学,并将调整出的一课时作为“转换两种计时法”的练习课,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表1是一年级“时间的初步认识(一)”单元活动目标。

表1 一年级“时间的初步认识(一)”单元活动目标

三、设计活动过程,关注单元活动设计的实效性

活动过程的设计是单元活动设计的核心环节。可以按照“创设情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路径来设计,并从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和知识获取两个层面考虑实效性。

(一)创设情境

学生的学习一般是从兴趣出发,因此在创设情境时需要考虑场景的真实性、复杂性,使活动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在内容上要考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当产生新知与旧知的矛盾冲突时,更容易激起强烈的探究欲望与解决问题的热情。

例如,活动一中,教师创设了争当小考官的情境,让学生相互当考官;采用一问一答方式,一人报时刻,一人拨钟面。此活动帮助学生从认识一个时刻发展为认识一类时刻,最终归纳出整点和半点的时针、分针在钟面上的对应位置。

(二)发现问题

问题的产生也许只是源于一丝困惑,可能是因为一次陌生接触,又或许是一次突发奇想……这时千万别让学生轻易把困惑放走,因为尝试消除困惑就是形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留住困惑,才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活动二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师精心设计相应的可视材料,让学生自行观看关于钟面构造的微视频,供学生操作和探索,在发现时针、分针的特点之后,学生动手制作一个自己心目中的钟面,再通过互相交流纠错,加深对钟面的整体认识。

(三)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分类整理探究过程中的数据,能够使学生学会针对获得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数据的内在规律。在整个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必要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攻克难关。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可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点拨,以控制教学的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活动三中,教师提供大量不同时刻的情境图,有分段计时法,也有24时计时法,学生尝试通过生活经验寻找同一时刻的两种不同计时法,从中发现两种计时法互相转换的诀窍。

(四)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是探寻知识的内部规律及其与外部联系的过程,也就是悟的过程。经过上述环节,学生已基本获得探究结果,而结果可能是数学概念、公式、规律、法则或性质等等多种形式,因此对于结论的呈现方式,还要学会运用简洁、清晰、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符号。教师可以从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开展活动评价,关注单元活动设计的可操作性

活动评价可以在课堂中实施,也可以在课后实施,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评价活动应始终围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业成果三个维度。同时以三个问题检验活动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即活动设计是否有效?活动目标是否达成?评价操作是否便捷?当然,也要将评价融入活动。许多教学设计有意无意地加快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节奏,造成学生知果不知因。如果把过程性评价有机融入到数学活动中,将有助于学生及时认识数学活动的价值。

以一年级“时间的初步认识(一)”单元中的一个评价活动——金牌小交警——为例,利用生活中的禁行标志考查学生是否会用24时计时法(几时、几时半);能否根据路面上公交专用车道的时间,判断车辆此时通行是否违法。

总而言之,探究发现型活动设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即以生活经验作基点,化生活题材为学材,借探索活动促新知,于生活中用数学知识,让数学活动真正发生,儿童思维真正发展。

黄肖晶 上海市静安区闸北实验小学 200072

猜你喜欢
计时探究过程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畅游计时天地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腕表计时2.0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互化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24时计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