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成因分析及处置研究

2017-07-31 00:05张琳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22期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预防利益

张琳

[摘要]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群体性事件显著增加。而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出现了类似问题。近些年来,各级各类的高校群体性事件也不断见诸报端,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不但冲击着校园内的安全稳定和师生的正常学习与工作,更是全社会安全稳定工作的一大隐患。有力防备并有效解决高校学生的群体性事件,是高校保障日常教学、科学研究必须关注的重点安全问题,是关乎高校建设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课题。而只有了解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及早预防并妥善处置。

[关键词]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利益;预防

高校作为社会文明的一面镜子,其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社会、民生的稳定,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全面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交织,社会环境在某些方面呈现复杂化趋势,社会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高校内学生群体性事件也件频频发生。本文拟系统梳理导致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规避与处理思路,为高校有效预防和处理学生群体性事件提供参考依据。

一、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定义

关于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界定,目前学界还并没有绝对认可的统一标准。有学者将其定义为高校中的部分学生因某种共同的注意中心或者共同利益临时聚集,具有明显自发性、一定组织性和言行一致性,并构成较大影响的特殊事件;也有学者认为是指高校受国际形势、国内局势、高校管理等因素影响,涉及到在校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种紧急的、突如其来或意外发生的、能够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学生群体性行为。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定义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为呈一定规模的高校学生(主体)因某种学校相关的共同利益或需求(直接诱因)而临时汇集在一起,进而对校园环境或在校师生(客体)产生一定破坏性的、违反校园或国家政策与法律法规的极端行为。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极端行为按后果的严重程度,既严重破坏了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又极可能印发一定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二、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成因

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直接诱因往往在校园范围内,但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则复杂而多变。既存在外部因素,又存在内部因素;既存在社会、政治、经济因素,也存在高校、学生自身因素。

(一)外部环境因素

1.社会政治因素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经济上:世界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调整期,新兴经济体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政治上:多个国家充满变数,国际形势充满不确定性;军事上:“钓鱼岛”争端愈演愈烈,中日关系僵持不下,南海争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国面临的这些社会政治问题极易成为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高校学生虽身处“象牙塔”,尚未正式踏入社会,但其爱国热情及参与国家政治的意愿不容置否。尤其高校男生对国内外的政治经济事件尤为敏感、反应尤为迅速,从而更加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利用,从而导致事件的局面越发扩大。

2.经济因素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然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凸显,如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基尼系数加大、就业形势渐趋严峻、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传统价值观影响力减弱等。以上问题不仅影响了社会稳定,同时也投射到高校环境中,通过电脑、手机、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进行快速传播,影响学生的思想,并诱发其比理智先一步做出反应。高校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系统尚無全面深入的认识,容易形成激进、片面观点,从而带来冲动、不计后果的行为。

(二)内部环境因素

1.学校层面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传统办学理念常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高校在管理中常采取单纯的命令、要求和规范,忽视学生的诉求,极易造成学生的不满。尤其目前高校的行政化色彩依然浓重,过多强调个人服从集体,遇事要以大局为重,甚至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虽然大学生在校园内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很大,但学校层面以集体为单位的各种活动如若操作不当,流于形式主义,容易使学生感到处于被管理、被约束、被利用的地位。同时,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切身利益若受到侵犯,如宿舍管理不到位、基础设施(如电梯、教学设备)质量不过关、校内安全事故频出等,也极易印发群体性事件。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利益诉求机制不完善,学生的诉求一旦得不到有效回应,便可能增加诱发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风险。

2.学生自身层面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力量的中流砥柱,在大学阶段广泛学习知识,钻研专业技术,培养多种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但同时也具有青年人的普遍特点。他们感性大于理性,分辨是非黑白能力不强,看待问题片面化、行为易冲动。而且,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遇事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这些特质都易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尤其是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意气用事,在其合法权利和利益遭受侵害时,他们想不到通过合理、合法途径反应、解决,反而往往会纠集舍友、老乡、同学等为其壮胆,形成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苗头。

同时,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如贫困生、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差的学生等,面对来自经济、家庭、人际交往、学业等各方面的压力,有些学生易产生自卑、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如长期得不到排解,不良情绪极易转移为对社会和学校的不满和反抗,而负面情绪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极易外化成不理智的极端行为,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三、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尽管往往发生的很急促,但在其突发性和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群体性事件一旦出现,往往令大家措手不及,但在事件处理完成后的事后总结中,又会觉得并非如此难以预料,只是事件发生前种种细小的征兆和线索往往被相关人员所忽略,并未得到重视。因而,对待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不能仅仅关注如何解决,同时也要高度重视事前预防,一套科学的预防及处置机制才是有效降低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关键。

(一)平时预防、事前干预

首先,把握学生诉求,保护学生利益。当代大学生的权利意识越发鲜明,对自身利益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此背景下,学校应坚持提高办学水平,践行以人为本,切实了解学生的需求,保护学生的切身利益,保证学生的合法合理权益得到充分和有效的维护,未雨绸缪,将问题和矛盾的导火索消灭在萌芽阶段。

其次,强化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一把手和舆情信息员的角色。目前,高校辅导员既是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又是学生的生活导师,与学生关系密切,在群体性事件的处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不免会产生一些误会甚至矛盾,而学生自由与学校管理这一对天然矛盾也极易成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的诱发因素,辅导员应采取所种方式深入到学生中间,准备了解并及时化解学生间出现的问题苗头,对情绪不稳的学生进行开导和疏解,消灭矛盾,有效保证学生群体的稳定。

(二)当机立断、事发处理

制定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机制,包括组织机构的建立及职责、预警级别的划分,现场处置组、救援组、后勤组的职责及人员组成等,在解决事件的基础上,解决如何在事件危机过后回应学生愿望,满足其需求,并使校园环境尽快回复常态,恢复管理秩序,重建服务体系。

首先,确定重点人物即群体性事件的核心人物,尽快掌握其真实目的和需求。针对其不同目的和需求,合理的可以通过劝说和诱导暂时达成临时一致,不合理的通过劝阻、警示等方法对其进行警告,但需注意防止正面冲突,尽量不使用强制方法,使核心人物尽快离开事件发生地,避免事件严重程度加剧。

其次,逐个击破。在事件核心人物离开现场后,进一步遣散学生群体,同时驱散围观者,实行现场管制,可拉起隔离带,设置警戒范围,避免学生群体的二次聚集。

同时,在事件处理过程中,要积极发挥辅导员的作用,最大化相关学生辅导员对事件现场学生群体的处理和调控作用。辅导员平时与学生联系密切,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辅导员能够通过学生干部及信息员的及时报告,掌握第一手信息,及时汇报给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同时,由于高校机构设置复杂,学生往往在利益诉求中并不清楚该向哪一个部门反映情况,辅导员在事件中,在学生心中极有可能全权代表高校立场,对于迅速掌握和调节学生情绪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作为基层学生管理人员,辅导员在学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在事件的善后处理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猜你喜欢
群体性事件预防利益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涉警网络舆情危机与群体性事件
高校学生常见突发事件情况分析
浅析征地拆迁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及管控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