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卑感的关系研究

2017-08-01 00:21蒋荣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心理系
消费导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自卑感性别差异户籍

蒋荣 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心理系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卑感的关系研究

蒋荣 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心理系

探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卑感的关系,更好的克服自卑感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自卑感量表对广西的349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处理,得出以下结论:1.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卑感存在显著相关,惩罚严厉等负性教养方式与初中生自卑感显著正相关。2.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母亲偏爱被试、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过度保护对初中生自卑感有一定的解释作用。

青少年 初中生 父母教养方式 自卑感

一、前言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因为心理和生理发育的不平衡容易产生一系列心理及行为问题,尤其是初中生这样的群体。作为与孩子相处时间最长的成年人,父母的品行所产生的榜样作用,会让子女模仿并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稳定的人格特征。良好的教养方式可以使孩子形成积极且正面的心理及行为,不良的教养方式将会使子女产生消极的心理及行为甚至出现心理及行为上的问题。

自卑感是指当个体面对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个体的表现以及人生态度中流露出的缺失感[1]。自卑感高的人易产生自我怀疑,缺乏自信,进而影响到自我概念和自我统一性的形成,从而造成生活适应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而自卑心理又在一定程度上受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2],所以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卑感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随机分层抽样和整体抽样的方法,抽取广西部分初中初一至初三的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49份。其中初一92人(45男,47女),初二156人(76男,80女),初三101人(37男,64女)。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经国内研究者岳冬梅等人修订后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3]以及Fleming 和 Courtney在1984年修订的自卑感量表(FIS)[4]。EMBU包括11个维度,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分量表包括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六个维度。母亲教养方式分量表包括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五个维度。FIS量表共有5个维度:自信、社交信心、学业能力、外表、体能。各维度得分相加为自卑感总分,分数越高表示自卑感越强。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团体测验法施测,对所得数据用SPSS 17.0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父母教养方式和自卑感的性别差异

对男女生在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得分和自卑感各维度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1。

表3.1 父母教养方式和自卑感的性别差异

注:*p<0.05,**p<0.01,***p<0.001,下同。

表3.1中可以看出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在母亲惩罚严厉和偏爱被试、父亲过分干涉、偏爱被试、过度保护方面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且均为男比女得分高。而在父亲惩罚严厉和父母拒绝否认三个维度有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且均为男比女得分高,其余维度无显著的性别差异。而初中生自卑感在自尊、体能和自卑感总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均为女高于男,其余维度无显著的性别差异。

(二)父母教养方式和自卑感的年级差异

以年级(初一、初二、初三)为自变量,以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和自卑感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因为初中生自卑感总分和各维度得分无显著的年级差异,所以只列出父母教养方式的分析结果,结果见表3.2。

表3.2 父母教养方式的年级差异

表3.2结果表明,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拒绝否认有显著的年级差异,而父母教养方式其它维度无显著的年级差异。事后比较表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初一高于初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初二高于初三,初一高于初三。父亲惩罚严厉得分、父亲拒绝否认得分和母亲过分干涉得分均为初二高于初一。

(三)父母教养方式和自卑感的户籍差异

对城乡户籍在父母教养方式得分和自卑感各维度得分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因为父母教养方式无显著的户籍差异,所以只列出自卑感的分析结果,结果见表3.3。

表3.3 自卑感各维度的户籍差异

从表中可以看出初中生在外貌方面无显著的户籍差异,在自尊、社交自信、学习能力、体能和自卑感方面有显著的户籍差异且农村户籍的初中生得分均高于城市户籍初中生。

(四)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卑感的相关分析

为了解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和自卑感的关系,对自卑感各维度和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4。

3.4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卑感的相关分析

从表3.4中可以看出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中除了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拒绝否认与自卑感不存在显著相关外,其余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总体来看,负性父母教养方式和初中生自卑感显著正相关。

(五)父母教养方式和自卑感的回归分析

以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为预测变量,自卑感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5。

由表3.5可知,对自卑感有显著的预测能力的变量为母亲偏爱被试、父亲过度保护和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可有效解释7.4%的变异量。母亲偏爱被试和父亲过度保护对自卑感的影响为正向,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对自卑感的影响为负向。

四、讨论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卑感现状分析

性别差异方面,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中除了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过分干涉维度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余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与彭文涛得出的初中生男生在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高于女生的研究结果相一致[5]。初中生在社交自信、学习能力和外貌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在自尊、体能和自卑感上面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且均为女生高于男生。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黄曼娜研究发现初中生对社交自信和外貌的自卑感也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且女生比男生高[6]。年级差异方面,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拒绝否认存在年级的显著差异。初中生自卑感各维度不存在年级的显著差异,这说明初中生普遍存在自卑感,且不会随年龄增加下降,这与邹泓研究结果一致[7]。本研究还发现,虽然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无显著户籍差异,但是自卑感却有显著的户籍差异且农村户籍初中生的自卑感要高于城市户籍的。这说明家庭生活条件以及社会环境对农村户籍的初中生有一定的重要影响。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卑感的相关分析

王宝勇研究发现延边地区初中生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卑感显著正相关,但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和自卑感负相关[8]。本研究中虽未得出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与初中生自卑感呈显著负相关,但是除了父亲惩罚严厉和偏爱被试以及母亲拒绝否认外的其余维度均与初中生自卑感显著正相关,这说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自卑感的形成的影响是显著的。如果父母对孩子采取较严厉,常常干涉的负性教养方式,孩子会很少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认同,使青少年的自尊心受损导致青少年自卑感愈发加重。初中生阶段的孩子本身就处于成人感俞长的时期,父母一味的干涉,不仅不会让孩子感受到到更多的关爱,反而会加剧初中生的自卑感体验。而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等积极的教养方式可以使初中生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怀,帮助初中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或问题,提高自信心从而降低自卑感体验。

(三)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卑感的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偏爱被试、父亲过度保护和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共可以解释自卑感7.4%的变异量。这说明父母教养方式还不足以有效解释自卑感,还有其它因素影响着自卑感。这就需要后人继续探索,进行实证研究,才能更好的促进初中生自卑心理的研究。初中生自身的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和归因方式等都可能是影响自卑感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发现负性教养方式和初中生自卑感显著正相关,父母教养方式对自卑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针对研究结果,建议学校应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开展一系列的心理活动预防青少年心理疾病的产生,提供心理辅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多体验到成就感,从而提高自信,强化学习动机最终降低自卑感。鉴于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容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问题,父母应该多和孩子沟通,学会倾听他们的想法并学会尊重青少年的兴趣与爱好。父母对孩子应循循善诱,不重男轻女,不应直接拒绝更不应一味保护偏爱,多采取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

[1]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顾天天译,自卑与超越[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32-34.

[2]张柏宁. 中学生自卑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探索[J]. 课程教育研究, 2015(30)∶201-202.

[3]岳冬梅等.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3∶97-101.

[4]汪向东,姜长青,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20-322.

[5]彭文涛.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述[J]. 阴山学刊,2008,01∶69-74.

[6]黄曼娜.中学生自卑感的特点及其克服[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04∶40-44.

[7]邹泓,张春妹. 中学生的人格五因素、感知的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44-52.

[8]王宝勇. 初中生人格特质、归因方式、家庭教养方式与自卑的关系研究[D]. 延边大学, 2012.

猜你喜欢
自卑感性别差异户籍
初二学生的自卑感与交往焦虑关系的相关研究
让人深思的声音
自卑不可怕 自信最美
你的自卑感,从何而来
推动户籍改革要完善考核问责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45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性别差异
户籍改革:社会变革带来大机遇
户籍改革倒逼医保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