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特稿标题的特点分析

2017-08-02 19:16杨丽萍
知识窗·教师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纪实杂志家庭

杨丽萍

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对特稿下了一个定义:“特稿旨在娱乐或以侧重讲故事来提供信息。”也就是说,特稿是一种新闻与文学相融合的文体,其写作重点是讲好故事。

特稿分为两种:一种是新闻特稿,偏新闻;另一种是纪实特稿,偏文学,追求新闻价值要素的趣味性(尤其是人情味)。纪实特稿以其贴近生活、精彩表达的报道手法,征服了大批读者。自20世纪80年代起,《家庭》杂志刊发了大量的纪实特稿,成为同类期刊中当之无愧的领军者。

标题是特稿之魂,正所谓“题好一半文”。标题是特稿的广告词,好的标题可以在海量的信息中脱颖而出,诱导读者阅读。另外,标题也是《家庭》杂志的特点与个性的重要体现。《家庭》在特稿标题制作上独具匠心,为其赢得读者起到了关键作用。笔者以《家庭》杂志为例,分析了纪实特稿标题的特点。

一、纪实特稿标题的新闻性

纪实特稿标题不追求新闻元素齐全,有时甚至会放弃新闻元素,进行文学化的演绎。

新闻学者汤世英、薄瀚培和劳沫之认为:“特稿的任务是对新闻事实作进一步的详细报道……”特稿是对新闻的深化和细化,这就决定了特稿的标题应具有新闻性,但又不同于“用以揭示、评价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的一般新闻标题,特稿标题将新闻以文学的手法,深入且生动地表现出来,以达到夺人眼球的效果。

如《家庭》杂志于2014年第4期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为《重庆摔婴案:被暴力催生的暴力》,揭示了“女童摔婴”这一新闻的因果关系:常年生活在家庭暴力中的悲惨遭遇。而央视网报道的标题是:《重庆女童摔婴案:电梯摔打男婴致其25楼坠落》,侧重于对重要事实冷静、客观的陈述。

再如《家庭》杂志于2016年第5期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为《双面何天带:“毒保姆”是如何炼成的》,而《广州日报》的报道标题为《广东毒保姆被判死刑 残忍杀死七旬雇主》,《广州日报》的标题注重新闻事实和新闻元素;《家庭》杂志的标题注重对人物命运和经历的关注,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进一步挖掘,用“双面”“如何炼成”等词勾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

杂志特稿一般晚于报纸和互联网的消息面世,所以杂志编辑要抓住新闻的第二落点,标题必须在新闻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016年第15期《家庭》杂志中有一篇文章,标题为《在中国最北村庄,陪你默默燃烧》,而人民网的相关报道是一则消息,标题是《乡村教师王忠雷收到一份来自青年节的特别礼物》。人民网的标题特别突出“消息”,《家庭》杂志除了用“中国最北村庄”把事件地点文学化之外,索性放弃了其他新闻元素,“陪你默默燃烧”这一文学性词语,与“最北村庄”纬度上带来的隐隐寒意,形成强烈比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纪实特稿标题的思想性

新闻标题偏重于对新闻事实的陈述与提炼,有的新闻标题则通过评价新闻加深读者的认识。纪实特稿的标题偏重于对事实的性质与意义做深度挖掘,以文学化的手法表达鲜明的思想性,体现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如针对啃老现象,《重庆晚报》的一则报道标题是《25岁儿子“啃老”不工作,母亲:你赚多少我给多少》,这个标题是对事实的陈述。《家庭》杂志的标题是《把啃老的孩子踢出家门》,这个标题开门见山、干脆利落地亮出立场和态度:对啃老绝不容忍,对啃老的孩子绝不姑息,“踢出家门”几个字极为形象,给读者带来心理上的冲击。

又如《赴美生二孩:一块烫手的山芋》(《家庭》2016年第8期)这个标题前半句点明重要的新闻事实,供读者做阅读选择;后半句指引读者对事件做出判断:赴美生二孩看起来很美好,其实是件麻烦不断的事。

《著名作家王祥夫:比起诗和远方,亲情更让人动容》(《家庭》2016年第17期)这个标题的后半句点明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亲情更让人动容。让读者领会、理解并接受。

写进标题的文字,都是经过作者选择的,被认为是最重要、最能吸引读者的事实,紧随其后的评价性的词语,或表明了刊物的情感、立场和观点,或提示了事物的性质和意义,包含了一定的思想性或认识上的深度。

標题是文章之“眼”,往往要经过责任编辑、编辑部主任、总编辑的几轮修改、反复推敲。有一篇稿件,责任编辑拟定的标题是《婚姻的门当户对,被误读了吗》,笔者觉得观点不明,几经推敲后,把标题改为《婚姻,来一场精神上的门当户对》,发在《家庭》2015年第6期。之后,这篇文章又把发表在《家庭》的官方微博中。随着该文点击量迅速攀升至100000+,“精神上的门当户对”一时成为网络热词,观点出新的标题可谓功不可没。

三、纪实特稿标题的文学性

在《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的前言中,戴维加洛克谈道:“一篇杰出的特稿首先要关注的应该是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在纪实特稿的标题制作上,编辑要运用多种文学手段,在标题中注入强烈的情感与内容,以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

1.细腻唯美的情感抒发

国内家庭情感类刊物的标题一度走向毫无节制的煽情,早已令读者厌倦。然而,细腻唯美的情感抒发,是文学永恒的追求。如《朝鲜妈妈,我将思念化作金达莱的坚强》(《家庭》2016年第2期),《母亲,在时间深处的故乡》(《家庭》2016年第21期)。

自然真切、散发着情感芳香的标题是逐字逐句凿出来的。有一篇稿件的原标题是《每天休息四小时,黄花菜里爱的坚守》,几经打磨后,它见刊时的标题为《相守深山,爱若遍野黄花菜质朴灿烂》(《家庭》2015年第7期)。原来的标题略嫌平淡,修改后的标题具有了唯美质朴的气质,与主人公的品质、身份、身处的环境有了暗喻与呼应的作用。

2.运用第一、第二人称拉近心理距离

在纪实特稿标题中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增加了读者的亲切感和真实感,缩小了心理距离,吸引读者阅读。如《女儿遗愿,妈妈请给我一根“矮树枝”》(《家庭》2016年第20期),《守护安心稻,我们一起农耕去》(《家庭》2015年第1期),《迎娶那个被我强暴的女孩,携手一笑淡远十年恩仇》(《家庭》2015年第1期),《孩子,妈妈人生归零来救你》(《家庭》2015年第1期),《你是我的妻,我是你的眼》(《家庭》2014年第1期)。

3.具有可视感和画面感

有的紀实特稿标题对一段情节、一个场景或一个动作进行描绘,具有可视感和画面感。如《家庭》杂志的纪实特稿标题有《垂钓五大洲,钓到我的美人鱼》(2016年第8期),《京城女记者爱上藏族小伙:逐花养蜂在青海》(2015年上半月版),《张嘉译教女,蹲下来跟她处朋友》(2016年第3期),《入美18年,我放下锅铲拿起枪》(2016年第16期)……

《家庭》杂志纪实特稿标题中动词的使用比比皆是,增加了画面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四、纪实特稿标题的创新性

纪实特稿标题最忌讳陈词滥调、平淡无趣、不知所云,不幸的是,编辑部收到的稿件大多是这类标题,如《央视最美女导演:人生转个弯,也能收获满满幸福》《美好家庭志存高远:15年公益路地阔天宽》。还有一种裹脚布式、弯弯绕式的标题,如《中国女足“功臣”王丽思父母谈女儿:乖乖孝女,我们的最爱》。这样一来,即使稿件的内容很好,也很难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新闻媒介间竞争加剧,迫使媒介对稿件标题时时创新。《家庭》杂志纪实特稿标题注重采用新形式、新视角、新观点,注重吸纳网络语、流行语等流行元素,体现了时代的审美情趣和时尚品位。如引用了流行语的纪实特稿标题有《有的爱需果断“止损”》(《家庭》2014年第2期),《熊孩子也能当“青春领袖”》(《家庭》2014年第6期);引用歌词的纪实特稿标题有《你是我的妻,我是你的眼》(《家庭》2014年第1期);引用网络语的纪实特稿标题有《中国式结婚:“鸭梨山大”》(《家庭》2014年第1期);口语化的纪实特稿标题有《张歆艺:“二”不拉叽地分手》(《家庭》(2015年第三期);巧用电影名的纪实特稿标题有《陈可辛:我的爱情合伙人吴君如》(2015年第四期)。

纪实特稿在国内兴盛二十多年,标题制作趋于成熟,标题形态不断丰富,未来的纪实特稿标题亦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须更加注重读者意识,避免为猎奇、搏出位而偏离事实,为增加阅读率而低俗化的倾向。

参考文献:

[1]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汤世英,薄瀚培,劳沫之.新闻通讯写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3]郑兴东,沈史明,陈仁风等.报纸编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作者单位:家庭期刊集团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纪实杂志家庭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家庭“煮”夫
杂志收纳碗
恋练有词
郑州擂台赛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