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实践体验课型的基本特点与实施策略

2017-08-02 22:26张文琪
知识窗·教师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课型品德课品德

张文琪

实践体验课是小学品德课的常见课型,它促进了课堂教学由接受性教学向参与性教学的转变,是小学品德课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小学品德实践体验课型的概念及作用

1.实践体验课型的概念

实践体验是指学生暂时将自己当作体验对象,不仅从体验对象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还直接参与体验对象的生活与情境。因此,实践体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实践体验课型是一种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与社会实践为舞台,通过有目的地组织,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从而获得情感体验,并指导个人行为的教学方式。如在教学《父母的疼爱》中,学生体验到妈妈怀胎十月的不易;在教学《从一滴水说起》中,学生通过撕纸的方式,体验到地球淡水资源的稀缺;在教学《不说话的朋友》中,学生体验到没有公共设施的不便等。

2.实践体验课型的作用

与其他课程相比,小学品德课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引领学生的道德成长。因此,运用实践体验课型是最为有效的教育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以道德准则规范自身行为。另外,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感悟和内化,充分发挥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

二、小学品德实践体验课型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学习体验。在建构主义关照下的小学品德课,教师要围绕教学主题,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给定体验的任务,讓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生成新的情感和感受。

2.过程哲学理论

过程哲学理论认为,世界是由过程构成的。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既是教师教的过程,又是学生学的过程,所以教师应采用动态、开放、活力的过程思维代替静止、封闭、僵化的实体思维,以“生成”“过程”的眼光看待教学过程。

三、小学品德实践体验课型的基本特征

1.亲历性

在小学品德实践体验课上,教师组织的活动一定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是他们生命的历程。体验的亲历性既可以是体验具体的行为,又可以是亲历某一种心理状态。

2.体悟性

教育要使人成为情感经验丰富、内心世界丰富的人,那么作为教育活动的实践体验活动,教师应该按照人的情感要求进行设计,所以它具有体悟性。

3.生成性

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他们会产生新的想法和感受。随着实践体验活动的层层推进,问题会不断地产生,目标可能需要调整,预期的结果也会发生变化。此时,教师需要关注课堂的生成,迸发出教育智慧,进而加深学生的体验。

四、小学品德实践体验课型的基本流程

小学品德实践体验课型一般要经历四个流程:创设情境——实践体验——交流分享——引导提升。

1.创设情境,“亲临”体验

为了把学生迅速带入相应角色中,教师要为他们创设适合的情境。情境的设置,能够让学生仿佛亲临现场,激发他们体验的兴趣和热情,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想象和创造,与被体验的角色产生共鸣。

2.实践思考,深入体验

进入情境后,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条指引思考的主线。如“假如你手上的这张纸条是地球上所有的水资源,那么淡水资源占多少比例呢?”有了这条思考的主线,学生的体验就有了目标,在生生体验、师生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会开始独立思考问题。

3.陈述交流,分享体验

体验的过程是学生与体验活动之间不断产生矛盾冲突的过程。无论是哪种矛盾冲突,都值得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分享给同学,并接受师生合理的评价。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价值,还能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

4.引领实践,提升体验

由于体验具有个体独特性,所以学生交流出来的感受虽然真实,却比较主观、零碎。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辨析和整合知识,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感受进行检验和修正,从而提升认知的高度。

五、小学品德实践体验课型的注意事项

实践体验活动不是简单的游戏,而是一种意义明确的教学形式。首先,教师要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其次,教师要让学生认同教学目标;最后,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融入活动中。

另外,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时,教师不仅要关注体验的结果,还要观察学生体验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体验学习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课型品德课品德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基于核心素养的创造式课型组合操作体系
学科教学中的课型设计思路
好学者贤
让思想品德课鲜活起来
知识改变命运
品德
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对策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关于语文课型研究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