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诗歌教学的高效课堂

2017-08-02 07:30王晓贤
知识窗·教师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读诗诗人笔者

王晓贤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诗歌占有一定比例。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诗歌更是作为一个整体模块独立出来。诗歌鉴赏题型是高考语文试卷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学生常常谈“诗”色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主要运用以下几个方式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一、营造氛围,提高信心

在小学时,学生就曾接触过诗歌,但那时的诗歌浅显易懂,学生能够迅速理解和背诵。到了高中,在诗歌教学中学生反而有些无所适从,倍受打击。

高一刚入学时,笔者就要求学生练字,而抄写的内容就是诗歌。笔者让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诗,把它们抄写下来,优秀作品会在教室中悬挂张贴。每周更换一次,争取每位学生的作品都可以张贴出来。笔者还利用早读三分钟演讲,请学生介绍自己选择的诗歌,让全班学生一起品味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诗歌,激发了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读诗氛围。

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内容是诗歌。在教师范读环节中,笔者亲自配乐朗诵,赢得了学生的喝彩,同时学生也产生了朗诵的欲望。学生有了求知欲,教师再进行详细的诗歌朗诵指导,学生就能够欣然接受。

第一单元教学结束后,学生的朗诵技巧得到了很大提高,笔者趁势举办了一场诗歌朗诵大赛,学生的踊跃参与。师生沉浸在美妙的诗歌中,共同感受诗歌的魅力,大大提高了学生诗歌学习的信心。早读课上,诗声朗朗;课堂上,师生出口成诗;习作中,诗歌典故信手拈来。

二、置身诗境,引起共鸣

当学生产生了读诗兴趣后,教师需要给予方法指导,因为阅读前人诗作的最大障碍,是与作者情感上的距离。诗人的情感是可以归类的,这让技巧指导有了可行性。如诗人对某些景物抒发的感情往往非常相似,遭遇相同诗人或同一创作时期的诗人表达的感情往往也相似。如诗歌中经常会有“月亮”这一景物,而“望月思乡”几乎成了诗人共同的情感。学生早期学过李白《静夜思》中的月亮,在鉴赏杜甫《月夜忆舍弟》时,就可以很快读出思乡情感。当然,也有“月亮”不是代表思乡之情的。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的积累,领悟到诗歌中思念的元素。诗人除了对月亮抒发的感情相似之外,还有用杨柳表示惜别之情,用芭蕉和梧桐渲染离情孤愁,用鸥、鹭表达淡泊名利,用梅、竹、菊象征高洁品格等。教师把这些特殊景物对应的特殊情感介绍给学生,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毛澤东同志的诗词往往表达了一种革命豪情,雄心壮志。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笔者先让学生背诵《沁园春·雪》,谈“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学生领略毛泽东同志诗词特有的伟大抱负和博大胸襟。然后,笔者再引出《沁园春·长沙》,引导学生置身诗歌意境中,形成情感共鸣。在以后遇到类似的诗歌,或者遇到相同气质诗人的作品时,学生就能够迅速把握诗歌的内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拓展思维,激发创新

诗歌的最大特征是语言的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结合诗歌进行合理想象、大胆创新,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效果。

如对诗歌主题的探讨,笔者从来不以标准答案为准绳,而是指导学生通过掌握作者写作背景、诗歌字面意思等表层知识,再进行合理想象,最终提出创造性观点。如戴望舒受西方象征派影响,诗歌意象朦胧、含蓄,在他创作《雨巷》这首诗歌时,全国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所以这首诗歌颇耐人寻味。在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讨论诗的主题,让各小组搜集依据,论证己方观点。最后,部分学生从诗人经历大革命失败等角度出发,得出结论:孤独、惆怅、迷茫的青年对希望的渴望。也有学生认为诗人把丁香姑娘描写得如此细腻生动,很可能她就是出现在诗人生活中的一位美丽姑娘,诗人爱慕她,又怕自己的冒昧表白会惊扰她,所以才会这么迷茫、惆怅,这样的合理想象也得到了笔者的认可。经过探讨,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真正学会了读诗、品诗。

笔者从教以来,不断优化诗歌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读诗,教会学生品诗,最后鼓励学生创作诗。笔者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不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恒兴中学)

猜你喜欢
读诗诗人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诗人”老爸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愤怒
读诗的窗口
看花的人回过头来读诗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性能相差达32%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