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而“演”:课堂中的教学与表演

2017-08-04 13:19
中国德育 2017年14期
关键词:挑山工课堂教师

摘 要一轮轮课程改革的火热开展,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波波挑战。教师仅以讲授法教学早已无法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教师的全身心都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而“表演”这一形式恰好是综合运用教师身心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某些教学环节上,表演教学更受用。但是,在课堂中一味表演并非可取,教师应同时兼备教师和演员双重身份的自我修养,掌握好课堂中表演性教学的尺度,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关 键 词教师;学生;课堂;表演性教学

提及“课堂”,最先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大多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或是在黑板上挥毫泼墨,学生在课桌前奋笔疾书,或是瞪大眼睛看着老师神情恍惚。但是即便是在各种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这类曾经不被我们提倡的课堂教育现场,仍然在大中小学的课堂中不断上演。

干枯的讲授法早已不能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教师也不再是只拿着课本照读的教书匠。教师身心的全部都应该成为教学的资源,甚至教师的一个不经意的表情、一次简单的转身、一个简单的微笑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从这一视角出发,课堂中的教师就如同镜头前的演员,没有任何一丝动作不是为了剧情和人物的需要所做。可见“演员”与“教师”之间、“表演”与“教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教学”需要“表演”

在将“表演”与“教学”二者结合之前,我们不得不明确的一个问题就是:何谓“表演性教学”?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表演的解释为:1.戏剧、舞台、杂技等演出:把情节和记忆表现出来。2.做出示范性的动作。本文以为教学中的表演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将表演艺术和表演形式融于教学过程,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教师与课程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课程之间进行有效的精神能量转换,进而实现知识的建构、真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和生命的完善。

但是现实中,每每和一线教师聊起关于上课“表演”这样一个话题的时候,绝大多数的教师第一反应均是“教师就是教师,跟演员有什么关系”。很多教师都不认为教师是一个需要表演的职业,甚至会觉得将表演应用在教育之中,是对教育者的侮辱。对于教师的表演,最多就是在做公开课前,教师和学生提前安排好课上的一些互动环节,彩排熟练后,在上课时给现场听课的老师们展示一遍。不过笔者所说的表演并不是要求教师像公开课一样走形式,而是真正的将自己看成一位演员,利用自己的表演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笔者认为这是现代社会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

(一)儿童的需要

“教育为了谁?”这个问题我们反反复复问了很多年,在十年、二十年甚至更多时间的争论中,我们才得到了今天的结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对于课堂的要求应该是将课堂的主角转移,从教师为主角转移成学生为主角。对于一个儿童来说,没有人不喜欢那些新奇、吸引眼球的事物,课堂上更是如此,干燥的讲授加上冷冰冰的知识,定是让学生昏昏欲睡。在这种情况下,怎么会有良好的学习效果?!根据相关心理学家的观察和研究,儿童注意力的稳定性持续时间为:

5—6岁时,儿童注意力的集中时间约为10—15分钟;

7—10岁时,儿童注意力的集中时间约为15—20分钟;

10—12岁时,儿童注意力的集中时间约为25—30分钟;

12岁以上儿童注意力的集中时间能超过30分钟。

这里的时间是指学生能够持续学习的有效時间。现在的一节课,少说也有45分钟,对于儿童的注意力来说是一种考验。因此,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有“表演”的能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聚焦在教师的“表演”中。

(二)课堂必须具有生命力

构建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并不是什么太新鲜的提法,叶澜教授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课堂生命力的命题。随着我国一轮一轮的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层层推进,“课堂要具有生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教育,就是“教”和“育”的结合,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才达到育人的目的。在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机械的,知识更多的为考试所用,并没有得到实际的应用。真正的教育是对人的关注、对生命的关注,教师在课堂中的身份是“引导者”,而非“主导者”,教师应该发掘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这一过程不只是靠教师单方面的说教就能实现的,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应是用教师的灵动来激发学生的灵动、用教师的演绎来带动学习的氛围。一场形象的、生动的表演会焕发出一个有生命力、持续力的课堂。

虽然明确了表演和教学的关系,但很多的教育工作者还是有困惑:教师并非专业演员,如何才能够将表演应用到教学中去呢?

二、表演+教学=活教学工具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最根本的夙愿是希望自己教授的学生能够有所收获、学有所成。简单来说,只要教师运用合法、合理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知识能够有更快的领悟,那么这名教师的教育行为就是可取的、成功的。

“中国音乐剧之父”刘键教授曾说过:“歌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有的权利,我们都可以好好利用自己身体这一独特的乐器。”正如刘键教授所言,人的身体是一件奇妙的乐器,即使其他乐器演奏得再优美,也只不过是为人声而伴奏。课堂教学亦是如此,教师无论运用何种教学工具,也是为了辅助自己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在当今的课堂上,五花八门的教学工具盛行,电子白板、高清投影仪等设备,几乎成为教室中必备的设施之一。这些教学工具的使用都是为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为了更好、更方便地让学生获取知识,它们最终的用途还是服务学生。教师的课堂表演也一样,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是能够取得明显教学效果的教学工具。

笔者曾在北京某小学听课中的一个教学片断,可有力佐证这一点。那是一节五年级的语文课,所讲内容是《挑山工》(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课文中有这样一段:

挑山工登山的时候,他们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垂着,伴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保持身体平衡。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先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台阶,就到了台的右侧;便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他们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上直下,膝头是受不住的。但是路线曲折,就会使路线加长。

教师在讲解这段时,发生了如下的教学对话:

师:同学们,你们说挑山工累不累?

生:……(班级鸦雀无声)

师:你们会发现挑山工的爬山方式与一般人是不太一样的,那你们能说说他们跟咱们上山的区别在哪里吗?他们为什么这样上山呀?(老师好像看出了学生们有些困惑)

生1:老师,我知道挑山工这样做是为了保护他们的膝盖,可是我怎么想象不出他们到底是怎么背着扁担前进的啊?

师:如果你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挑山工走出来的路线就类似于一些汉字,比如“人”和“之”。

教师运用了大量的语言进行描述,然而学生们并没有充分理解,反而更加迷糊了。虽然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没有取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就在这时,教师不说话了,走到窗边拿起一根竹竿,又借了两个同学的书包,在竹竿上一头挂一个。教师一下子把挂着两个书包的竹竿扛在了肩上,自己也弯下了膝盖和腰,用讲台的那一级台阶当作上山的台阶,走起了“人”字型的路线。

师:你们看啊!(教师将竹竿比作扁担,两头挂着的书包比作重物,开始表演挑山工的行进方式)

生1:原来是这样!

生2:这下我明白了。

教师上课之时,如果仅凭借自己的一张嘴讲授所有的知识,想必课堂会枯燥很多。但如果教师将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手脚等身体的“零件”都调动起来,那么教学的效果就大不相同了。正如我国民国时期电影先驱洪深在其著作《电影戏剧表演术》中所言:“表演的工具是身体。”当教师在课堂上调动起自己身体的各个“零件”的时候,当这些“零件”相互配合呈现出一个个画面的时候,教师就是在表演。若是能将教师身体的各个“零件”有效联动,那么对学生的吸引力来说,毫无疑问是要大于单纯的一幅图片或是一段视频的。因为每个人都更愿意被自己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吸引,一个2D的图片或视频与教师情景再现式的表演相比,显得如此苍白。

三、三分演员+七分教师=十分好的老师

记得李政涛教授在2003年说过:“合格的教师首先必须是合格的表演者,优秀的教师必定是优秀的表演者。”[1]对于教师表演这一命题的论述,在十五年前就有了相对正式的提及,也许李正涛教授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一论断的人,但是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与“教师表演”相类似的话题至少也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其实,这些年一线教师对于表演性教学呈现出一种趋于接受的态度,不同于最初对于它的误解和抵触,现在教师课堂中的表演性教学得到广泛普及,尤其是在特定的教学环节,教师必须运用表演的教学方式,才能够使学生有充分的理解。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优秀的表演者就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作为一名教师,应时刻谨记的是:表演是为了传授知识,并非是用表演的方式逗乐学生。在现如今的教育市场中,有些民营教育企业出现这类现象较多,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想尽一切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但并没有达到传授学生知识的目的。课堂中,教师的表演并不是随意而为,既然是表演就应该兼备教师与演员双重身份的自我修养。

第一,每次表演必须是全新的角色塑造、全新的体验、全新的表现,偶发性才是最好的刺激物。[2]11“走形式的”表演不是表演,“走心的”表演才是表演。公开课前的彩排,已经让学生失去了在课堂当中学习知识的新鲜感,这就如同将已经咀嚼过的食物再喂给孩子吃,失去了其应有的味道。若是每一位演员在镜头前,都面无表情地念台词、机械地做动作,那么定将不会产生优秀的作品。课堂亦是如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让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课上学生生成的一个个疑惑,才是真正关键的教学点。如果省去这一过程,学习就不能称之为学习,而在一定意义上,表演是激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方式的有效途径。

第二,为观众而表演。在剧场中,演员为观众而表演;在课堂中,教师为学生而表演。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自行的表演,都不应仅仅是诵读课文、无情无感的演绎;应是以角色为核心、以学生理解为出发点去表演,这种表演不应是一种外在的要求,而应源于表演者和观看者的个体自我需要。[2]11表演绝不是教师的自娱自乐,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和所授知识的难易,酌情把控是否需要表演以及需要何种形式的表演。表演是为知识理解而服务,若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知识点也要进行表演,那就有点画蛇添足了。演员(教师),只有从她的观众(学生)的需求出发进行表演,才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演员(教师)。

身为教师,除了具有教学技巧,也应具有自身最基本的修养,不能忘记教师的天职:教书育人。有些教学环节演出来也许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老师并不等于演员,演员也并非老师,教师在表演的时候不能忘了自己的初衷。在“教师”这一职业中存在着“演员”的成分,但过多即是泛滥,过少便是匮乏,恰到好处才为最佳。

参考文献:

[1]李政涛.教育生活中的表演——人类行为表演性的教育學考察[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2]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的自我修养[M].刘杰,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李 敏

读者热线:010-62027830

投稿邮箱:zgdy_xueshu@163.com

猜你喜欢
挑山工课堂教师
挑山工的劲儿
欢乐的课堂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我国著名景区内挑山工调查报告
我国著名景区内挑山工的历史变迁和未来角色定位研究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写字大课堂
《挑山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