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尖子生今何在

2017-08-09 12:01文|南
读者·原创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卡伦阿诺德尖子生

文|南 桥

美国尖子生今何在

文|南 桥

近日正是美国学校的毕业季,从媒体上,我们能看到毕业班第一名学生的风采。很多人以为美国的学校没有排名,其实到了高中也是有的。总体上说,美国的教育呈加速度发展的态势:幼儿园玩耍;小学轻松;初中在学与玩之间过渡;上了高中,情况陡然一变,学生们作业多、压力大;到了宽进严出的大学,挑灯夜战就是家常便饭了,谈不上“头悬梁,锥刺股”,但血管里流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咖啡。

在高中阶段,除了要完成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和志愿服务以外,学习成绩方面也竞争激烈。学生会根据学习成绩进行排名。平时,家长不了解孩子们的排名,但到了毕业季,第一名是谁就揭晓了。在毕业典礼上,第二名会先出来致辞,而最终的演讲则由第一名来做。第一名是很风光的,一般会去上比较好的大学,家长们则在社交媒体上骄傲地进行展示。

不过,这些优等生以后的人生是怎样的呢?近日,多家美国媒体报道了波士顿大学卡伦·阿诺德一项针对优等生的追踪研究。该研究追踪了1981年伊利诺伊州81所高中以第一名毕业的学生。追踪研究是种“笨办法”,耗时漫长,但扎扎实实,能揭示出每个阶段的一些新问题。1994年,即这批人大学毕业大约10年后,卡伦·阿诺德发布过一次调查结果,称这些尖子生中的很多人在毕业后面临职业选择困难,最终,大部分人选择了四平八稳的职位。

而今,这些人已到中年,大部分人的人生基本定型,他们后来发展得怎样?研究表明:一个改变世界的人也没有。人群中总有“追随者”,也有“撼动者”,但在这些尖子生中间,没出现一个“撼动者”。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卡伦·阿诺德的结论是:学校的体系设计是奖励那些依据规则玩游戏的人,可是成为一个“社会人”之后,仅仅会依据别人的规则玩游戏是不够的。

我的小孩学习成绩非常出色,是尖子生。我发现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他对分数太在乎了。比如,有一次写作文,题目要求写感恩节人们和家人团聚。我说我们是中国人,在美国没有七大姑八大姨可以团聚,其实可以写些独特的东西。孩子说这么写违反了作文提示,拿不到高分。美国学校的教育环境可能比中国宽松一些,但是学校让学生按规矩出牌的做法,全世界都差不多。英国教育家肯·罗宾逊在其著名的TED演讲中就感慨:“学校打败了人的教育。”

第一名的成绩多为满分4.0,或是接近满分,维持这种状态要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这就使得尖子生难以发展某一方面的兴趣,更不可能处处深入。最终,他们成了一种“普科型”人才。这种追求,恐怕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维和行为。而那些后来的“撼动者”,或者我们如今看到的“人生赢家”,往往在学校里成绩不算最差,但是在学校的体系中会有一定的不适。美国的百万富翁高中毕业时的平均成绩是2.9分。那些真正日后发达的,是习惯于在某个领域深耕的人。

回首往事,往往会发现很多当年的尖子生,如今已泯然众人,一辈子最大的成就或许就是过去的成绩和曾经上的好学校。当年的一些尖子生,因过去给人智商过人的印象,而今最大的追求,也不过是在同学面前抖抖机灵,继续制造被人崇拜的幻觉。而其余的人则没有这种需要被人仰视的负担,轻装上阵,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卡伦·阿诺德的研究证明,人在高中阶段取得优异成绩,在未来很有可能获得一份良好、稳定的收入,成为“职业人士”。研究还发现,这些人中95%读了研究生,将近90%的人从事专业性工作,40%的人拿的是比较高的收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能够这样就相当不错了。可是也要注意,这个时代要靠创意才能取胜。教育系统应该改革,反思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不能按传统的规则去应对未来的问题。否则,培养出来的那些按规矩出牌的人,在制定规则的人面前,还是要甘拜下风。

猜你喜欢
卡伦阿诺德尖子生
“小默克尔”之路不会平坦
用卡伦·霍妮的成熟理论分析希斯克利夫的神经症人格
谈谈如何培养初中英语尖子生
华盛顿身边的“无间道”
砸碎将军的钟
浅谈对尖子生培养的几点认识
摄影师的怪癖
卡伦连唱47个小时募捐
冰淇淋
15 Ways to Improve Your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