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油气管道运输发展的差异及对策

2017-08-09 20:04胡耀蕾胡德宁
对外经贸实务 2017年7期

胡耀蕾+胡德宁

摘 要:发达的管道运输网络可以实现油气资源的高效运输,对减缓能源运输紧张、转移过剩产能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油气管道运输的主干道网络已基本形成,相关技术与法律标准也日渐增多,但管道运输的整体发展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距离。由此,文章在分析国外管道运输发展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对中外管道运输发展的差异进行了比较,进而提出了推进我国管道运输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管道运输发展;油气输送;中外差异比较

2017年1月19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石油与天然气发展的《“十三五”规划》,其中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我国成品油与天然气管道运输总里程的增量,即成品油管道由2.1万公里提高至3.3万公里,增长57%;天然气管道由6.4万公里提高至10.4万公里,增长78%。然而当前,我国管道运输的发展仍较为缓慢,且存在技术、标准滞后等问题。相较而言,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的管道运输总里程早已超过我国,管道运输安全管理体系也较为完善。由此,分析国外管道运输发展的基本现状,并对中外管道运输的发展差异进行比较,有利于我国吸取国外先进经验,推进我国管道运输业发展。

一、国外管道运输发展的基本状况

第一,管道运输长度已初具规模,其中天然气管道里程最长。

管道运输是油气资源的主要输送方式,主要可分为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与天然气运输管道。并且,作为世界五大运输体系之一,其建设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大力发展。当前,国际管道运输长度已初具规模,据石油圈网统计,截止到2017年3月底,全球在役油气管道数量约3800条,总里程约196.13万公里。而天然气因其清洁型能源特性,日渐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并且,伴随着近年来全球对天然气需求量的迅速增长,天然气管道逐渐成为了油气管道中建设里程最长的管道类型。截至2017年3月底,全球天然气管道总里程约为127.36万公里,占管道总里程64.9%;而原油管道、成品油管道與液化石油气管道的长度分别为36.33万公里、24.86万公里和7.58万公里,且此三种管道的总里程之和约为天然气管道的1/2。就某一地区而言,天然气管道的在役里程,也远超该地区的其他油气管道长度。如亚太地区,天然气管道高达17.05万公里,而成品油管道和原油管道仅为2.87万公里、4.35万公里,其合计里程仍不足天然气管道的43%。

第二,在全球管道运输网络中,北美地区的油气管网系统最为发达。

在全球管道运输网络中,包括北美、俄罗斯及中亚、欧洲与亚太地区等,北美地区的油气管网系统最为发达。据统计,截至2017年3月底,北美地区的在役原油管道、成品油管道与天然气管道分别长达15.3万公里、17.9万公里和51.3万公里,合计84.5万公里,占全球管道的43%。且北美地区的管道主要集中于墨西哥湾和北冰洋沿岸地区,所形成的油气管网系统基本实现对北美地区均衡的全面覆盖。北美地区发达的油气管网,离不开当地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管道建设水平,全球最先进、运输量最大的管道均位于北美境内。如阿拉斯加管道,是世界上第一条经过北极圈的原油管道,贯穿美国整个阿拉斯加地区,年输送量均超过4000万吨,全线都采用计算机控制,是当前最为先进的现代化输送管道。又如里梅萨管道,干线管道全长439公里,采用密闭输送工艺将卡因塔露天煤矿的煤输送到莫哈夫电厂。管道自建成投产至今近50年的历史,仍然是全球输送量最大的煤浆管道。

第三,大管径管道运输逐渐成为现代管道运输的主要发展方向。

近年来,跨境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直接推动了全球管道运输的迅速发展。在此过程中,大管径的管道运输逐渐增多,已成为现代管道运输的主要发展方向。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建设的由克萨斯州朗维尤至纽约州费城的输油管道,管径为610毫米。同期建设的另一条得克萨斯州博蒙特到新泽西州贝永的成品油管道,管径更窄仅为508毫米。之后美国格林顿芝加哥铺设的天然气管道,全长仅有193公里,管径也只有219毫米。而随着焊接技术和无缝钢管的出现,现代管道建设都趋于向大管径方向发展。于2014年8月建成投产的伊拉克米桑原油外输管道,全长272公里,管径达1067毫米,远远超出管道初期建设的直径和输送量。欧盟于2013年决定建设跨亚得里亚海管道,总长为850公里,管径达1219毫米,几乎达到美国第一条天然气管道的5.6倍。

第四,海地管道运输成为了管道运输的新型方式。

另外,由于全球能源结构的变化,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逐渐由陆地转向海洋,因而管道运输也开始逐渐进入海洋,并且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海地管道运输成为了管道运输的新方式。据新闻网统计数据显示,自1954年在美国墨西哥湾,Brown&Root公司建成世界第一条海底管道后,半个世纪以来,全球已建成十几万公里的海底管道。为了降低管道建设难度与成本,近年来,国外海底油气管道建设多为两国合作投资建设。例如,2015年4月,英国和挪威达成了建造全球最长的海底能源输送管道的合作意向,通过连接电力和天然气网络,为英国居民提供低碳能源。同年12月,印度和伊朗进行合作谈判,拟投资45亿美元,建设通过阿曼海、印度洋的海底天然气管道,项目运营后预计每天将向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港输送3150万立方米天然气。2016年10月,俄罗斯与土耳其签署了合作协议,计划建设一条从俄罗斯经黑海海底到土耳其的天然气管道,预计输气能力达630亿m3/年,总长度约1100公里,每年向土耳其与希腊边境输送天然气470亿m3。

二、中外管道运输发展的对比分析

(一)管道运输相关技术存在差异

我国与国外管道运输的相关技术,包括漏磁内检测技术、防腐技术、膜分离净化技术与超高速磁浮车牵引技术等,均存在较大差距。以漏磁内检测技术为例,国外漏磁管道内检测技术已发展五十余年,形成了国际领先的内检技术与成熟的自动化检测设备。例如,西德Foster公司研制的漏磁探伤装置;美国TubecopeVetco公司开发的Wellcheck井口探测系统;英国BrtisihGas公司研制应用于Φ600mm管道的MFL-PIG;加拿大R/DTech公司的Multiscan5800系统与Testex的Ts-2000系统等。目前,国外生产实用漏磁检测装置的公司主要为美国GEPII、英国BritishGas、德国ROSEN和俄罗斯NGKH公司等。开发的管道漏磁内检测器类型包括轴向磁化、周向磁化、螺旋磁化以及多种磁化方式相结合等,检测管道直径为Φ273mm-Φ1400mm,爬行距离可达300Km,最佳速度可达4m/s,检测施工里程可达10000Km/年。相较而言,我国管道漏磁检测技术虽然发展了二十余年,但所研制的大部分管道腐蚀漏磁检测技术与国外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且多数技术仍处于试验阶段。如华中科技大学针对小管径换热管研制的漏磁检测探头等。直至2016年4月,我国才研发出了一款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漏磁内检测技术,即可检测海底油气管道的蛇形机器人“海底管道漏磁内检测器”。可见,我国管道运输相关技术与国外相比仍较为落后。

(二)管道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差异

国外管道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油气管道主干网络较为发达。据中石油统计数据显示,早在2015年,美国与俄罗斯的油气管道总里程便已分别达到了62.5万公里和28万公里。其中,仅天然气干线管道里程,美国与俄罗斯就分别达42万千米和19万千米。相较而言,我国油气管道网络的建设较为滞后,油气储运设施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据《2017中国油气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报告蓝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油气骨干管网才基本形成。且我国已建成油气管道总里程仅为11.64万千米,其中天然气管道仅为6.8万千米,不足美国的1/7和俄罗斯的1/3;管输能力仅为2800亿m3/年,不足美国的1/2。除主干道管网外,中外管道储运设施建设也存在一定差距。以地下储气库建设为例,据新闻网综合显示,截至2016年10月,美国与俄罗斯在运地下储气库分别为419座和26座,总工作气量分别达1200亿m3和736亿m3。而我国直至2017年1月才仅建成20座地下储气库,包括板中北、呼图壁、金坛、大张坨、相国寺与大港板南等,总工作气量也仅为151亿m3。并且,我国储气设施的储备能力占全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比仅为2.38%,与德国25%、美国17.4%的占比相比仍有巨大差距。

(三)管道运输价格体系存在差异

发达国家管道运输价格体系较我国更为健全,是中外管道运输差异的另一表现。以石油管道运输为例,美国确定该价格的方法主要为指数法、市场定价法、成本法和协商法。其中,服务成本法与非关联方协议法主要用于确定管道运输的初始运价,其投资回报率一般为8%-10%;PPI-1和PPI- FG指数法更为快捷、简便,通常用于调整管道运输的年度价格。加拿大擁有专门确定管道运输价格的机构,即国家能源委员会(NEB)。且早在三十年前,NEB便发布了《协商解决运输、通行费和征税指导方针》,并确定了基于经营费用、折旧、税金和资金利润等服务成本的运价制定原则。而对管道运价的调节,主要根据年利润率进行。美、加两国健全的管道运输定价体系,保障了本国管道运输企业利润的稳步增长。相较而言,我国对于管道运输定价的体系仍未建立,且缺乏对管道运输价格管理的系统制度规定,定价透明度也较低。直至2016年10月,国家发改委才提出了关于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形成机制的全新改革方案,即《管道运输价格管理办法》和《管道运输定价成本监审办法》。但由于《办法》推行时间较短,目前我国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大多仍在沿用“一线一价”定价方法。在管道网络不断完善和管道安全要求逐渐提高条件下,此方法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管道运输安全管理存在差异

在天然气管道运输安全管理方面,发达国家拥有较为完备的管理体系。美国对油气管道的安全监管主要由联邦和各州合作进行,形成了7个相关负责部门,包括交通部、油气管道安全办公室、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和国土安全部等,且各部门分工明确、权责明晰,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监管体制。例如,能源监管委员会负责审批和监管州际天然气管道项目;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负责事故调查,并提出同类事故的预防建议;内务部矿物管理部负责管理海底油气管道安全。另外,美国还拥有多层次的管道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如《再授权法案》、《合作法案》、《改进法案》、《国土安全法案及国家保安总统令》和《管道检测、保护、实施及安全法案》等。得益于完备的管道运输安全管理体系,美国每千公里油气管道的泄漏事故得到了有效控制,当前的泄露率仅为0.5次/年。相较而言,我国对管道运输安全管理的主管部门较多,包括国资委、质检总局和安监总局等,且存在各部分职责不清、管理重叠等问题。并且,虽然我国在2010年便已颁布了《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但至今仍缺乏相应的配套标准、制度等支撑。造成目前我国每千公里油气管道的泄漏事故率达3次/年,几乎是美国的6倍、欧洲的12倍。

三、加快推进我国管道运输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管道运输体系网络化建设

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管道运输最适合进行大量油气资源输送的方式。所以构建管道运输网络化体系,有效凸显管道运输的技术经济优势,并将进一步发挥其节约土地和能源、环境污染较少、经济成本低的作用。因此,我国应重视管道运输的建设,将其纳入国家相关部门年度、中长期的交通运输规划设计中,落实《综合交通网中长期规划发展》,通过全方位的宏观调控和协调,促进我国综合管道运输体系的逐步完善。并且由于近年来天然气需求的增长,积极建设天然气联络线和调峰设施,形成点线互联的天然气供配管网。同时,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出台优惠政策,通过减少审批的冗余环节,为我国管道运输建设提供政策依据、有利措施、以及便捷化行政服务,进而大力促进建设油气资源供应网络化、调配现代化的输送格局。

(二)加大自主创新与研发力度,促进管道运输技术进步

随着我国油气管道的建设,管道建设的综合实力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仍与世界领先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由于油气资源的输送量和输送距离不断增加,管道运输逐渐要求其具备大口径、高压力、以及自动化等输送能力。所以,管道运输企业应加大对管道运输建设技术的自主创新力度,加快对油气资源利用技术和开发技术的研究、应用,重点研究资源转换、运输效率等实用技术。并且应用新技术,转化最新的科研成果,打造数字管道工程、海洋管道工程、地下和地上储备库工程、城市燃气工程,推动管道运输技术的完备化发展。另外,管道运输企业还应利用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建立国际化的油气管道管理体系和油气管道数据库,进而提高管道系统自动化和现代化的水平。

(三)健全油气管道监管体制,提升管道运输安全性

由于油气资源属于易燃易爆物质,在管道运输过程中一旦发生泄露、燃烧、爆炸等事故,将对企业、居民以及环境造成重大损失。所以,我国应强化相关部门的监管能力,提升风险防治能力,进而保障管道运输的安全、高效运行。政府应完善油气管道安全管理法规和体制,从制度层面明确参与管道运营的各方权责,进一步提升政府监管的可行性。同时,设立管道安全监管部门,并联合行业技术协会规范技术标准,进而规范监管内容与条例,避免政府监管与检测服务一体化。此外,还应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与长效机制,通过有效利用政企联动、以及专项规划,促进管道运输安全管理的多边合作与交流,科学合理的及时解决管道运输过程中的问题与潜在风险,推动我国油气资源的顺利输送。

(四)优化运输价格计算方法,建立管道运输价格体系

为了有效避免管道运输中,企业运输成本偏高、经济效益不稳定状况,我国应优化管道运输价格的计算方法,逐步推进管道运输价格体系的建立。具体而言,可借鉴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计价方法的先进经验,选用与我国国情相符的方法,确定和调整不同类型、不同运输能力,以及不同使用时期运输管道的价格。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对管道运输价格管理的系统制度进行规定,建立管道运输价格的综合评价调节机制与监审制度。通过调查、审核和核算管道运输企业的经营成本,合理调控管道运输价格与价值;并参照企业成本、利润、计税与负担等,科学制定油气管道的运输价格。进而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的管道运输价格体系,真正做到定价体现市场竞争、平衡各方利益、减少资源损失。

(五)完善管道储运相关设施,提高管道整体运输能力

除加强主管管网的建设外,我国还应不断完善管道运输的基础设施,促进管道输送能力的提高,以及低碳、绿色、持续发展。一方面,我国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管道储运相关设施、设备的投资力度,建设更多地下储气库、储存仓、泵站、加压设备以及控制中心等基础设施,并逐步优化上述设施的内部设备。同时,应构建多层次、多渠道以及多形式的融资与投资机制,通过确保管道生产建设的初期资金方式,优化管道运输的基础设施结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国外自动化技术,采用全线集中控制设计方式,实现管道储运设施的全程自动化控制,以此降低管道运输的技术难度和输送成本。此外,还应设置和配备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压气站,从而保障管道输送的所需压力,大幅提高管道输送油气资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斐.浅析天然气管道运输定价[J].特区经济,2009(2):303-304.

[2]田瑛,焦中良,杜艳.国外天然气管道建设现状、发展趋势及启示[J].石油规划设计,2015(6):5-10.

[3]刘国豪,张鑫,许铁,赵国星,任波涛,刘成海,王阳洋.国内外管道输送系统节能监测技術现状与发展趋势[J].石油石化节能,2013(3):21-23.

[4]戚爱华.我国油气管道运输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09(12):57-59.

[5]张健.天然气管道输送自动化技术探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12):107.

[6]韩雪.油气管道安全管理的思考与探索[J].化工管理,2015(10):110.

[7]徐强,高爱茹.国外天然气管道运输成本的监管[J].国际石油经济,2007(8):49-54.

[8]刘雯,邹晓波.国外天然气管道输送技术发展现状[J].石油工程建设,2005(3):20-23.

[9]张其莘,赵静.油气管道运输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石化技术,2016(10):253.

[10]王洋.我国油气管道运输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12)408.

[11]吴文化,戚爱华,宋弘明.推进我国油气管道运输发展的政策建议[J].综合运输,2017(2):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