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被动语态的认知研究

2017-08-11 09:24李微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3期
关键词:被动语态认知

摘 要: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被动语态进行定义,并利用典型事件模型对被动语态的生成和理解做出解释。

关键词:被动语态;认知;典型事件模型

作者简介:李微(1992-),女,汉族,黑龙江人,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2016硕士,研究方向:心理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1

引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被动语态一直备受各国学者的关注,然而对于被动语态的研究各学派见解不一。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乔姆斯基认为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是由相同的深层结构转换而来的不同的表层结构,认为语态的转换只涉及句法结构的不同,而所表达的意义没有改变。传统的语法学家也认为,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只是句子的形式不同,在语义上没有区别。近几年来学者们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被动语态。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并且利用典型事件模型对英语被动语态的生成与理解做出解释。

一、理论基础

从认知角度对语态的定义为:语态是指语言使用者观察某一事件采用不同视角的动词语法范畴。英语中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两个语态。利用典型事件模型来分析主动语态是从施事者的视角识解某一事件的全过程,被动语态是从受事者的视角识解某一事件的全过程。被动语态不是由主动语态转换而来的。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不仅是句法形式的不同,它们所反应的语义、意象和认知动因都是不同的。

二、被动语态的生成与理解

Langacker主张用“典型事件模型”来解释句法成分和结构。人们在身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基本而又简单的“概念基型”,许多概念基型可构成“典型事件模型”。典型事件模型主要包括施事者和受事者两个参与者。通常情况下人们利用典型事件模型来识解一个事件,其中施事者和受事者处于舞台表演区,其中施事者为图形,受事者为背景。当说话者从施事者的角度观察某一事件的过程时,此时主动语态生成。

在舞台模型中,施事者与受事者是辩证关系,随着它们之间突显程度的改变,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会发生改变。当人们从受事者的视角来识解某一事件的全过程时,被动的概念就在头脑中产生了,而经过语言符号的表征被动语态就产生了。

被动语态的生成主要有两个认知因素:一是认知主体突显对象的不同,二是认知主体观察视角的不同。

认知主体突显对象不同。突显程度通常是由图形和背景来体现的。在句子中施事者是动作的发出者,是场景中最突显的成分,因此充当图形,即句子中的主语。而受事者在场景中的突显程度低,因此充当背景,即句子中的宾语。如例1中,Mary是动作的发出者,相对于静态的homework更加突显,因此充当句子的主语,而homework则充当宾语。然而随着人类的认知发展,施动者和受动者之间的突显程度也可以有所改变。如例2中,在此句子中,说话者想要突显的是exercise,因此exercise被前置来充当句子的主语,而该句子变成了被动语态的形式。

例1:Mary did her homework yesterday.

例2:The homework was done by Mary yesterday.

认知主体观察视角不同。视角指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事体。人们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事件就会选用不同的目标做参照点,这样识解方式就会不同,从而语言中就会形成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与“横看成岭侧成峰”所蕴含的道理是相同的。山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是岭也可能是峰。说话者观看事件的视角不同,也会导致语态的变化。

例3:Tom always keep his window open.

例4:The window is always kept open.

例3中,认知主体以Tom为参照点确定了视角,因此Tom充当句子的主语成分,而window充当背景做为句子的宾语。而在例4中,认知主体以window为参照点确定视角,此时受事者window被提前,充当句子的主语,形成了被动语态的句子。这反映了认知主体的视角的改变会导致语态的变化。

认知主体可以有不同的突显对象、不同的观察视角,但不是所有的句子都有被动语态的形式。情景能否用被动语态进行描述主要取决两个因素,第一事件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参与者;第二其中一个参与者对另一个参与者有影响。

例5:This country has seen some dramatic events.

例5中正常的指向关系应该是人看事件,但是在这个句子中是场景country做主语,事件做宾语。两个参与者之间没有相互作用,而是包含关系。被动结构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参与者的互动关系,而该句中参与者与场景之间没有互动关系,因此不能改成被动语态。

例6:Jane loves apple.

例6中苹果并不会因为Jane的喜爱而发生任何的改变,一个参与者并没有受到另一个参与者的影响,因此该句子不能改变成被动语态。

结语:

被动语态不是简单地由主动语态转换而来的,人们对同一件事件的识解方式不同,被动语态是从受事者的视角来识解某一事件的全过程。本文利用典型事件模型对被动语态的生成和理解做出了认知的解释。通过对被动语态的认知研究可以促进我们对语言与认知之间关系的进一步理解。

参考文献:

[1]Langacker, R.W. Concept, Image, and Symbol: 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M].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1990.

[2]胡建華, 张卫东. 论语态与思维方式的关系[J]. 外语学刊, 2010.

[3]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猜你喜欢
被动语态认知
被动语态复习(The Paasive Voice) 九年级 Unit5—7
被动语态
被动语态专项训练
被动语态考点大放送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中考被动语态考点精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