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转型背景下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2017-08-11 11:08陈晓丹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7期
关键词:文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模式

摘 要:当前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使得传统的文学理论教学面临一系列困境,大众文化的繁荣削弱了传统教材中理论的阐释效力,转型发展使得旧有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都受到挑战,针对于此,文学理论课程需要开放学科观念,调整教学目标,改变教学模式,从而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要求。

关键词:文学理论 学科设置 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

文学理论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以历史的和现实的文学现象为讨论对象,以古今中外相关的文学理论为知识背景,通过对文学的一般性质、特征和文学文本、文学类型、文学创作、文学接受以及文学发展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文学理论知识,深化学生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文学观念,掌握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概念范畴和基本的文学研究方法。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学习该门课程是为学生学好文学史和其他文学课程、进行文学欣赏和文学评论等实践活动,以及今后进一步从事专业化的文学理论研究,作必要的知识准备和理论准备。当前,随着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文学理论课程一直主导的理论性品格受到现实的挑战,而其实践性品格和人文关怀再次被提起,对此需要我们从事文学理论教学的人员深入思考相应的原因及其对应的有效的改革措施。

一、当前文学理论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大众文化的兴起繁荣使得文学理论教材丧失解读当下的可能性

20世纪80年代,童庆炳提出“审美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把文学理论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唯一联系拓展到文学性的方面,奠定了其后30年间文学理论的审美功能。从事文学理论教学的人员也一直重视文学理论的文学感受性和审美体验,基于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的少量化和狭隘化,在实际的教学中,一直坚持通过作品解读理论、感受理论的教学模式一度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当下文学领域面临的困境不再是审美和政治之间的冲突对撞,还有商业意识形态的挤压,使得以往所坚持的精英审美理论无法解读当下学生所面临的大众文化。比如典型理论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长期以来,对该概念的读解和讲授停留在马克思主义典型论的范畴中,随着新时期文学观的变化,典型概念逐渐泛化,但同时理论的内涵和阐释效力也逐渐模糊,面目不清。面对大众文化的兴起繁荣,典型不再占据话语中心地位,这是美学与文化语转变的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而对此问题的一些理论论证多是从原理、概念出发,这就更加剧了典型概念的“失语症”。类似典型理论的还有教材中的其他比如文学性、创造主体等概念,理论和现实的脱离使得这些理论已经丧失了理论本该有的品格和阐释效力,在面对大众文化浸润下的学生时,这些概念无法转化为他们阅读和生活体验的一部分,成为永久停留在教材上僵死理论。

(二)地方高校的轉型发展使得文学理论的教学目标模糊不清

文学理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目标大致有三方面:一是通过文学理论的基础概念的学习使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文学理论基础。二是帮助学生获得理性思维分析能力,在其后的阅读写作中建立培养其理论言说能力。三是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随着地方师范类高校的转型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方向的变化,旧有的教学目标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接触到学生会对文学理论课程产生厌学情绪,或者仅仅是应付学分考试,这和我们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相差甚远,有些老师抱怨是学生人文素养低下、阅读不足造成的,但是,我们在抱怨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在地方师范类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已经从旧有的中小学语文教师转向当前与文化有关的各个行业,尤其面对当下大学生一入学就面临的就业创业的压力,这种压力使得学生更多考虑所学课程的实践性而非仅仅是理论性,如果我们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依旧固守在文学与审美等理论范畴内,对相关概念做些空泛的解说,这显然是和现实的脱节,也违背了教育要面向社会需要的原则。

(三)旧有的教学模式不能促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目前,文学理论的教学大多依旧是传统和封闭的精英式教学方法,教师形成了在课堂上按照教材的篇章体系按部就班地讲授,学生也是循规蹈矩地学习相关理论概念,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被限制,对于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是空中楼阁式的,所以会出现学了就忘、考了就忘的现象。本身文学理论与哲学、美学、社会、政治、文化、经济、道德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丰富多样的,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的,但是现有的教学模式使得理论空洞化、教条化,使学生丧失了对文学理论的学习兴趣,甚至厌学、放弃。

二、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开放学科观念

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我们看到文学作为“经国之大业”的功能已经淡出,甚至有学者提出“文学已死”的观点,传统文学理论以文学作品为依托,其理论阐释效力在当下文化语境已经消解,当学生依照自己的阅读经验去学习理解理论概念时会产生一种错位之感。所以,我们应该把文学理论从旧有的学科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恢复理论本身的活力和强大的阐释效力。

从文学理论的发展来看,文学理论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并且一直处在一种逐步新旧更替之中,新的理论体系不同于旧的体系,但同时又依赖于旧的理论体系的规律。我们现有的文学理论学科建设在研究和教学之中依然隐藏着一种传统的精英文化意识,对大众文化及其社会意义缺乏理论敏感。无疑,文学和审美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是我们人文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此,却未免狭隘。例如,文学接受中文学作为文化的消费问题,接受过程中的符号转化、心理接受规律,等等,这些看似是文学审美的文化现象更多程度上是经济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赋予文学理论本身的开放性,打破学科的边界,将文学理论与其他人文学科结合起来,其文学理论课程可以同时具备学术研究和操作实用的性质,对学生会增加更多的吸引力。

(二)调整教学目标

处身于一个文化和教育的大众化时代,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应该仅仅提供阅读、分析文学作品的审美方法和仅仅培养文学鉴赏的专业人才,同时也应该提供能够分析、利用、改进甚至创造大众文化的人才。语言文字与图像音响、审美快感与经济实用等多种因素的相互渗透交融,大众文化的这些特点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可能和文学的联系疏远甚至从事与文学没有任何关系的工作,因此,文学理论传统的教学目标已经不能满足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的需要,我们需要调整旧有的教学目标,人文素养的基础上增加职业需求的层次。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学知识和文学修养,我们旧有的文学理论大厦,对于培养专门的文学研究和教学人才来说可能是有效的,但是面对其他培养目标的学生来说,其可供学习的教学内容就比较狭隘。所以在提供基本理论课程知识的前提下,应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如对理论有进一步学习兴趣的学生,向其提供更为专业的理论知识,对于提高职业需求能力的学生,提供其相关文学传播学、文学符号学的学习。这样就把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分解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人文素养的培养,一部分是职业需求的培养。其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基础普及式的,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基本的教学目标。在保證基本人文素养普及的前提下进一步做职业需求的培养目标,这个教学目标较人文素养的培养来说是提高式的,对于不同就业需要,做不同的目标要求,这样就有效避免了课程教学目标和现实的脱离。

(三)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高校转型的需要,这在当下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已经形成共识,互联网的介入,大众文化的影响,学生就业的迫切需求都使得教学模式不得不作出相应的改变,一些高校已经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实践,比如华中师范大学徐敏老师开设的翻转课堂,利用互联网平台,结合经典文本和当下文化热点,促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锻炼其理论言说能力。

结合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形势和需要,我们要打破传统教授式的教学模式,但是结合文学理论课程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在保证基本理论讲授的同时,可以借鉴多种方式。比如对上述提及的文学典型概念的讲授,在讲授基本概念来源界定之后,对于文学典型的特征问题我们可以转化为为什么文学典型具有艺术魅力?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同时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感受自己阅读经验中印象深刻的典型形象是什么,为什么会印象深刻,对自己有什么启发意义,等等,在一系列的问题的讨论中逐渐建立其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但是仅仅如此的话,我们只是完成了一个基本概念的学习,其后还要结合当下大众文化的热点,比如一些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的人物塑造的得失,进深一步探讨当下大众文化典型问题的意义,并让学生把讨论结果写成小论文,作为提高训练,在此问题的探讨中,有意于学术研究的学生可能会触及典型与意识形态等更加深入专业的领域,而有意于职业需求的学生可能会偏重在商业文化中典型塑造等实践性更强一些的问题,这样,我们把旧有的传统讲授分解为基础讲授和讨论写作两部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面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传统人文学科的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针对文学理论课程而言,许多高校已经做出了相应的改革实践,以上只是个人对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有些我们已经开始在实际教学中做了相关的实践,也看到了变化和发展,但是也有不成熟的一得之见,望有关专家批评、指正。

(基金项目:本文系许昌学院教学研究研项目“地方院校转型背景下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编号:02015017]。)

参考文献:

[1]王元镶.当今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三个问题[J].文学批评,2008,(1).

[2]李亚萍,杨锏.文艺学:危机与突破——第四届全国文艺学及相关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J].暨南大学学报,2004,(1).

[3]欧阳文风.实践性,人文性,趣味性——关于高校文学理论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4]中国文学理论教学的改革与实践[N].光明日报,2001-04-18.

(陈晓丹 河南许昌 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461000)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研究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追忆黄药眠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