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梦想》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2017-08-13 07:04郑艳红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

郑艳红

摘 要:批评性话语分析已有30年的发展历史。其基本理论渊源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宗旨是揭示语言使用、意识形态和社会权力之间的关系;其主要方法有: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和话语历史背景分析。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它们使批评性话语分析成为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分析的重要补充,使其变为一种社会行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本文选取了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为例,谈谈自己对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见解。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三种分析方法;《我有一个梦想》

中国有句老话: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以前的英语学习中,学的是英文的表象,但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之后,发现我带入了英语学习的原理阶段。其中语篇分析这门学科让我接触到了许多有关语言学的新的理论和领域。理论的最大作用就是指导实践,学习了这门课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更好的认识和分析英语这门语言。以下将运用语篇分析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法,探讨语言使用、意识形态和社会权力之间的关系。

一、理论概述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也叫做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旨在通過分析语言特征及其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挖掘隐含于语言中的意识形态,进而揭露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

二、实例分析

(一)话语历史背景分析

Foucault强调话语的历史性。他的观点影响了德国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家,如Utz Maas认为“话语是与社会实践紧密相关的语言形式”,只有将话语同社会实践的历史联系起来,话语分析才有意义也才有可能。他批评篇章语言学只津津乐道于对语篇内在特征的挖掘上,提倡历史背景为重心的话语分析,并用这种方法对德国纳粹领导人的演讲、学生领袖的演讲、口号和新闻报道作过犀利的批评性分析。

在《我有一个梦想》中,通过这几个自然段的叙述,作者为这篇演讲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场合以及这篇演讲的目的,再结合当时的美国社会状况:美国黑人的公民权利受到州和地方歧视黑人的法规和惯例层层约束和限制。在日常生活中,美国黑人常常被隔离开来,不能与白人同在一个学校上学,乘坐同一公共交通工具,同在一个地方居住。黑人不能充分参与美国社会生活,甚至在一百年后仍然和奴隶一样被剥夺各种权利,他们生活水准的提高与国家的发展并非完全相称。因此美国黑人的平等问题是当时美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一系列情况为后续文章作了铺垫,是下文展开的基础。

(二)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

Bakhtin语篇体裁理论强调话语实践的多产性和创造性,多产性和创造性来自语篇的异质性,也就是语篇交织性。任何语篇都是以现存语篇为基础并在诸多语篇体裁中选择的结果。不同的体裁体现不同的意义潜势,代表着不同人或群体的利益和意识形态。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有助于揭示不同语篇材料和体裁在特定语篇中结合的方式与和谐程度,进而考察其语义和语用功能。

1.体裁交织。这篇演讲从体裁上看,是一篇议论文,但兼有记叙文的特征。之所以说它是以论文,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得出结论:①论点鲜明:作者观点明确,贯穿文章始终,要实现一个梦想——实现自由和平等的梦想;②论证过程严密:首先King叙述了黑人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和美国社会的现状。紧接着告诉听众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并提出解决办法——黑人和白人联合起来,非暴力抵抗(白人可以接受,使他的观点得到最大支持)。然后他又不失时机的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振奋人心的未来画卷,给人以憧憬和希望。最后,作者呼吁命中行动起来;③说教特点明显:作者利用自己的领袖感魅力,感性的号召力和理性的分析力使听众接受了他的观点,并付之于行动来实现黑人的梦想。

同时,本文也不失记叙文的特征:①叙事线索:黑人的梦想贯穿文章始终;②按照时间的叙述顺序展开;③环境描写:对黑人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了细致描写。

2.语体交织。书面语体和口语语体,两种语体紧密结合,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这篇中外演讲史上文采斐然的篇章。书面语体特征:本文是一篇政治演讲。由于演讲这一特殊语境,演讲人肯定需要事先准备好文章,这是外因决定它的书面语特征。同时,这篇文章的自身特点也带有鲜明的书面语特征:①大量长句的使用:选取诠释“dream”含义的五个段落为例,共有14个句子和278个单词构成,平均每个句子有接近20个单词构成。试想一下,口语中的句子要简短得多;②大量复杂性名词性短语的使用:名词前或后加修飾性成分成为名词性短语。我们仍以刚才选取的五个段落为例,其中共有名词短语49个,有1~2个修饰词的有30个,3~10个修饰词的19个,从中不难看出,大量使用名词性短语既增强了文章的修辞效果,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正式性;③长单词和多音节词的大量使用;在选取章节中,6个字母以上的单词有100个,占到了全文的27.1%;同时,作者使用了42个日常生活不常用的单词,占到了单词总量的11.4%。

但考虑到这篇文章的用途,用于面对观众面对面的交流,那它必然也要具备口语体的部分特征:①呼格:例如“I say to you,my friends”;②重复:例如“No,no,we are not satisfied”。

3.系统功能语法分析。系统功能语法分析是对作者如何选择性地利用语言系统所作的分析。Halliday认为,语言有三个元功能,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篇章功能。语篇批评学家分析语篇时,把各语言形式和这些功能相联系,通常运用情态、名物化、被动化、原话引述、间接引述和词语选择等分析工具。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每个语篇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因此在分析具体语篇时,要突出其特有的特征,不求面面俱到”。下面我们将从三个反面来分析:

(1)词汇选择。人际功能是指能表达作者/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以及他/她对事物的推断的功能。它直接与态度、观点等相关,是一条展示意识形态作用的捷径。如对何人使用何种称谓体现着作者/讲话者的态度,如尊敬、同情、鄙夷、友好、中立等。例如,文章中提到黑人19次,其中有14次用到了“negro”这一名词,而提到白人仅有8次,只有一次用了“white brothers”。黑与白出现的频率无疑体现了作者身为黑人,对自身这一群体的高度关注,以及本文的着重点是反映黑人的生活现状和不满情绪。另外,“negro”这个单词的频繁出现,也在不时提醒着所有人,黑人并没有被美国社会所认可,他们仍被看作是低人一等的黑奴,社会和部分白人对他们的歧视不言而喻。而仅有的一次“white brothers”的出现在呼吁大家行动之前,而在此使用如此亲近的词,无非是想最大限度的唤醒民众的支持,将自己的反对率降到最低。

(2)被动化。语篇转换中对语态的选择也反映了一定的意识形态。及物系统是表现表意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Halliday认为及物系统是人们用语言描述现实的基石,它把人们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描述成各种不同的过程,并指明各种过程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现实世界中的同一过程,在语言上却可以用及物性系统中不同类型的过程来叙述,或者用同一过程,但变换参与者的位置。选择哪一种过程,怎样安排参与者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意识形态。文章在前半部分,描述黑人的悲惨遭遇时,使用了五个被动句,其中有四个是紧跟在“negro”后面的,这种被动语态的大量使用,无疑从意识形态角度反映出:黑人在社会阶层中处于底层,任人宰割,逆来顺受。

(3)情态动词的使用。与前面提到的被动化相反,情态动词的大量使用则能体现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的后半部分,开始陈述身为一个美国公民,生活在这样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诸多不平等对待,黑人能够做什么?这是体现了黑人要变主动为被动,自己为自己争取平等、自由和尊重。于是,大量情态动词出现,“must”出现8次,“can”和“be able to”分别出现10次。向所有人传达了哪些事我们必须做,没有退让的余地;哪些事我们能做到,只要我们努力,这些不公平就必然有所改善。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選取了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作为分析对象,用三种分析方法,选择不同内容有所侧重的进行分析,阐述权力和意识形态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体现出来,同时语言表达又对权力和意识形态有着很大的影响和改变。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Study of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5.

[2]CLARK,R&IVANIC,R.Raisingcriticalawareness of language[J].Language Awareness,1999,(2).

[3]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M].London:Edward Arnold,1978.

[4]戴煒华,高军.批评语篇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J].外国语,2002,(6):42-48.

[5]陈中竺.批评语言学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21-27.

[6]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批评话语分析
浅议批评话语分析工具及其对新闻语篇教学的意义
金融新闻中语法隐喻的批评话语分析
对《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的批评话语分析
对《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的批评话语分析
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英汉新闻报道对比分析
英国执政党网络报对中式教育纪录片评论的批评话语分析
中文访谈节目的批评话语分析
英文报道中国阅兵的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及其对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启示意义
新闻语篇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意识形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