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生职业技能提升与职业精神培养的融合

2017-08-13 11:09艾思思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职业精神中职生职业技能

摘 要:本文从当下“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型出发。对中职生在职业技能提升与职业精神培养融合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改进的策略,同时,以中职德育课为例,探讨了公共基础课程在职业技能提升与职业精神培养融合能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技能;职业精神

一、问题提出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对2016年的重点工作时提出,“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当下“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转型,这意味着用人单位对所聘用员工的要求也相应的要改变,即从原有的廉价劳动力的需求转变为具备一定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当前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具备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具体表现不仅仅是技能突出,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因此,中职校对学生提升职业技能的同时融入以“工匠精神”为代表的职业精神培育,是达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的唯一途径。

二、概念界定

(一)职业技能

职业能力是指成功地进行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整合。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为职业技能下了一个定义,他们认为职业技能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地评价与认证的活动。

(二)职业精神

1.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以本职业从业人员共同拥有的职业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及对本职业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信誉感为基础的,是一个人对职业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精神包含着使命感、责任感、团队合作,敬业爱岗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核心元素。

2.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的区别。由职业精神的定义可以看出,不能将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进行简单的等同。职业道德是在道德范疇中,在职业情境下人们应该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如果给职业道德下一个定义,它应是指从事一定職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不是以某种确定的形式出现,它是被整个行业以一种习惯或者是观念来体现的。对于员工个人而言,职业道德并不具备强大的强制力和约束力规范员工行为,它主要依赖于员工自觉地自律地去实施。但是,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职业道德是企业文化的体现,对企业凝聚力的凝结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者虽然有区别,但是也有一定的联系。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都是精神层面的,在中职学校的学生教育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二者都是在职业范畴中探讨的问题,都折射出对行业、工种的职业要求;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的表现形式有很多。

三、中职生职业能力低与职业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的问题

中职生的年龄段为15~18岁之间的,正处在人类心理发展时期的青春期,即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冲突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一方面在经历着身体发展的本能冲动高涨期,另一方面是对社会要求和冲突的困扰和混乱。因此,他们需要在这一阶段,建立一个形象,即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自身在社会中所处的情感位置。学生在建立同一感的同时,也会有角色混乱的危机伴随。他们要不断地营造新的形象来增强能在社会立足的自信心。而外界环境的认同度和在他人心目中的认同感会对这种新形象的建立带了冲击和碰撞。如果外界认同感强,则会增强自信心的建立和角色统一性的归位,反之,则会对建立者造成创伤,而选择逃避或回避的行为。

在中职学校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学生只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不重视公共课程和素养课程的学习。他们认为,没有考上高中就没有成功的希望了,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离自己很遥远,那是给那些上了高中考上大学的人准备的。自己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要学一门技术,只需要明白到职业学校学习就是学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将来不至于到了社会上没有饭吃。这种对职业理想不明确,奋斗目标不清晰,最终会导致学习不努力、不思进取的情况出现。

(二)职业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没有可以借鉴参考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认知体系。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对专业技能的依赖。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对职业精神在职业技能提升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有认知上的缺失。

第一,学校和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清晰明确的职业理想培养,也就更谈不上对具备考量学生职业精神程度的考评标准。

第二,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职业技能提升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常常是割裂开来的。中职学校的职业培养往往通过德育课、班会、社团活动等形式来实施。由于从事这些事情的老师本身就没有讲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成一个整体或者是没有专业背景的基础课教师来做,因此,教授的内容会像无水之源一样,单调枯燥乏味,对实际操作没有指导意义和帮助。学生只有在进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完成对自己的现实教育。

四、加强融合职业技能提升和职业精神培养的策略

(一)开展职业活动体验,树立质量意识,培养爱岗敬业精神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能够使学生对未来的岗位有所了解,会采用模仿职业活动的方式来讲授。但是这样的方式有一个弊端即这些活动毕竟是模仿不能够完全做到真实。因此,可以在学校里范围里,最大限度的开发真实的职业活动让学生来参与。例如,学校里面的办公室和学生宿舍的空调经过长期使用,要进行定期的清洗。如果聘请专业人员来进行清洗,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极大。而清洗空调罩的工作只是制冷和空调设备与维修专业学生将来进入空调售后维修行业中的最基础工作。所以,在学生在校期间,为其组成一支以空调售后维修为主要工作内容的服务队,为学校和学生自己进行义务服务,服务的评价由真实用户来进行反馈,培养其形成质量优服务佳的意识。不仅让学生们接触到了真实的工作内容,夯实专业基础技能,又让其能在服务过程中养成爱岗敬业的精神。

(二)加强安全生产意识,养成遵守职业守则的行为习惯

在专业实训课程中,推行6S管理规范,从整齐的工服穿戴到工具的规范摆放到生产安全意识的形成。在校期间,培养学生培养其遵规守则的行为习惯,这样当他们走入企业,才能重视企业的规定,在上岗工作时,遵照规定实施操作,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开展多样的职业技能竞赛,强化职业进取精神

开展多种多样的校级职业技能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通过竞赛,使学生对自身具备的职业技能水平有要求。聘请企业专家、行业名师参与赛题设计和比赛评判工作,让学生能够与时俱进的学到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理论实操。搭建一个供学生提升技能的平台。

五、职业技能提升与职业精神培养融合视域下的中职德育课实施

(一)德育教师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储备

德育课程讲授内容要满足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生活”。德育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做到“贴近职业”就要在日常的知识储备中,儲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以通过下企业实践、调研、系统的旁听专业课、以学生角色参与专业实训实践等途径来进行专业知识的储备。德育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从职业技能的角度对职业精神进行解读并有一定的说服力,才能做到言之有物。

(二)实用合理的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能够直观地为学生呈现出德育理论知识,让德育教学鲜活起来;案例教学也是德育教师在课堂中惯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因此,课堂案例的选取是否恰当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第四课《恪守职业道德》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和服务群众的教育。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选择的案例为郭明义和长途司机吴斌的事迹。郭明义在十几年的工作中,每天提前上班2小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计报酬的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长途司机吴斌在开车途中,在飞来“横祸”面前,面对一车人的安全和自己身上的疼痛时,他选择了先保证乘客的人身安全,把服务群众作为自己工作的第一位。这两个案例的主人公为学生起到了榜样的引领作用,有助于其为自己设定一个具体而清晰的职业理想。

六、总结

职业技能提升和职业精神培养的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學校、教师、学生几个方面共同作用才能完成的。中职教育要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必须是既具备职业技能的也具有职业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克强.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6-03-05.

[2]吴晓义.“情境—达标”式职业能力开发模式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6.

[3]中国职业技师协会[S].

[4]毛尚华,方小斌.论农民工职业精神的培养[J].文史博览,2006.

[5]人民教育出版课程教材研究所,思想政治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职业道德与法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艾思思(1984.10—),女,汉族,天津,讲师,在职研究生,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教学方向:德育教育。

猜你喜欢
职业精神中职生职业技能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高职实践教学的多重关系研究
论体育传播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素养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关于举办“太阳能利用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班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