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冲击下的新闻摄影及其应对策略

2017-08-15 00:51
关键词:摄影记者机器摄影

周 浒

(淮阴师范学院 传媒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0)

著名互联网观察家、前《连线》杂志主编凯文·凯利将人工智能视为未来20年最重要的技术。百度CEO李彦宏在《智能时代》一书中也提出,人工智能技术将开启互联网的下一个时代。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将迸发出巨大的势能,产生颠覆式的创新效应,以智能化为表征的人工智能技术预示着极大的可能性。不断被互联网技术重构的传媒行业也面临智能化的挑战与冲击,“人工智能+新闻业”的未来或许将呈现两种状况:一是人工智能将取代很多简单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二是人工智能与信息的生产传播深度融合,对新闻业实现重构,实现从“提升效率”向“重构新闻”的质变。作为新闻信息重要生产范式的新闻摄影,由于对技术要素的依赖性非常强,技术变革对其冲击愈发明显。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纷纷转型的背景下,需要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因素的影响力,探索新技术条件下新闻摄影的应对策略与转型方向。

一、人工智能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信息通讯技术的日益发展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类的自我认知模式,重构着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意味着信息技术进入崭新阶段。人工智能,简称AI,指基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可以研制出一种高度模拟人类智能、运算速度与能力超越人类的智能机器。该技术领域涉及到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应用。在人工智能的技术条件下,可以获取某一个领域的海量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具体案例的判断与分析,以达到特定的目标。人工智能自20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支撑下日益成熟,应用的领域也不断扩大。未来人工智能科技产品将极大地影响人类经济社会的运行。信息哲学家弗洛里迪在《第四次革命》一书中提出,人类已不再是信息圈毋庸置疑的主宰,数字设备开始代替我们执行越来越多的原来需要人的思想来解决的任务。[1]他把人工智能掀起的变革称为第四次革命,这场革命对整个人类社会将产生巨大的冲击,也将重塑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等,同时对人类的伦理提出挑战,人类独一无二的地位或将被取代。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手段,已经渗透到专业机构新闻生产的核心环节,如2011年美国Narrative公司在对数据进行深度加工的基础上,使用机器人进行新闻稿件的撰写。基于算法的机器人新闻实践,对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室的内容生产、制度设置与人力资源安排等带来冲击。当然,目前机器人从事着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尚未具备完全取代人的能力。但随着技术的深度发展,人工智能会朝着新的方向进步。有学者指出,“人工智能一方面通过符号和机器对简单的线性的逻辑思维进行复制和应用,从而强化和提升人类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借助各种感官的仿真机器和人工神经网络,对人类的感性存在进行模拟,从而使机器具有与人类思维类似的记忆学习推理和联想等能力。”[2]当机器人与人拥有同样能力之时,人类必须思考如何面对机器的挑战。

二、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摄影的冲击

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形塑了整个传媒业的业态面貌,也在微观上重塑了传媒产业的业务链。[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逐步走向成熟,机器自身的运算能力与深度学习的潜能被进一步开发,过去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面临被颠覆的可能。

(一)智能化传感器影像成为重要的新闻图像信息源

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摄影的冲击,表现在以无人机、摄像头为代表的智能传感器正成为图像新闻信息的重要来源。传统的新闻摄影图像生产对于摄影记者有着强烈的依赖。随着社会化媒体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普及,大批业余拍客、公民记者以UGC(用户原创内容)的形式参与到新闻图像的生产与传播中,丰富了摄影报道的多元性和异质性,但这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新闻摄影图像信息“在场性”的采集要求。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无人机、摄像头等智能传感器硬件设备的出现。

传感器是一种收集特定数据信息的监测装置,能感受到被监测对象的信息,继而转换成电信号或者其他形式予以输出,以完成信息的记录、传输、存储、显示与控制。[4]传感器新闻则是基于传感器技术广泛地收集信息,并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与加工,在此基础上进行新闻生产与报道的形式。目前基于传感器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在环境新闻、社会深度报道、无人机新闻、可视化数据新闻等方面都能看到传感器提供数据信息的例子。在新闻摄影报道中,传感器新闻正成为报道利器。越来越多图像新闻的源头是安置在各个角落的监控摄像头,传感器能有效捕捉事件发展的全过程,并能原生态、纯客观地记录实地实景。

(二)消解新闻摄影记者作为生产者的身份与功能

从摄影术诞生之日起,摄影的图像生产就存在着摄影人与摄影机之间的二元关系。伴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与变迁,人机互动的关系都以人在驾驭机器的局面展现出来。在新闻摄影中,摄影记者以照相机为媒介呈现着对各种事件的观看,技术以“人的辅助”之角色存在于新闻影像的生产中。罗伯特·卡帕、布列松、詹姆斯·纳切威等伟大的摄影记者身上闪耀着新闻摄影的光芒,他们每一次的快门触发记录下人类历史上最经典的瞬间,成为共同记忆。然而,过去新闻摄影的荣光难以再现。“能动的”机器一旦承载其人类命运记录者的功能,摄影记者神圣的职业身份将迷失于技术崛起的浪潮之中。

智能化的技术设备正在取代新闻摄影记者,成为新闻影像生产的重要源头。作为传统新闻摄影报道主体的摄影记者的功能与地位,面临着技术的冲击与消解。无需记者到达现场,传感器和智能硬件就能精准地将图像信息采集到位。从媒体角度来说,一方面智能化技术投入到新闻影像生产中,可以降低新闻摄影的生产成本,不需要雇佣人力成本较高的摄影记者深入一线冒着危险工作;另一方面智能技术的传播速度更快,时效性更强,传播方式更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需求。源于现场的影像生产方式,更能逼近事件的核心,给予受众直观的现场体验与视觉上的震撼。

三、重建主体性:新闻摄影应对人工智能冲击的策略

“创新”源于“孕育创新”的环境,“转型”成于“释放转型红利的”物理空间和管理模式。[5]新闻摄影在转型发展中,需要重视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因素与技术挑战,通过重构新闻图像生产的体制与模式,激发人的活力与创造性,变革管理方式等范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将人的潜力开发出来,重视作为新闻图像生产主体的摄影记者,才能在未来人工智能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摄影记者转型为视觉记者,打造成一专多能的技术人才

新闻摄影的转型,首先是报道者身份与角色的重构。传统的摄影记者注重于使用单一的照片方式进行视觉信息传播,而移动传播时代的到来,视频因承载信息量更大、趣味性更强等特征,而成为重要的视觉呈现载体。对于摄影记者而言,不仅要有出色的图片拍摄能力,还要具备视频的制作与创作能力,成为全能型的视觉记者。

在人工智能条件下,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影像将成为受众新闻体验的重要方式。受众的需求不再停留于单一的文字报道、图片报道或者视频等浅层次的信息服务,而是追求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这也要求视觉记者强化对新的报道技术手段的学习与研究。

目前,在媒介转型中取得不错效果的澎湃新闻,不再录用只有单一技能的摄影记者,而更看重综合素养。澎湃新闻现已打造出一支由视觉记者组成的报道队伍,做出了一批出色的视觉报道精品,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二)激发摄影记者的活力与创造性,开拓机器无法做好的领域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被大数据武装的智能化硬件设备,如机器人、传感器、无人机等,将开启一个全新的世界。传统时代完全需要由人来主导的工作也许将由机器来完成。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人类或许会产生找不到工作的恐惧。其实转变一下思路,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那些人能比机器完成得更好的工作上。

在新闻摄影转型中,媒体可以尝试通过转变运行生产方式,给予摄影记者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索深度报道摄影、跨媒介视觉产品等内容,对人工智能不擅长的领域进行有针对的设计。人工智能在目前的发展阶段还只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一种智慧形式。人工智能在创造力、规划能力及跨领域思考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同时欠缺人际交往能力。新闻摄影的生产主体和传播主体是人,是具有感性和理性思维的人。相较于以算法和数据为内核的机器,人是有灵魂的。人具有充分的情感与理性,在从事新闻摄影的实践中能发挥出主观性与能动性。这就需要摄影记者充分调动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在做摄影报道选题时,综合多维度的价值进行考量、分析与判断;在进行报道设计时,运用跨领域的思考能力进行构思;在图像拍摄与制作时,多与拍摄对象进行足够有效的沟通交流,注意挖掘事件表象背后的逻辑脉络,在最终产品中呈现出更多富有情感的细节,给予受众更丰富的视觉体验。

(三)充分发挥机器的辅助作用,做有深度的视觉报道

现阶段,机器可以帮助记者进行信息的获取、筛选及分析研判等。在进行深度视觉报道时,记者可以利用现有的人工智能工具辅助报道的开展。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慢新闻”计划,即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社交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进行深入分析,用可视化呈现对新闻情境进行发掘和还原,再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精准推送有深度和厚度的内容产品。[6]影像传感设备和可穿戴智能设备更为视觉呈现新闻展现了不同的报道视角,为受众提供更丰富的视觉体验。

在2016年“荷赛”中,《新京报》首席记者陈杰获一般新闻类单幅三等奖的作品《天津爆炸》是通过无人机航拍拍摄的,“上帝视角”让受众从更高的角度认识爆炸带来的破坏力,给予受众不同的“凝视”体验。2017年,澎湃视觉记者、凭借作品《走出北川》获得“荷赛”金奖的陈庆港,在汶川地震九周年后再次走入北川地震废墟的无人区,运用无人机再现地震发生时被掩埋的生活细节,制作出一个出色的视频作品。这些优秀新闻视觉产品的生产,正体现了视觉报道的人机协作模式。这种模式成为未来新闻视觉报道的主要方式。

人工智能的介入对整个媒体行业意味着变革。新闻影像生产在面对人工智能时,需要实现自身的转型与升级。在尊重记者的主体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创意与情感优势,这是一种机器无法取代的力量。未来的新闻摄影报道将朝着有深度、有内涵、有温度的方向发展,这需要摄影记者不断学习驾驭机器的能力,探索视觉报道方式的多元化,让人工智能成为解放新闻影像生产力的技术力量,推动传媒业的创新发展。

[1]卢西亚诺·弗洛里迪. 第四次革命——人工智能如何重塑人类现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99.

[2]张劲松.人是机器的尺度——论人工智能与人类主体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49.

[3]喻国明.智能化:未来传播模式创新的核心逻辑——兼论“人工智能+媒体”的基本运作范式[J].新闻与写作,2017(3):41.

[4]许向东.数据新闻中传感器的应用[J].新闻与写作,2015(12):70.

[5]众媒时代——文字、图像与声音的新世界秩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204.

猜你喜欢
摄影记者机器摄影
机器狗
机器狗
未来机器城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摄影记者如何走基层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