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域就业援助新探索

2017-08-16 20:47柳阳
决策 2017年6期
关键词:援助分流东北

柳阳

“人往哪里去”,被视为“去产能”工作中最困难的环节。可困难地区的经济低迷、后力不济,让就业问题力不从心。对此,国家五部门联合出拳,以图化解难题。

化解过剩产能,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和升级的一个重点,“人往哪里去”,被视为去产能工作中最困难的环节。因此,国家在针对去产能任务重且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地区,出台政策开展对就业援助。

2016年11月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国家發改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五个部门联合下发文件——《关于开展东北等困难地区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决定自2016年第四季度至2017年底,以去产能任务重、停产职工多、失业风险上升的就业困难城市和企业为重点,多措并举,促进这些地区重点群体的就业和创业,稳定东北等困难地区的就业形势。

就业难、分流难、消化难

东北地区曾是中国的工业原料基地和重型装备基地,以其独有的优势支撑和引领着过去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长期以来,东北一直是中国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持续深入,受国内外市场需求明显下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等影响,行业产能过剩矛盾凸显,产业结构老化,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亟需通过化解过剩产能推动行业结构优化和脱困升级。

一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的负责人表示,当前东北等地区就业难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任务依然繁重,去产能职工安置工作面临不少困难,部分资源型城市就业困难更大。其中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经济不景气影响高校毕业生当地就业。大部分高校毕业生不愿在本地区工作,因为东北地区的经济不景气,供毕业生选择的可观职位少。据调查,只有公务员和国有企业职位尚能吸引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

其次,去产能相关企业原属职工分流安置困难。东北等地区严格执行中央去产能重点任务,去产能企业原属职工面临重新安置或下岗再就业的问题。由于东北地区本就经济低迷,财政状况困难,仅仅依靠当地能力,不能妥善解决这些职工的分流问题。

第三,资源型城市就地消化就业的能力不强。“以矿兴城”、“以钢兴城”的地区产业单一、再就业渠道狭窄,人员分流难度大。这些城市和地区曾经因资源而兴盛,而现在却同样因资源而衰败,产业结构急需调整。因而,这类城市的就业困难更大。

跨区域、多渠道、共发力

就业援助政策是国家去产能重点任务的配套政策。就业援助结合了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力求拓宽多元化就业渠道。具体措施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跨区域劳务输出。针对东北等地区就业困难的问题,要求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经济形势较好的地方,与东北等困难地区建立跨省份人力资源服务联盟。由东北等困难地区提供合格劳工,劳工重点来自于去产能中失业人员和长期停产停工企业职工。跨区域劳务输出会带来双赢局面。一方面,输出劳务的省份能够减轻由于去产能背景下的安排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使接收劳务的省份招揽到技术熟练的劳工,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二是跨区域的人才流动。人才流动,包括走出去和请进来两个部分。走出去,指的是大中城市联合招聘,即实现东北等困难地区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其他城市就业,减轻当地就业压力;请进来,指的是高层次人才促就业专项行动,即建立机制吸引高层次人才助力东北等困难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此外,通过省际之间人社部门的沟通协作,针对东北等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组织国内专家人才和留学回国人才,到东北等困难地区开展服务活动,带动技术、智力、管理、信息等要素流向基层,为东北等困难地区提供人才支撑,注入持续发展动力,带动就业增长。

三是搭建政企合作平台。跨区域就业援助政策强调电商、分享经济、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等在就业援助中的重大作用。设立电商帮扶基地,帮助重点服务人群开办网店和从事流通行业;启动移动出行专项帮扶活动,由滴滴等分享经济企业提供现金激励等系列帮扶措施;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联合招聘活动,支持58同城、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等企业,整合招聘和用工信息,通过微信和微博等新型渠道连接用工企业和去产能企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助力重点人群的就业。

三大举措折射出跨区域就业援助政策的三大特点,也正是创新所在。

“跨区域性”凸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不管经济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本地区、本部门自己来解决,而是需要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联合解决。东北等困难地区的就业困局,不是一城一地能够自行圆满解决的,尤其是在促使这些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去产能背景下。因此,跨区域就业援助是针对东北等困难地区就业困局的金钥匙。

体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政策中国家鼓励富裕省份帮助经济困难的省份解决就业问题,全国一盘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管是汶川和玉树的灾后重建,还是此次针对东北等困难地区就业问题的解决措施,都蕴涵共同富裕的思想。

强调“体制内”政府部门和“体制外”社会力量的共同发力。东北等困难地区的就业困局,涉及地域广、省份多,各地具体情况不同。此次就业援助政策的出台,要求各地人社部门、群团组织等体制内力量,根据各部门、各系统的特点和优势,精准有序地对东北等困难地区进行帮扶工作。此外,就业援助政策还考虑了“体制外”社会力量的参与。特别是电商、分享经济企业、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等,借助“互联网+”无视地域、效率高超的优势,依靠市场的力量寻求解决就业问题的多种途径。

因地制宜、因事制宜

就业援助政策的实施,必然带来一系列利好。

首先,就业援助政策会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就业援助政策将大大缓解去产能企业职工的平稳分流,促进停产停业职工实现再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随着这些人员就业的实现,他们将激发新一轮的经济需求,推动经济向好发展。

其次,就业援助政策能有效减轻企业负担。通过人员分流,部分不适应产业调整趋势的职工退出,将大大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再招聘到企业未来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的人才,这一进一出,企业在人才储备和研发投资上将更有效率,企业的活力也将大大增强,抗风险能力也能稳步提高。

第三,就业援助政策将促成产业结构的向好发展。就业援助政策是去产能重点任务的配套政策。解决好东北等困难地区的就业问题,是促进东北等地区产业调整和升级的关键一环。人才的跨省际流动和安置,将有效促进不同地区未来产业的整体布局呈现向好发展。

在我国其他地域,继续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可能会带来人员的分流问题,跨区域就业援助的新模式则可以为之提供一个解决样本。或许在未来,跨区域就业援助将会是一种常态。

改革政策要强调因地制宜。解决新形势下就业困难,要充分考虑各地经济发展结构。关注不同地区、行业、企业之间的情况差异,实行“差异化、有重点”的政策措施,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问题,实施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

解决好职工分流安置问题,需要“多地域、多部门”共同治理,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共同解决去产能中“人”的问题。将问题分好类,下一步才好精准施策。

就业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渠道、系统化”,拓展分流渠道,短期手段与长效机制相结合,政府搭建平台,各种市场力量参与其中,共同做好就业援助。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猜你喜欢
援助分流东北
爱心援助
涉罪未成年人分流与观护制度比较及完善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大东北的春节
基于MEC的LTE本地分流技术
肝胆胰外科手术与动、静脉自然分流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