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之魂

2017-08-17 09:55夏加藏族
美文 2017年13期
关键词:格萨尔神性彩绘

◎ 夏加(藏族)

刻之魂

◎ 夏加(藏族)

夏 加 鲁院文学院第27期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班学员。主要作品集有长篇叙事诗集《天子·格萨尔》《高地叙述》《密匙》;长篇叙事散文诗集 《第二朵莲花》《生命三部曲》《瓦须色达》;散文集《天牧》《刻之魂》;长篇小说 《归》《盲夜》《孤世界》;短篇小说有《再见萨沙》《失语的眼睛》《爱情》;电影剧本 《格萨尔》《战马》等。

在牦牛头骨和石经墙间,在那条镌刻在神山周围悠长的朝圣路上,康藏儿女世代倾听祖先凝重的脚步声,在风卷经幡的震撼中延续着英雄血脉的世代追求。

英雄,是黑头藏人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和精神之脉。他来自远古,却近在身边,他创造于人,又被人创造。他是雄狮大王格萨尔,是千神一子,是南赡部洲岭国之王,又是藏域符号,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传承的代表。他让格萨尔这一声名无可替代,又被人以最伟大的方式创造出最伟大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

康藏,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也是一个信仰的世界,更是一个英雄崇拜的世界。在作为王的故里,在康藏,英雄的足迹更是遍布四方,英雄的传奇溢满天空大地。其影响渗透到雪域大地的民间民俗、文艺艺术等各个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格萨尔文化。如:格萨尔说唱、说唱艺人、格萨尔藏剧、绘画雕刻、建筑等。在德格、色达、石渠、白玉、丹巴等地,英雄的遗风足迹众多,文化底蕴厚重,文艺形态各异。可以说,格萨尔文化,是康藏的魂之所在。

英雄的格萨尔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汇聚了所有雪域人民所需要的精神营养。它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继承现象,是藏族文化极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也在蒙、土、纳西等民族中有广泛流传。作为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是在藏族古代神话传说、诗歌和谚语等民间文学的丰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2009年9月,以活态方式传承的《格萨尔王传》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艺术审美价值及其普世性更是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认可。

将英雄的精神传递给世人的方式各有不同。其中,让格萨尔传奇一生得以完整呈现并给人强烈视觉震撼冲击的,无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格萨尔彩绘石刻。散居甘孜大地各个角落的格萨尔彩绘石刻艺人们,偏安一隅,不论风雨,将碎片式的英雄故事刻在石头上,连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并着色添彩,让英雄的形象直到今日也得以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世人眼前。草原之子石刻艺人们生活在一个偏远的神性世界中,他们要用自己的自然创作为当代人追回渐行渐远的神性。他们用神性的石头,灵动人性的神,把那位已经回归天界的王又请回了人间,请回到现世,甚至请回到未来。曾几何时,一刀一凿,石头成为他们全新而迷人的信仰。他们用石头,用色彩,用清晰的视野,努力还原英雄的本真。他们是美的直接参与者,是爱的直接引导者,是历史、文化与精神不可或缺的传播者。

目前调查研究成果初步表明,现存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石渠、丹巴三县境内多处格萨尔彩绘石刻出现的年限,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17世纪。经过数百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刻绘工艺体系,以及相应的传承标准。按照发展历程,这些石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时段为100年以上的格萨尔彩绘石刻,称之为早期石刻。在色达、石渠、丹巴三县境内都有这个时期的石刻。第二个时段为100到50年之间,即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前的石刻。中期以色达和丹巴所存的石刻具代表性。第三个时段为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在这20多年时间里,民间石刻工艺得以复苏,在色达的泥朵、年龙、色柯等地以及丹巴的莫斯卡都刻绘了数量较多的格萨尔彩绘石刻。

从技艺层面观照格萨尔彩绘石刻,其主要特点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刀法精细、取材考究,表现了岭·格萨尔王、岭国30员大将、80位将士的前世,天竺80大成就者和中阴百位文武尊神的形象。在选材上以天然页岩石为原材料,以英雄史诗《格萨尔》为核心内容和表现对象。在加工技艺上保持石材的自然形状,先以线描构图,再用立刻、刮刻等手段雕刻,放弃了立体框架,融精湛的刻石技艺和传统绘画为一体,多以红、黄、蓝、白、黑、绿等六色着彩,这些色彩都具有特定的意指,与《格萨尔》史诗中的各位将士相对应,绘刻完成后,在刻石的画面上通刷一道白色颜料为底,干后着彩。在审美上以自然、和平、自由、信仰、英雄崇拜主义为主。色彩鲜艳,丰富多彩,即可单独成画,单独保存,组合在一起,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雕刻与彩绘协调统一,以画补空,以色填空,弥补了石刻本身在画面效果上的不足。是集合藏族美学艺术内在、符合中国石刻审美要求的一种藏族美学艺术形式。在表现形式上以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忠实于《格萨尔》文本的精神和内容,不断重现岭·格萨尔王及其岭国众将士铲奸除恶、坚持正义、为民造福、英勇奋战的活生生的战斗场面,一次又一次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在人们眼前。在传承上以师徒或家族传承为主,作者一般不在石刻上署名。据统计,现有格萨尔彩绘石刻代表传承人尼秋、觉热、扎洛、切邛等。

无论历史、人文还是艺术价值,它都以最直接却极富想象力的表现形式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民族观、世界观、艺术性和审美旨趣强有力的支撑。它既传统又时尚,既单一又绚丽,既复杂又简单,既厚重又轻盈,既自然又人为,总体呈现出一种悖论式的族群文化符号和人之意义象征的画面存在。同时,在不断演进和创造的过程中,它又不停地在刻绘中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和审美指向,被赋予更全面、更饱满的时代意义和精神索引。从神性到人性再到神性的精神传递,从英雄故事到个体生活再到群体食粮的完整推进,是石刻艺人们无意识却勇于担当传递的强力支撑。当然,这也源于简单大气的环境和深邃厚重的文化积淀给予的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忍耐力。

每一块石头都是神性栖居的住所,每一个艺人都是与神性存在直接对话的人。格萨尔彩绘石刻,不仅仅是美术、手工技艺的表象呈现,它的产生与发展,更多源自雪山高地人们与天地亲近、与自然亲近、与神亲近的内质和精神。他们用独有的方式靠近三宝,通过石头等介质完成与三宝的对话。每完成一幅作品,都将是自利利他的善举功德。与其说格萨尔彩绘石刻是美与传统文化再现的象征,毋宁说是藏民族神性生活与追求的结晶。它在宏观上呈现出神性世界的和平喜庆、大爱无我,也显示出藏民族于生活、于自然的追求方向和向往世界的模样。

格萨尔彩绘石刻这种“梦幻般的艺术”,作为格萨尔文化的一种新的传承方式,因高寒之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作品保护和技艺传承后继乏人的阴影却并未消除。长期以来,格萨尔彩绘石刻均露天放置,加上高原的严寒和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等因素,早期格萨尔彩绘石刻遭受到严重的自然损坏。同时由于格萨尔彩绘石刻对艺人素质的特殊要求和艺人从业性质的局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艺人放弃了这项要求特殊的技艺而改从其他行业,艺人青黄不接的情况十分突出。怎样保护现有作品,怎样搭建艺人传承平台,怎样满足艺人创作需求,怎样培养更多传承新人等无数个问题显得越来越紧迫。值得欣慰的是,现在有了专门的保护组织机构,对康藏境内的格萨尔彩绘石刻群和民间艺人进行了普查,制定了保护措施,拨出了专款,复原了以泥朵乡格萨尔石刻群为代表的多处格萨尔彩绘石刻艺术……我们有理由相信,是智慧的财富,就必将恒久于尘世。

爱,是人性的本真,是艺术形态避不开的永恒话题。爱,也是格萨尔彩绘石刻的主要内涵之一,那是爱众生之大爱。在各个石刻艺人的作品里,我们既能看到神性的光辉,也能看到人性的灿烂;既能看到纯美的爱情,也能看到战争背后的和平向往;既能看到勇猛的王,也能看到多情的英雄。一代又一代的格萨尔彩绘石刻传承人,在他们的作品中不断提出两个当下人们极为关注的命题:人性与和平。他们通过作品弘扬格萨尔抑强扶弱、为民除害的丰功伟绩,歌颂藏族人民崛起奋发的民族精神,肯定人性存在的合法性,追寻神圣纯洁的爱情。在拓荒的漫长过程中,致力于雪山草甸中的格萨尔彩绘石刻艺人们,以极富现代性的内涵不断体现着他们的宏观视野和现代情怀,以对天道、人道、世道的理性思索和热情研究,将英雄主义的牧人情怀和具有普世意义的精神写照永恒传承并不断扩散放大。

目及石刻,指随线条,一幅幅灵动鲜活的画面入眼入心,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油然而生。神奇的故事,不老的传说,文化之旅的探索,宗教信徒的寻访,民俗风情的呈现,都能在他们的作品里一一找到答案。

英雄的格萨尔彩绘石刻,它是康藏温暖的存在。

格萨尔彩绘石刻艺术

猜你喜欢
格萨尔神性彩绘
日常的神性:局部(随笔)
记忆之谜
徐玉玲艺术作品
春·遇见
《莎乐美》中的伦理道德观
沈从文笔下湘西形象的集体无意识解读
藏族《格萨尔》与土族《格萨尔》诞生部的比较研究
《格萨尔》说唱有望实现语音自动识别
彩绘生活
彩绘是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