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林有意境,明月照课堂

2017-08-17 21:18许玲
新校园·上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主问题古诗文

许玲

摘要:教师要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求知欲望,真正体现学生主体的发展;要让学生学会提炼问题,成为文本主问题的主体设计者,对其不断加强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努力创设意境课堂。

关键词:主问题;古诗文;意境课堂

一、学生以“有我之境”来观,确定与设计主问题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写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学生应以“有我之境”观作者与文本,拉近与作者的心理距离,进入文本字里行间。

1.作者简介中的“旁观者清”

以我观“人”,当学生作为课堂读者。那么作者的基本情况是文学常识,其生平经历是钦佩的对象,其思想精髓是感悟的载体。将“物皆着我之色彩”重新定义,为作者通过作品找到了一个倾诉的对象,即读者。这个对象将作者简介作为进入作品的途径,从而关注此文处在其哪个人生阶段,在其特定人生阶段的思想特征中形成主问题。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笔者在简介资料中特意圈出作者历经转折的地点。在读文章时对苏轼一路辗转的同情,引发了对月夜情思的感知,笔者也就顺理成章地将对苏轼在此文中的复杂心境探讨作为主问题。这里的以我观“人”,需强调“旁观者清”,即一方面让学生客观认识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作者的思想对于学生而言,不是霸道的入侵者,而是温柔的牵引者,主问题是让学生做一次开阔视野的思想旅行。这与王国维“有我之境”强调的主观意识有所差异。

2.活动背景中的“入乡随俗”

以我观“事”,仍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作者在此文本中的活动背景引发学生关注其在行文中的一举一动,得出人在事中的矛盾冲突,从而准确无误地形成主问题。作者在文本中的活动背景为“户”和“承天寺”,大环境则是“黄州”。笔者在活动背景资料中重点划出作者在黄州的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特定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情态,使其思考得出更为精辟和更富建设性的主问题。如这样的月夜,作者是月朦胧、人朦胧,还是像月光如水一般内心澄澈?作者月夜漫步,似乎每走一步都有思想感情的流露,这是多愁善感的自我纠结还是故作清闲的自我安慰?笔者惊喜于学生有这样的领悟,这得益于学生对活动背景有“入乡随俗”的理解。活动背景是作者情感的来源,是思想的出处,此背景便是一方水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读者在观“人”的同时,必须尊重作者情感成长的这方水土。

二、学生以“无我之境”来感,创设与享受意境课堂

王国维《人间词话》写道:“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以“无我之境”感受作者、文本、读者自身三者的融合渗透之处。将三者融为一体,是最为理想的意境课堂。

1.在课堂中“跋山涉水”

作者简介是文本呈现的第一境,就其对作者在课堂的情感标识而言,绝非简单的姓甚名谁、代表作品就能打发的。根据教学设计灵活安排,在导入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在课堂中反复提示,深入递进,在课堂回眸时恍然大悟,发人深省。此境是文本课堂的线索,贯穿始终。仍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让学生根据作者簡介画出作者颠簸流徙的仕途:从京城河南汴梁到浙江杭州,到山东密州,到浙江湖州,再到湖北黄州,从不持新法、自请外调,到乌台诗案、贬谪东坡。再将黄州之地进行特写:由户到承天寺,有抬头月色,低头闲人,一路月夜何等曲折,何等漫长!黄州的第一个思想高峰又是何等得惹人情思……此境配以地图连线,较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中。这样的课堂羁旅,逐渐凝聚情思,成就了贯穿始终的意境氛围。

2.在探究中“遇见南山”

在主问题的探讨和文章意图的交流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出评价语和过渡语。以《爱莲说》为例,截取以下教学片断。

师:“晋陶渊明独爱菊”“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三句前后照应,作者是如何看待菊花和陶渊明的呢?

生:菊花傲霜开放,与陶渊明远离世俗的形象相符,作者应该是敬佩的。

师:比较洁身自好、特立独行的莲花和清高孤傲的菊花,你有没有体会到作者对陶渊明还有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作者比较积极,而陶渊明比较消极,作者这里对陶渊明还有惋惜之情。

因此,重视学生的提问并在整合提问时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回归文本实处点拨,可以让学生在采撷作者情感时自然而然地“遇见心灵的南山”,也就能在探究交流中品出文本的意境。

猜你喜欢
主问题古诗文
Radiomics of rectal cancer for predicting distant metastasis and overall survival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策略
“主问题”设计:课堂活动的牵引机
提纲挈领,有效设计阅读“主问题”
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古诗文用典功用略谈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