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轮回中的爱

2017-08-22 01:11李璐
今传媒 2017年7期
关键词:寻找

李璐

摘 要:由著名导演莱塞·霍尔斯道姆执导的电影《一条狗的使命》于2017年春季档上映,影片以生命的不断轮回和独属狗狗的视角展现了它们存在于世界的特殊使命以及与人类之间的微妙关系。创作者以经典母题“寻找”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以多元的叙事结构拓展了影视的时空范围,通过主客观视点的交互使用营造了奇妙的视觉体验,这些创新为萌宠类电影的发展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并为以后的电影创作提供了难得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寻找;萌宠题材电影;主客观视点;线性结构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7-0104-02

曾经一部《忠犬八公的故事》令无数观众潸然泪下,时隔八年这位导演再度执导,谱写新的催泪大作。影片以狗狗的第一视角探寻着它们对于世界以及人类的理解,用细腻的情感展现人与狗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愫,借用生命的轮回赋予狗狗不同的使命,诠释着它们之于人类和世界的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导演对镜头的表达和叙事的技巧作出了新的尝试,不仅加入了生命轮回这种独特的元素,更是另辟蹊径地探寻着独属狗狗的思維体系,借助狗狗的主观视角去发现一个新的世界,并用经典母题 “寻找”作为承接故事的主要情感线索,将本是相互独立的小故事串联在了一起。这些创新点交织在一起,共同促成了影片可深入探寻的深刻内涵以及令人称奇的影像表达,为此类电影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创作理念。

一、贯穿始终的“寻找”主题

“寻找”母题即表现个体在追寻价值选择、生存意义的同时实现对自我身份的认知,追其本源是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哲学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追问与深思。在影片《一条狗的使命》中,“寻找”母题的创设正是由于主人公或孤独或失落的情感而带来身份上的模糊乃至丧失,从而展开对于身份的追问和寻找。因此不论是影片名称中的“使命”,还是影片开端所提及的“活的意义是什么”,都在将“使命”铸造成贯穿始终的悬念,为整部影片打下明确的基调:一只狗在成长中找寻着属于自己的使命。这种开篇即创设谜团并与之展开故事的方式,既可以提升影片的思想内涵,还能充分调动观众的探索欲,促使观众走进情节中,与主人公一起寻找答案。

影片展现了一只狗的四段生命历程,虽然每一段故事都有独立的结尾,但对于“使命的探寻”却未因一段故事的终结而消失,反而以愈演愈烈的姿态活跃在整部影片之中,成为连接每段故事的重要衔接点。这种方式弥补了观众因故事的分离而产生逻辑上的跳跃,同时更可以激发观众的求知欲去探寻“使命”的真谛。影片中狗狗对于使命的竭力追寻表达了个体对掌握生命本源的渴求,它通过探寻生存真相和肯定自身存在价值来获取身份认同感。第一生它的主人是一个小男孩,它认为使命就是为这个小男孩带来快乐;第二生它的身份是警犬,所以它的使命变换为听从命令和救人;第三生它成为女主人的宠物狗,陪伴成为此生的使命。

然而在前三生中,它的使命都是别人附加给它的,它需要做的是完成所安排好的角色。而在第四生中,它开始觉醒并发挥自身主动性去寻找使命,它意识到只有自我探寻才可以发现真正属于自己的使命。当嗅到熟悉的味道、奔跑在熟悉的场景时,尘封已久的记忆开始被唤醒,归属感因此成为寻找的重点。它开始主动地寻找第一任主人,并用只有他们可以理解的行为让主人认出和接纳它,这时使命才得以真正完成。主题在情节的发展中逐渐显现,并在末尾得到充分解释:存在的真正内涵就是享受现有生活,不必迎合他人而是全力做好自己。

二、线性和环形结构的交互

本片最突出的结构特征是多线性叙事,共由四个小故事组成,其中每一段均可形成一条线性叙事结构,因具有完整的结构、人物、情节等要素而独立存在。除去最后一段,将其他段落调整顺序不会对整部影片的完整性产生影响,这种碎片化的结构特色以独特的方式粘合在一起,共同组成完整的影片。每一段皆以重生为开端,介绍主角所处的环境以及与主人的关系,并从狗狗的不同角色入手展开不同的故事叙述。从重生到死亡或完美结局,从适应所处环境到留恋生活,每个段落均以事件的步步推移而展开叙述,这是传统电影惯用的线性结构,而在该部影片中,这种线性结构被放置在每一个小故事的发展之中,形成四条线性结构组接成完整叙事的特点,这是有别于传统电影的独具特色的创新。

环形叙事结构以其独特的魅力彰显着蒙太奇的艺术光彩,虽割裂了时间和空间的完整性,但却挣脱时空的束缚而展现出生命的无限循环。本片中时间被进行了重新的安排,其实生命只有一次,但影片却让生命进行轮回,这种对生命时间的重新建制拓展了时空的延展性。狗狗的各个经历正在以回环的方式逐渐呈现,看似它的每次轮回均在重复上一生的大体过程,实则因使命的差异而存在着不同的生活内容。每次重生时它都会用或惊讶或平静的口吻说“我又重生了”,这就意味着时间被重新建构,新的生命开始起航,新的使命也由此诞生,随之而来的便是观众渴望探寻的因境遇不同而产生的心路变化。

环形结构若想让观众感受到循环的独特体验,则必须打乱故事时空的完整性,而后利用恰当的缝合点将首尾完美的拼接起来,使故事的走向在一个恰当的点发生回环,重新回到开始的故事中去。从影片的整体安排来看,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是主要的叙事段落,可支撑起影片的大体情节走向,它们即使单独拼贴也可成为完整的故事。中间的两端是为推动情节发展而存在的,它们仅进行了基本的叙事,没有过多的情感渲染,这是为保证更好的逻辑理解而安排的。就具体内容来看,狗狗的生命是伊森救回来的,从此它便认定了这位主人,并用它的一生守护着伊森,直至最后因病去世,随后的数次重生都是为他们的再度重逢做着情节和情绪上的铺垫,直至剧情在最后发生戏剧般的回转,狗狗回到了最初的主人身边,而主人喜欢的女孩再次被贝利找了回来,故事走向了幸福美满的结局。剧情在这里与第一段的情节承接在了一起,暗示着爱可以超越时空,回到最初位置的深刻内涵。

三、主客观视点的交叉运用

视点代表了摄影机所处的位置,它基于创设合理且奇特的电影幻觉,使观众沉醉于情境中并获得奇妙的观影感受,因此视点的选取对推动电影情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一条狗的使命》中,依据情节的需要而设置了两种视点,即客观视点和主观视点,这两种视点恰到好处的交互不仅有助于观众更好的理解变化着的事件,同时可以将观众拉进情节中获取情感的共鸣。

客观视点保持着与被摄物体间的距离,仅以旁观的姿态忠实记录下事件发生的过程,它不参与事件的进程,亦不评价和打扰各种动作的发生。《一条狗的使命》中大量的采用了客观视点,以便完整记录狗狗的成长经历以及它与主人之间的关系,这一方式最主要的目的是让情节尽可能的完整,不让观众出现理解上的跳跃。比如影片中狗狗茉莉在追逐劫匪以及跳下水救起小女孩的惊险过程均使用客觀视点,此时观众虽以旁观者身份观看,但却依然被紧张的氛围所吸引,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又如狗狗贝利和主人伊森玩球这一过程,当伊森将球扔向空中并弯下腰时,贝利加速快跑并借助主人的身体为跳板跳到空中将球接住,这个过程中摄影机客观的立在一旁记录着这一系列的动作,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动作的流畅性,并将狗狗与主人间的默契配合以及狗狗跳跃时的优美姿势记录下来。

主观视点有意引导观众采用剧中的视角观看周围事件的变化,这是摄影机尽力贴近角色并创设主观介入感的一种表达,使观众放弃旁观的位置而进入到当前的角色中,以获取平时无法感受到的视觉体验。在《一条狗的使命》中摄影机模拟狗狗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因此使用不少低机位和仰拍镜头,这是尽可能还原狗狗观看行为的大胆尝试。比如影片中狗狗在看人的时候,它们都是从很低的位置仰视人们,这样看到的人们是非常高大的。但在生活中,人们很少会用如此低的位置去观看对方,这就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视觉体验。此外,在表现狗狗从草地上奔走时,摄影机模仿着狗运动时的情况而在草丛中快速穿梭,这样尽可能真实地展现着狗在奔走时的视角。观众自己是缺乏这种观赏体验的,无法真正感知穿梭在草丛中,小草从眼前快速掠过的视觉感受,但追随着狗狗的视角,这种奇特的感受被放置在了眼前,观众获得了不一样的审美效果并随之产生了不同的心理体验。

当然,主客观视点的转换需要遵循相应的规则,当用一个客观镜头展现角色看向画外时,下一个镜头则使用主观视点表现出角色看到的事物。这两个镜头组成了一个简单的思维逻辑,使主客观视点的运动变得流畅清晰。在影片的第四生中,狗狗Buddy寻找着熟悉的气味来源,摄影机客观记录下它寻找目标的样子以及看向铁网内的视线,而后切入主观视点,还原了Buddy眼中看到的场景:铁网里面的事物以及突然出现的一只狗的脸。因主观视点会将一部分信息挡在外面,所以客观视点的先行使用为后面的主观视点做出铺垫和解释,如若仅将多个主观视点拼接会产生思维的跳跃,从而无法理解其含义。只有将主客观视点交互使用,才能在保证事件完整展现的同时引领观众在旁观和介入的角色中来回穿梭,以感受更为奇妙的视觉感受和心理体验。

以动物为题材的电影天生具有很好的受众群体,这既是它的优势同时也是挑战。优势在于它的受众群体较为广泛,并且单从类型上就可以轻易俘获观众的观赏兴致;挑战是因为观众具有浓厚的兴趣,所以会对该类电影有很高的审美期待,这就要求制作者充分了解观众的审美需求,以精湛的技术水平和动人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的眼球,满足他们的内心期待。《一条狗的使命》中对叙事技巧的创新以及镜头语言的探索,给此类电影带来进一步的发展,也为后面的电影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阿利.《罗拉快跑》的复调叙事分析[J].电影文学,2016(15).

[2] 张菁,关玲.影视视听语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3] 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修订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4] 游飞.电影叙事结构:线性与逻辑[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2).

[5] 田瑞敏.论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的“寻找”母题[J].电影新作,2015(4).

[6] 陈玲.环形叙事电影美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责任编辑:传馨]

猜你喜欢
寻找
点亮幼儿探索之光
《心兽》寻找主题研究
浅析《挪威的森林》中的迷失与寻找
射击痕迹的寻找和提取
逃离与寻找——论贾樟柯电影中的“故乡”概念
贴近生活,乐学数学
浅谈“什么是好电影?”
不懈的“寻找” 不朽的丰碑
在寻找中成长
话题作文“寻找”师生共评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