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探索

2017-08-22 02:32郑欣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5期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郑欣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平台建设如火如荼,与互联网有关的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性大会上正式提出“互联网+”方案并将此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随后商务部也制定颁布了《“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互联网+”概念应运而生并得到各行各业的热烈响应。流通企业与互联网的对接,意在通过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进入流通领域,打通商贸流通领域上下游各个环节,提升流通渠道效率,增强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价值创造,此行动计划将对我国商业贸易和流通体系产生显著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流通” 信息化流通平台 商业模式创新 创新驱动 转型升级

在互联互通的经济大环境下,流通行业与互联网靠拢对接,形成“互联网+流通”的新型经营模式。此模式将流通与互联网高度融合,使得上下游企业与广大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提高整个产业链协同运作效率,成为助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互联网+流通”新理念既是商业模式创新,实现流通效率提升,有助于降低流通成本,促进流通资源优化配置,改变流通行业地域格局,还可以给消费者提供价低质高、种类齐全的物品,使消费者享受便捷的购买渠道及精准、快速、专业、可靠的服务体验。

“互联网+”与中国战略选择

(一)“互联网+”的特征及推动力

“互联网+”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跨界融合、重塑结构、低成本高效率改造优化传统行业;开放共生,做好与外部生态对接内部优化改善;连接一切,连接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商品、人与服务、物与物等的智能世界。而推动“互联网+”的两大动力,一是外部推力,即政策利好与环境推动,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经济发展新形态;二是内生动力,即转型升级与改革需求,激发内部改革活力,转变商业模式,获得能力提升和话语权转变。

(二)发达国家推动“互联网+”发展的经验

“互联网+”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发达国家在推动“互联网+”方面经验独到,如美国工业互联网战略、德国“工业4.0”战略等,具体如下:

美国。美国工业互联网战略重塑产品生产过程和价值鏈系统,开启高技术战略智能化工业时代。美国的工业互联网重新界定工业制造业内涵,冲破思维与机器边界,将传统制造业生产方式推向智能制造(设计、制造、装备智能化)、网络制造(突破空间约束,优化生产系统)、服务制造(将产品与服务结合,为客户创造价值)等柔性制造转变,重振美国制造业,提高制造业的全球市场竞争力。

德国。德国“工业4.0”战略助推制造业迈向智能化,抢占全球制造业制高点。2010年,在“再工业化”背景下,德国发布《高技术战略2020》,正式将“工业4.0”确定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和竞争力提升的国家战略”,依托互联网和生产制造系统之间的融合,借助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激光感应及信息技术创新,打造“一个系统”、“两重战略”、“三大支撑”、“八项计划”,推动个性化、多样化、智能化生产制造,并降低环境污染。

韩国和日本。两国注重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拥有全球最发达的互联网基础设施,韩国推行制造业创新3.0战略,日本则是新IT国家战略,强化了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通过政府财政补贴鼓励发展互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等,旨在建设具有“世界最高水准的广泛运用信息产业技术的社会”,互联网的发展对商贸企业也产生深远影响,大数据被用于消费者行为分析、营销策略制定等。

(三)发达国家“互联网+”对我国的启示及中国战略选择

我国互联网用户多,经济体量大,产业体系全,理论上具备弯道超车成为世界互联网革命引领者的素质和条件,为中国迈向世界强国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和历史契机。故此,国家要重视顶层设计,提升互联网战略地位,推进“互联网+”引领和再造传统产业,以发展经济为出发点,以改善民生为落脚点,将“互联网+”定位为国家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和抢占制高点的战略基石,引领世界,成为行业标杆和规则标准的制定者,掌握核心技术国际话语权;夯实基础,部署建设高速、安全、稳定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将“互联网+”打造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平台,结合“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加快发展大数据、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3D打印等战略新兴产业,争取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开发与应用取得突破;推动“互联网+产业+流通”深度融合,多措并举引领中国传统产业变革创新、转型升级,构建“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智能(智慧)产业生态圈,实现“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使互联网成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阵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平台、最大的“创新公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成为我国新一轮发展的基点;利用“互联网+”推进政府转型,实现国家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民主法制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打破以往的国家公共权力单向、一元的统治结构,在行动上接受互联网监督,提高民主治理程度及社会和谐度,建立智慧服务平台,打造电子政府,再造决策和管理模式,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深化国际合作,构建多边、透明、民主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互联网+流通”开启流通行业发展新时代

(一)“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内容、特点及措施

“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明确了六项重点工作任务: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培育农村电商环境;推动电子商务进社区,拓展服务性网络消费范围;推动电子商务进中小城市,提升网络消费便利性;推广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发展,激发消费潜力;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拓展海外市场;加快电子商务海外营销渠道建设,助力电商企业“走出去”。可见,与“互联网+”结合的流通业,要涉及电子商务和供应链,“没有传统的产业,只有传统的技术”,故流通业应该顺势而为,主动去拥抱互联网和供应链。而政府要做的就是优化营造有利于“互联网+流通”发展的环境,支持流通方式创新,鼓励商业模式创新,促进消费服务创新,助推跨境贸易创新,完善流通行业政策、法规及标准,制定颁布《电子商务法》、《网上商业数据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加强电商监管和知识产权宣传保护,开展人才培训工作机制和专业知识更新工程等措施,解决“互联网+流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和主要矛盾,突出顶层设计和支撑体系的完善,助力农村电商发展,推动电商进农村,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鼓励电商进社区,设立综合服务网点,开展快件自取、电子缴费等便民服务,打破“最后一百米”瓶颈。

(二)“互联网+流通”的优势、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相比于电子商务,“互联网+流通”的创新意义更加深远,表现在:创造了全新的商业平台—虚拟贸易平台,改变商业空间集聚方式,通过去中心化、去实体化、去都市化,使得贸易从单一的地理空间集聚转变为网上虚拟集聚,也使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及其相互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承担了“价格破坏”的功能,推动流通业的成本革命,解决成本居高不下的顽疾,而将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机器人、无人机、二维码定位、智能入库、智能捡货、智能分仓、智能调拨、包裹追踪等技术运用于流通业,提升流通业信息化、智能化科技含量,推动流通业技术创新,精准定制流通服务,打造新的供应链,重塑流通业;“互联网+流通”实现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流通”是一种经过嫁接的新型组织形式,它并不是互联网和传统流通行业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实现二者的无缝对接,达到“1+1>2”的效果,形成全国大流通格局;互联网资本和跨行业资本纷纷涌入流通领域,促进流通资源优化配置,创新经营理念和交易模式。

新常态下,“互联网+流通”商业模式也有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如提供更优质服务和开展差异化竞争,进行产业融合行业相互渗透,运用互联网思维将商贸流通+其他行业+数据处理有机融合,形成新的市场结构,借助云联网、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和订单预测策略优化,主动为用户提供人性化体验和贴心服务,催生全国流通大格局,实现智慧流通。但是,“互联网+流通”也存在一定问题,如“互联网+”投入不足,技术应用不充分,流通成本偏高,供应链中部分产销环节脱节,流通网络基础设施滞后,技术装备与新时期商业需求不同步;流通业连锁经营规模小,未形成规模优势,导致流通业城乡、条块、地区与内外贸流通业渠道不畅;个人隐私与企业机密等技术应用存在安全隱患,制约流通业信息化发展。

(三)全力推进“互联网+流通”并破除瓶颈融合发展的对策

直面“互联网+流通”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李克强总理开出了破解瓶颈的药方:一是针对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要加大农村宽带网络和基站建设投入,填平农村与城市的“数字鸿沟”,力推农村电商,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二是突破冷链运输滞后的硬瓶颈,强调打造智慧物流体系、冷链运输系统,发展物联网,把流通真正“搞活”,释放巨大市场需求和潜力,打造流通龙头企业;三是营商“软环境”滞后,坑蒙拐骗、侵犯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等行为影响流通行业健康发展,通过对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运用,进一步提高事中事后监管水平,强化政府监督、行业自律、诚信守法,破除营商环境“软制约”;四是实体商铺租金偏高,政府要改变规划,通过市场手段增加商业网点数量,提高管理能力,有效引导实体店铺降低租金。

“互联网+流通”也要法律护航,鼓励创新激发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完善电子商务领域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常态化工作机制,建设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侵权案件信息公开,继续推动《电子商务法》、《网上商业数据保护办法》立法工作,参与和主导电子商务国际规则标准的制定,规范网络支付、进出口流通等行为;鼓励和包容“互联网+流通”商业模式创新,释放商贸流通市场活力,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等应用和推广,推进实体店数字化升级,借助互联网推进流通标准化,让流通行业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实现多式联运;推进城市智能商圈建设,完善智能交通引导、客流疏导、信息推送等功能,保障信息安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扩展国际贸易新渠道,打造国际化流通集团。

加强“互联网+流通”应用意识,有效运用“互联网+”平台,促进流通企业发展。流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全方位有效运用“互联网+”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对流通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推动传统流通方式转型升级,拓展绿色与智能商贸;运用“互联网+”技术宣传流通业,开拓流通新市场,重视流通现代化规划及衔接,优化区域流通空间设施功能和布局,改造传统商业服务业,提高流通企业采购、配送等信息化水平,推广流通业对企业(B2B)、传统企业网络直销(M2C)、企业对消费者(B2C)和商贸企业线上线下一体化(O2O)发展;完善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电子商务标准等支撑体系,注重“互联网+”技术在流通中的应用;在国际流通企业引导下构建中小企业联盟,强化国际流通企业合作,制定合理科学的专属流通线路。

“互联网+流通”背景下我国流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一)“互联网+流通”背景下流通企业商业模式发展现状及困境

“互联网+流通”背景下,我国零售百货企业扩张迅速,规模增大,连锁化经营趋势非常明显,不管是门店总数,还是营业面积,抑或从业人数以及销售额、利润额,都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商品流通体系也得到很大改善;经营业态多元,产业间相互渗透,特许经营模式发展迅速,与资本市场联系更趋紧密,并购频繁活跃,重组时有发生,竞争能力显著提升。互联网信息化兴起后,流通企业现有商业模式局限显现,主要表现在价值链短,忽视服务对消费者的价值,尤其是高附加值价值,故流通企业必须调整商业模式,及时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期的形势下,找到一条有效转型升级的途径,从而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二)“互联网+流通”背景下我国流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方法

产品模式:流通企业不仅有实物商品,还包括服务类商品,随着供应链的延伸,流通企业还将衍生金融、信息技术类产品等。流通企业要把握当地消费者消费习性,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各项需求,以期在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空间。

用户模式:用户包括供应链上游的商品提供者、下游的终端消费者、广告商等边缘用户,流通企业在商品流通的“G-W-G”环节当中起到媒介作用,其主要职能是将两端用户通过构建平台的方式有效连接起来。商业模式创新要充分考虑各用户的痛点,才能提升流通企业运营效率。

盈利模式:即投入与收入的差价,流通企业有平台开发等固定投入和营销费用等持续性投入,从收入角度看,既有产品差价、增值服务费等直接收入,还有政策扶持等间接收入。除此之外,“互联网+”背景下越来越多流通企业通过借助信息化和物流配送优势,降低供应链管理成本,实现盈利。

推广模式: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流通企业一贯采取先试点再推广的渐进式稳妥模式,即根据导入—成长—成熟的企业生命周期,按照不同阶段制定合理有效的专项营销推广活动,整合资本力量,在反复试验完善后实施大规模区域复制和推广。

猜你喜欢
商业模式创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互联网+”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