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角下《红与黑》汉译大讨论

2017-08-22 11:36仝小雨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4期
关键词:直译红与黑关联理论

摘 要: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在中国广为流传,被各位翻译名家争相翻译。随之引起了中国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汉译大讨论。分析这次汉译大讨论,发现这次讨论的实质是“直译”“意译”之争。而在关联理论中,格特也重点提到了翻译中“直译与意译”的问题。本文通过运用关联理论分析了《红与黑》不同译本翻译中的几个段落的翻译效果,然后解释了这次汉译大讨论中具有争议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关联理论;直译;意译;《红与黑》大讨论

作者简介:仝小雨(1992.2-),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现就读于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语境理论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2

一、《红与黑》简介

司汤达的《红与黑》是19世纪文学的代表著作,它在法国甚至欧洲的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红与黑》以文学性和批判性著称,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作品。其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有志青年,全文讲述了他的一生虚伪思想的矛盾与碰撞直到他悲剧的死亡。这对于任何一个时代处在社会底层且有理想的青年而言,都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因此,当于连这样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人物被介绍到中国来的时候,在中国大受欢迎。再加上《红与黑》作品中对资本主义社会黑暗面的揭露,对反动势力的批判,促使其被作为讴歌社会进步力量的著作加以翻译并大量推广。

二、《红与黑》引起的大讨论

“于1994年,中国诞生了《红与黑》的第一个译本,由赵瑞蕻执译,当时的译文只有十五章,但赵瑞蕻先生的译本尽可能地保留了司汤达原作的写作风格”[1]。自1986年郝运的译本出世后,接二连三地出现了許多风格各异的重译版本。在翻译风格方面,许渊冲、郝运、郭宏安和罗新璋的译作各具特色。

20世纪90年代初,《红与黑》多个译本的,众多的版本在读者的眼中褒贬不一,由此引发了1995年的《红与黑》汉译大讨论。“在这次讨论中,涉及了文学作品的直译与意译、形似与神似、艺术与科学、忠实与创造、借鉴与超越等方面的讨论”[2]。讨论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文学作品的“直译”与“意译”两个方面。在最后的读者调查中,大家普遍认同“直译”,而许渊冲为代表的“意译”则不被认可。本文拟依照关联理论来解释这次汉译大讨论。

三、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由斯玻泊和威尔逊在《关联:交际与认知》一书中系统地提出的。1991年格特编著的《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第一次把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系统阐述了如何利用关联理论解释翻译行为。

斯玻泊和威尔逊在著作《关联性: 交际与认知》中把交际视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要想达到成功的明示—推理交际,说话人必须要让听话人通过交际来理解他所表达的信息。关联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关联性,关联性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语境效果和推理努力。关联性与语境效果成正比,与推理努力成反比。关联理论认为,“话语交际的过程就是寻求最佳关联性的过程,即听者或读者在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后,能够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3]在交际中,人们寻求达到最佳关联,进行成功交际。在翻译中,译者应当尽可能了解到原作者与译文读者的不同认知环境,对译文做出相应地调整。因此在文化翻译中,译者在翻译文化意象时要时刻注意运用最佳关联原则,即在充分表达作者目的的同时,要避免让读者付出不必要的努力来处理信息。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大讨论结果分析

4.1一般的直译意译与关联理论对直译意译的解释

在一般的直译与意译中,直译是指译者在翻译中按原文逐字逐句翻译,做到忠实原文内容、符合原文的语言、文体结构与原文一致。而意译是指译者在翻译中从意义出发,只需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不需过分注重原文细节。

而在关联翻译中,格特认为直接翻译与直接引语相似,它有赖于“语言特征的相似性”,而间接翻译则与间接引语相象,对原文的语言特征有较大的改动,意在保留原文的“认知效果的相似性”。[4]关联翻译中的直接翻译是指译文要通过保留原文中所有交际线索来保留其风格。间接翻译是指译文表现形式有较大改动,只保留原文认知效果和意义。

4.2从关联理论角度看汉译大讨论

在原作中,司汤达在著作《红与黑》时,运用词汇简单易懂,句法朴实自然,小说整体风格基本上是雅俗共赏。接下来提到的几个译本是在中国认可度极高或争议极大的,其中有许渊冲译本,郭宏安译本,罗新璋译本以及郝运译本。首先就其译本各自的风格来看,许渊冲的译文通篇贯彻了许先生“美化之艺术”的宗旨,译本中常用中文的四字成语俗语及惯用语对应译文进行描摹刻画,表达中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感情;郭宏安的译文用词便于读者理解,尽量再现了原作的风格,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力;罗新璋的译文讲究句子短而精,用词常使用富有中国文化色彩的词语;郝运的译文注重直译,重视原文精确度的传达。下面运用关联理论来解释这些译文,以不同版本《红与黑》的最后一段话的翻译为例:

“德·雷纳夫人忠于她的诺言,没有自寻短见,但在于连死后三天,她也吻着孩子,魂归离恨天了。”[5](许渊冲译)

“德·莱纳夫人信守诺言。她丝毫没有企图自杀,然而,于连死后三天,她拥抱着孩子们去世了。”[6](郭宏安译)

“瑞那夫人信守诺言,没用任何方法自寻短见。但在于连死后三天,她搂着自己的孩子,离开了人间。”[7](罗新璋译)

“德·雷纳尔夫人忠于她的诺言。她丝毫没有企图自杀;但是在于连死后的三天,她拥吻着她的孩子们离开了人世。”[8](郝运译)

这段话中最大的区别就是对德·雷纳尔夫人“去世”的表述。小说原文是这样写的“elle mourut”。其中“elle”是“她”的意思,“mourut”在法文里是中性词,中文翻译过来意思是“死了”。以上四个《红与黑》译文中,郭宏安译本、罗新璋译本以及郝运译本都属于直译,其译法类似于汉译法,即忠实原文、符合原文的语言和文体结构。许渊冲译本显得与众不同,恰如许钧先生在文中提到“许渊冲先生为使译文脱胎换骨,借尸还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9]此处,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中提到了“魂归离恨天”,正是“借用了同书第九十八回的回目‘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苦洒相思泪,上联即指林黛玉以一世的眼泪偿还了情债,最终红尘遗恨折返,回到无痴无恨的仙界”。[10]

从文化层面看,许渊冲先生以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方式委婉得进行了翻译,展现了“去世”这一结局。就如现在许多人把英美小说中的“die”翻译成“魂归离恨天”或“仙逝”等中文,但这样翻译难免会融入译者自己的感情思想,使翻译变得太过主观。从读者角度看,许渊冲先生本是想引经据典,给自己的翻译润色,达到锦上添花之效果,但如果让没有读过红楼梦或者知识层次稍低的人群去读去理解这句话时,难免会有些费解,理解的效果反而不如直接翻译为“去世了”让人读起来感觉简单明了一些。

前边已经提到在翻译中最佳关联想要产生的效果是读者用最小的努力来达到足够的语境效果,从这四个译文来看,四位译者都对原文有了很好的理解,成功完成了第一次明示—推理过程,而在译文到读者这一环节,许渊冲先生的译文明显与其他三位不同。许渊冲先生的译文具有十足的中国气息,完全失去了原作的西洋风味。而且此译本仅仅适用于给一些文化水平较高的读者来阅读,从这一点来看,读者在阅读此译文时还需要先了解魂归离恨天的深层含义,然后再来体会小说中的情节,付出的努力是其他译文的几倍。因此,直译“她去世了”或者其他相似的语句显然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并不是只有翻译“不忠”会给读者的阅读带来障碍,因为中外文化的差异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外国作家在写作时所使用的惯用句式如果用中文生搬硬套地进行翻译时,也不利于读者理解,比如英文中的常用“too … to …”句型,我们教科书中的官方翻译是“太……以至于不能……”,但是在我们的文学作品或者日常生活的对话交流中,没有人会使用这种句式来构造句子,也没有译者将英文的这种“too … to …”句型以“太……以至于不能……”的中文表述进行翻译,因为这完全不符合我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习惯。有时过于地忠实于原文的句式结构和表述方式也会给读者的理解带来不便。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之上,要尽可能使用本国人常用的易于接受的表述方式来进行翻译。

综上可知,三位译者的翻译都是可圈可点。有的翻译因为忠于原文的词语表达而更接近原文含义,有的翻译因为重组长句结构使之更容易被读者理解,这都是译者用心推敲仔细体会的结果。运用关联理论来说,就是译者的翻译应该是让读者花尽可能少地努力就可以达到理解的目的。

五、结语

本文主要从关联理论的核心概念、关联理论对直译与意译的解释、汉译大讨论的结果以及翻译和关联理论下对《红与黑》翻译探究等多方面进行了一个深入地阐释,目的是为了从多角度来分析《红与黑》译本,使读者对其有一个浅显的了解。关联理论不仅对翻译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而且原著与翻译之间有着极大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极大程度地提高了翻译活动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从而不至于流失原著中丰富的文化营养和思想内涵。

参考文献:

[1]廉洁.论文学作品风格的翻译-《红与黑》三个汉译本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1(2):211-214.

[2]孟建钢.关联理论对翻译标准的解释力[J].中国科技翻译,2001:(1):9-11.

[3]陶然.《关联:交际与认知》出版[J].当代修辞学,2009(2):58-58.

[4]张春柏.一种基于认知科学的翻译理论—简评《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第二版)[J].上海翻译,2003(4):59-61.

[5]司汤达.红与黑[M].许渊冲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6]司汤达.红与黑[M].郭宏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3.

[7]司汤达.红与黑[M].罗新璋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

[8]司汤达.红与黑[M].郝运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9]许钧.文字·文学·文化:《红与黑》汉译研究[M].译林出版社,2011.

[10]王海颖.论“魂归离恨天”的过犹不及之处[J].长城,2011(8):195-196.

猜你喜欢
直译红与黑关联理论
直译与意译在英剧Townton Abbey字幕翻译中的相关思考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运用关联理论解读新闻标题修辞手法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关联理论探析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只爱黑白红
《红与黑》的主题意义与爱情观
红与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