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思冬:艺术不止于当下

2017-08-26 07:31林萍姗
就业与保障 2017年13期
关键词:漆画漆艺艺术家

林萍姗

吴思冬:艺术不止于当下

林萍姗

艺术家档案:

吴思冬,1976年生,福建福州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建省漆艺大师,现任闽江学院美术学院漆艺教学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漆艺、工笔花鸟的教学科研工作。其漆画作品《闹元宵》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家家常供此神仙》参加“中法文化年——福建漆画作品展”,被厦门市政府收藏;《农家乐》获“首届中国海丝工艺品博览会”金奖;《凝香》获“2011中国漆器艺术精品展”金奖。

吴思冬是一个从生活中走出来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来源于生活,艺术理念取自生活。创作之余,他喜欢寻山问水,从自然之中寻找创作灵感,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是他的追求,正如他的艺术从不循规蹈矩。保持初心,方能为艺术守住自由。

十年积累:为艺术放慢脚步

“十年前,我刚刚三十而立,奋斗的方向很明确,每天都很有冲劲。经过这些年的积累,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好的作品应当经得起沉淀,有时候一件作品往往要用一两年的时间完成,其实这也是对作品本身的尊重。很多人会问我:‘最近有什么新作品’,实际上新作品可能就是老作品,沉淀了很久,只是我把它做出来了。”

记者来到三坊七巷的塔巷采访吴思冬时,他正为举办的为期四十天的“全国农民画创作群体漆画技艺实验班”而忙碌。作为此次实验班的指导专家之一,吴思冬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农民画家接触,帮助他们用传统的大漆语言绘制各自心中希望的“田野”。他时而与同行喜笑颜开地谈论漆画,时而俯身为学员的作品细致地推光。吴思冬忙着,记者在一旁看着,古色古香的三合院被若干木桌椅、漆画材料以及漆画爱好者占满,空气之中弥漫着淡淡漆香。记者有幸亲眼观看了几位学员漆画创作的细节,无论是底层绘制程序,还是推光、揩清程序,他们创作时的专注都值得观者佩服。

一幅漆画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竟能吸引推崇它的人不惜漫漫长日沉浸其中,恨不得与之融为一体?

吴思冬出身艺术世家,父亲吴丹波是福建科技出版社的美术编辑,也是一位画家。吴思冬小时候就接触过许多画册,加之父亲的言传身教,早早就开始了自己的艺术启蒙。在吴思冬的心里,父亲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引路人。两年前,父亲突然离世,吴思冬沉痛之际对亲人的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人生不断变化,艺术又何其不然?周而复始,星移物换,吴思冬带着对生命的思考,重新审视艺术,他的作品也因此增添了一层“厚度”。

吴思冬喜欢尝试,过后再从书中寻求真知,尽管有时候艺术表达的过程不尽相同,依然殊途同归。艺术创意需要脱离教科书才能鲜活,创作者只有融入个性理念,才有可能走出一条富有个人特色的道路。

1993年,初中毕业的吴思冬考入了福州工艺美术学校(现闽江学院美术学院),主要学习工笔花鸟与漆艺。学习之余,吴思冬善于创新,他将工笔花鸟与漆艺“混搭”创作,该做法得到了老师的肯定。1997年,吴思冬学成以后,成为同届82个毕业生中唯一留校执教的学生。但这不是吴思冬学术研究的终点,后来他继续深造,在福建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又分别念了本科、硕士研究生。

为人师表二十载,吴思冬在探索漆艺的路上从来没有停下脚步,也乐于将经验与学生分享。他常常告诫学生:“看书是间接经验,动手是直接经验,先动手再看书,可能跟书上不谋而合,也可能不一样,但它是另一条路,也能实现同样的效果。”结合教学实践的经验,吴思冬愈加明白:告诉学生某种可能性,让学生去尝试,而非墨守成规,更能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为师者不强加艺术理念于学生,多元地同学生互动,也能从学生身上收获不一样的启发。

吴思冬的艺术创作是分阶段的,不同时期,他对待作品的感觉、心境一直在变化,但是思考的方向与喜好却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这是一种扎实的积累才会触发的艺术欣赏的动态平衡。十年前,吴思冬的作品追求细致入微,那时候他眼中的美是一种精致的味道,艺术创作面面俱到是他的自我要求;而今他的作品更加有张力,收放自如,尽管细腻依旧,却把握着一种度,不将之表达得太满,以宏观的感觉将作品意象化,使艺术表达更加随性自然。

随性自然,在艺术创作中是一种艺术家与作品共同忘我的境界。吴思冬的作品以独到的手艺将自然之灵气渗入艺术之中,使之浑然一体;自由而不失方圆,经典而吐故纳新,展现了他对自然以及人生的理解。一块被虫蛀、被侵蚀的腐坏木桩在吴思冬的手里可以成为一件定格时光的漆艺佳作,他喜欢时间印记,天成的材料能给他特别的灵感,创作出一种不一样的味道。在他的作品里,许多意想不到的组合都成为了可能。试想,一个艺术家需要具备怎样稳固的基础、怎样大胆的想象力以及怎样的艺术表现力,才能在不同材料、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漆艺作品的创作中游刃有余,又能守住一片随性自然的天地?

十年积累不枉然,吴思冬学会了为艺术放慢脚步。“随性自然是我的艺术理念,也是一个艺术评论家给我的定位。在我的作品里,你可以看到很多这种感觉的东西,甚至一个不规则的木块、一个破掉的东西都可以做成艺术品。艺术家的状态与想法如天气一样变化,但终究不会跑出一年四季,白天黑夜。”

薪火相传:学艺当不忘初心

许多漆艺初学者会有这样一种困惑: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很难。吴思冬接触了太多怀揣着漆艺梦想的学生,他们的状态与心理,吴思冬非常了解。在他看来,艺术风格的确定,建立在学生对生活、对艺术以及自我理解的基础上。

年轻人需要想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学艺术的初心是什么。学习漆艺刚开始会很着迷,时间久了学生会渴望对漆艺有更深的认识,然而这需要一个过程。漆是很深邃的,钻研漆艺需要安静,要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最好的艺术支点、艺术表达方式。创作难免会有遗憾,每个阶段对自己的要求都会有所不同,创作出精品,要想再超越,非常艰难。不仅学生会有这种心理上的起伏,艺术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有困苦,既然如此,不如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

吴思冬说,他学会的是在日后看到曾经的作品时,以欣赏的眼光回忆那个阶段的精华,因为他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思想赋予作品,也许如今再创作同一个作品,手法与当初不尽相同,但是那个阶段的想法已经被保留下来了,这是多么弥足珍贵!吴思冬的创作是不受束缚的,一般创作一个作品,实际操作时间约四十天,但是有些具有特别意义的作品,他会不惜花上好几年的时间来诠释。

创作的时候,吴思冬首先注重的是要打动自己,一件作品自己要喜欢,才有持续创作的过程,他绝不会为了出作品而创作。动手之前,他一定会考虑作品大致的感觉,而后再思考塑造的具体对象。他能很好地驾驭作品,更忠于内心。

漆艺道路上,汪天亮、王和举对吴思冬的影响较大。汪天亮是吴思冬学生时代认识的师长,他是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也是当代漆艺界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从汪天亮身上,吴思冬学到了艺术的博大;王和举是吴思冬毕业以后结识的老艺术家,他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与吴思冬如同忘年交。王和举会像父亲一样照顾、指点吴思冬,从王和举身上,吴思冬学到了艺术的坚守。作为一个艺术家,能结交几位亦师亦友的漆艺界前辈,从他们身上获得启迪,吴思冬既幸运,又幸福。

一门传统的手艺,薪火相传,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吴思冬愿意做漆文化的传播者,他也把传播漆文化的使命贯穿在他整个教学工作的过程中。

关于传统的漆文化在年轻一代身上传承,吴思冬是这样看的:首先,学习漆艺的出发点一定是喜欢,因为做艺术本身就是一个很枯燥的过程,没有想象中那么浪漫,若没有兴趣支撑,漆也变得不那么有趣了;第二,创作出来的作品不是马上就可以换取金钱的,要有市场价值,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对方才愿意把口袋里的钱拿出来收藏这份作品;第三,做艺术坚持下来十分不易,所谓的坚持对于年轻人而言更加困难,他们身边的诱惑很多,有的人会抱怨出去做生意比日复一日地创作漆画来得容易,钱赚得也多,那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为生计发愁?可是他们为什么要学习漆艺?纯艺术工作者的心中容不得浮躁。

正因如此,吴思冬认为坚持初心最可贵,学艺者切勿忘记初心。

漆艺事业:爱与生活的一切

吴思冬爱艺术,也爱生活,他从生活中捕捉艺术灵感,写生是他常用的一种方式。他说,写生是通过画笔记录一个瞬间,有一个二次艺术加工的过程。他会带着学生写生,会与同行相约写生。也会独自写生,他的画笔不仅记录下了时下的景象,也记录下了他的心情、他的生活以及他对漆艺的那份爱。

吴思冬爱漆艺,他的身边有很多做漆的朋友,社交圈子还是漆的圈子,他从一开始就被这种艺术氛围围绕、熏陶,扎根越深,爱得越深沉。他的岁月在漆艺中留下了痕迹,他的努力,在业界得到了肯定。然而漆艺于吴思冬,仍旧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它没有终点,也没有边界。漆艺事业,是吴思冬的爱与生活的一切。

“我喜欢运动,运动使我快乐,也使我精力充沛。我也喜欢旅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觉得‘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行走之间,我会看到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体验过后再从书上看到,就会觉得特别真实。我喜欢到未知的地方走走,没有特定的目的地。例如台湾,我去做了两个月的客座教授,和当地的朋友相处、交流很融洽。我喜欢陌生城市带给我的生活感知,这些可能为我带来创作灵感。不同的体验与收获在我人生阅历上的积累,也是永久的。”

采访之中,吴思冬给记者留下了一种很阳光、很和善的印象,他不是一位将自己锁在艺术“牢笼”中的艺术家,他的生命还有许多他在意的事物,他心胸宽广、乐观向上,能够做到艺术与生活的结合、传统与时代的磨合、学习与教学的平衡、写实与抽象的张弛有度。他敢于将艺术做到极致,也敢于活出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现在的吴思冬,在充实之中有一些劳累。忙,让他没有办法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来处理许多事情。这样的状态是一种艺术成就衍生而来的反馈,也是一种个人挑战。尽管身体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憩,吴思冬却依旧乐此不疲,他用心地对待每一件事,就像他用心地对待每一个作品,这是他的处事态度,令人尊敬。

这些年,吴思冬在国内外都办过漆艺展,有的是个展,有的是联展。北京、上海、广州、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吴思冬去了多次,美国、墨西哥等国,他也赴了许多邀请展。今年九月,吴思冬将赴希腊办展,年底之时还将赴越南办展。

吴思冬的作品有数百件,然而在他看来最为满意的只有二三十件。他很庆幸这二三十件作品还在自己的家中珍藏,没有卖出去。收藏家要买,他也舍不得卖,艺术家对心仪之作也会有惜物之心,这不是物质条件可以衡量而取代的。

作为一名高校里的漆艺教师,吴思冬也带出了许多得意的学生。一些学生毕业十年后也办起了个展,渐渐地在漆艺行业崭露头角,吴思冬为他们自豪。吴思冬坦言,现在的年轻人学习漆艺条件比过去好得多,过去材料比较稀缺,很多材料要自己准备,现在网络上很多材料都买得到,同时又有不少漆艺教学视频,不像过去,学习漆艺只能翻看书籍,或是由教师手把手地教。然而,吴思冬也对此提出了质疑:方便之余,快餐式的学习是否会对求知者造成一种迷茫,他们看到的资料多了,很难筛选什么样的才是自己需要的,什么样的才是适合自己的。

许多学漆艺的人都想在漆艺行业取得成功,在吴思冬眼里,个性、勤奋、灵气是取得成功的最为重要的三个因素。“很多漆艺手艺人都很勤奋,但未必能成为知名的艺术家。所有知名的艺术家,都有自己的风格,有一种特别的天分与灵气,他们的作品就是与众不同,有自己的标签、符号,要想脱颖而出,必须走一条自己的路。”

漆艺界人才辈出,后生可畏,吴思冬并不因此担心自己的“江湖地位”。从最初奋力拼搏到后来的随性自然,他已经在这条路上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吴思冬说,下一个十年,他的艺术道路没有很明确的规划,也许会更加随性。

“未来我可能会在一两年的时间里不创作,但是当感觉来了,还会创作出很多作品。其实人生的规划也一样,过去我很明确每个阶段该做什么,后来我觉得大可不用太明确,这样的生活才会很幸福。如果规划要成为艺术名家,最后这个愿望没有达成,那样我会很失望;但如果没有事先规划,无意间成为了艺术名家,我会很惊喜。我喜欢像做漆一样,时时都有可能收获惊喜,而不是受困于条条框框的人生。我并不要求自己有多么成功,享受艺术、享受生活、享受随性自然的快乐才是最好的。”

猜你喜欢
漆画漆艺艺术家
舞 国文倩 漆画 30cm x 30cm 2019年
漆画作品
漆艺和现代家装的结合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奇妙的漆艺之旅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孟祥勇 漆画《静待花开》
青年漆艺师夫妻的幸福生活:悠闲着坚持
郑崇尧漆艺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