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持续释放中国发展体制活力

2017-08-26 13:05王文章
人民论坛 2017年23期
关键词:社会建设

王文章

【摘要】改革开放后所形成的中国新发展体制,为中国带来令人称奇的发展绩效的同时,也需要我们正视非包容性发展和活力下降的潜在风险。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包容性发展理念,通过深化改革来缩小收入差距,加强社会建设来增强人民的幸福感,保障公民参与发展的权利,让他们共享发展的机会,建立起一个包容性发展体制,就能成功应对挑战,并持续释放中国发展体制的活力。

【關键词】包容性发展 发展体制 社会建设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主要特征是政治上始终由强大的政府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政治秩序,经济上逐渐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该体制显示了强大的发展优越性,取得了令世人啧啧称奇的发展绩效。但是,随着时易世变,该体制在今天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建设相对落后、腐败和环境破坏等问题,阻碍了改革朝纵深方向推进。如何进一步激活中国发展体制的活力,成为我们不得不直面的现实课题。而要解答该课题,单靠市场或政府的力量都是不够的,因为市场机制在有效配置资源的同时也会导致不公平的收入分配,政府虽然在解决这些问题上能够有所作为,但也会阻力重重。作为一种更加全面、更趋公平和更具可持续性的新发展理念,包容性发展强调发展内容的全面协调、发展过程的机会均等和发展成果的利益共享,有助于解答该课题,因为上述的各种问题实际上都是非包容性发展的结果。所以,要应对中国发展中面临的持续性挑战,持续释放中国发展体制的活力,就必须坚持包容性发展理念,从缩小收入差距、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公民参与权利等三个方面,来探讨包容性发展与持续释放中国发展体制活力的关系。

深化体制改革,缩小收入差距

强调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是包容性发展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因为包容性发展认为,发展不只是单纯追求GDP的增长,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是要让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受益,经济发展要与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齐头并进。用我们自己的话语来说,包容性发展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过上更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就是要让社会更加公正和谐。然而,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一样,新发展体制在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收入差距在地区、群体和个人之间不断扩大的问题。收入差距的扩大,特别是因为分配体制不公平、税收管理体制不健全和政治腐败等带来的收入差距扩大,使广大人民群众产生了相对剥夺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仇富、仇官氛围,普通百姓的收入增长相对缓慢,这就必然造成全社会的消费不足,影响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影响到发展体制的效率。

应当承认,在一个特定时期,如现代化发展初期,存在一定程度的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是很正常的事,也符合经济增长的内在规律。但是,如果一个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已到较高阶段之后,还存在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那就不是包容性发展的正常现象了。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中国人均GDP数据,中国已被列入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处于这个发展阶段的国家都要设法解决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问题,否则就容易陷入发展停滞的中等收入陷阱。也就是说,中国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的任务是如何让大家共同富裕起来,因而需要正视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并下定决心加以解决,以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不能自拔。包容性发展主张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公平分配财富,发展成果要惠及更多的贫困人口、弱势群体和普通劳动者等,这些理念有助于解决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并能激活中国发展体制的活力。

为此,一是要通过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打破既得利益者对改革的阻挠,促进公平分配,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两个同步增长。通过进一步理顺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分配结构关系让普通百姓收入增长快一些,通过调整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者之间的关系让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得更快一些,就能有效缩小收入差距并带来社会的包容性发展。二是要通过改革来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因为市场机制越完善,不当管制、行政垄断和扭曲市场经济发展的壁垒越少,那么各种经济体平等发展的条件就越充分,生产要素在地区、城乡和行业之间就越能够自由流动,中小企业发展的机会就越多,推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效果就越好,也就能更好地达到缩小收入差距的包容性发展目的。三是要以政府为中心加大扶贫力度来缩小收入差距。我国政府已庄严承诺到2020年基本消灭贫困,为此国家财政已加大了对扶贫工作的支持力度,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给予了特殊的财政安排,国家的大型项目、重点工程和新兴产业,也优先向符合条件的特困地区安排,国家新增社会保障投入也向贫困地区倾斜。这些措施无疑会缩小收入差距和提高发展的包容性。

加强社会建设,增强人民的幸福感

包容性发展强调的发展成果共享,除了通过采取措施缩小收入差距来实现外,还可通过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来实现,亦即通过政府的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来支持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然而,我国的社会建设长期以来相对落后于经济建设的步伐,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责任且不能完全市场化的社会建设领域的市场不健全,使公平正义这个最具包容性的社会建设核心价值受到挑战。基础教育本应是政府承担的社会责任,可是现在的基础教育存在一定的市场化、等级化倾向,优质教育资源很难公平分配,医疗服务改革也有待进一步深化。同样,住房与衣食一样,是人们生存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政府必须承担起为普通百姓解决住有所居的责任。但是目前中国住房支出在居民所有的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最高,虽然国家多次出台房价调控政策,但高房价仍然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座大山。住房商品化改革后,公租房、廉价房在市场上的覆盖率仍然相对较低,因此,住房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亟待加强。

近年来,我国政府充分认识到社会建设相对滞后所带来的严重问题,认识到社会建设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认识到社会建设是包容性发展在我国的具体体现,并将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可以肯定,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将是中国建设重点之一,其目的是要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需求,力争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和谐的包容性社会。

具体而言,社会建设就是要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所有中国人提供更多、更好和均等的公共服务,解决老百姓诟病已久的教育难、就业难、医疗难、养老难、住房难等民生问题,减少广大人民群众在这些方面所面临的沉重压力,实现社会包容、和谐和公正。如果这些社会包容重要体现的目标能够一一达成,那么就一定能够建立起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就可以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增强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提高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有助于中国经济发展从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发展方式转变;有助于中国中产阶层队伍的扩大,从而形成一个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的包容性最强、社会最稳定、社会进步最迅速的社会结构,为中国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发展体制的包容性就能得到提高,其优越性就能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其活力就能够得到进一步释放。

保障公民参与权利,共享参与发展机会

作为新的发展理念,包容性发展的价值取向强调权利公平与规则公正,强调平等参与发展的权利和机会。今天要想使中国发展体制持续释放活力,就要让普通百姓共享发展成果,使普通百姓平等參与发展的权利和机会始终得到有效保障。当前,我国市场在参与发展、平等发展的机会上仍有一些困难。正因为政府与市场之间权利还不太平等,一些市场主体或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为了长远发展,采取各种手段从政府手里争取权利,这也是腐败的根源之一。我国的社会团体也同样存在难以获得平等参与发展机会的困境,因此,一些社会组织靠依附于政府来获得生存或谋取利益。从公民的政治参与来看,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个别官员不把普通百姓放在眼里,普通百姓在这些官员面前基本上没有什么话语权,很难做到去监督政府和参与发展。

实际上,我国的许多问题都是由参与权利不平等造成的。以贫困为例,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因创造收入能力不足而导致经济收入水平低下的经济问题,但是如果加以具体分析后就会发现,贫困还是一个因权利不平等而导致机会不均的贫困问题,亦即不少贫困的根源在于权利的贫困。城乡差别、地区差距和个人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权利差距所致。比如,众所周知,教育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而我国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分布的不平衡,是造成三大差距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部分地区房价飞涨的一个主要推手。在企业发展上也是如此,国有企业和大企业比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更容易获得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垂青,其发展的权利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因此,一些靠行政力量进行垄断的国有企业,利用其垄断优势大获其利,其中很大一部分利润被内部人所瓜分,从而为我国收入差距扩大“贡献”了他们的一份力量。如果全体社会成员都有平等参与发展的权利和机会,都站在同一个发展起跑线上,都遵守相同的法律规章,那么中国发展体制就会永葆青春活力。

据此,要实现包容性发展,持续释放中国发展体制的活力,就需要建立起能够确保广大参与者平等参与发展的权利和机会的包容性制度。在这个制度下,每个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社会团体,还是企业,都能积极参与到社会发展的过程之中,都能合理分享发展成果。以个人为例,每个中国人,地无分南北,居无分城乡,性无分男女,年无分老幼,职无分高低,官无分大小,在该制度下都享有平等参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权利和机会,都具有分享政府公共服务的平等权利。比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使农村居民拥有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完整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的发展空间,激发中国发展体制的活力。以企业为例,要包容国有与民营等各种所有制经济,要破除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壁垒,切实让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参与市场竞争,那么毫无疑问会促进中国经济实现包容性的增长。这是有历史先例可循的。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企业不分大小、不论行政级别,都依法纳税,税后的部分可以按产权规范自主决策进行分配,这样就形成了企业能够在市场上公平参与竞争的局面,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大发展。

总之,改革开放后所形成的中国新发展体制,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既得利益的形成,在今天面临着非包容性发展和活力下降的潜在风险,如果不及时深化改革,将危及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政府治理的合法性基础。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包容性发展理念,通过深化改革来缩小收入差距,通过加强社会建设来增强人民的幸福感,通过保障公民参与发展的权利来让他们共享发展的机会,建立起一个包容性发展体制,就能应对当前中国发展中所遭遇的各种挑战,持续释放中国发展体制的活力。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

【参考文献】

①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编,张芙蓉译:《增长报告——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发展的战略》,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

②[美]德隆·阿西莫格鲁:《国家为什么会失败》,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

责编/孙娜 美编/李祥峰

猜你喜欢
社会建设
网络社会风险规律及其因应策略
网络社会风险规律及其因应策略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中国化的实践与发展
杜甫的生态观对现代生态社会建设的启发
论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中共苏区社会建设与
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的深入思考
从社会建设视角看三大差别的消灭
人的需要视角下的民生问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