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络风内动病机学说探讨稳定性冠心病与目睛络脉的相关性

2017-08-27 02:59李红梅芦煜魏一鸣王显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7年7期
关键词:形色络脉病机

李红梅,芦煜,魏一鸣,王显

• 论著 •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学说探讨稳定性冠心病与目睛络脉的相关性

李红梅1,2,芦煜3,魏一鸣1,2,王显1,2

目的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学说,从“络脉为病”角度切入,对比分析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与非冠心病患者目睛络脉的不同特点,探究目睛络脉形色特征与稳定性冠心病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从络从风论治”冠心病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入选68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同时选取30例非冠心病人群作为对照,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锁定眼球巩膜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暴露的表面络脉,利用专业相机对环绕虹膜周围至少8 mm距离范围内的目睛络脉进行影像采集及数字化处理,并对络脉形色特征进行客观评价,同时结合中医络脉瘀阻、风邪袭络理论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络风内动病机与冠心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稳定性冠心病组目睛络脉明暗色彩度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两组在络脉长度极值、络脉粗细、大小弯半径、弧度和络脉面积等方面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目睛络脉与稳定性冠心病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间接证实络风内动是稳定性冠心病的基本病机之一,通过目睛络脉形色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冠心病进行预测和评价。

络风内动;稳定性冠心病;目睛络脉;形色特征;相关性

据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统计报告显示,全球每年约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我国有2.9亿心血管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已成为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也是中西医学界需要共同应对的重大疾病[1]。稳定性冠心病属于中医“心脉病证”范畴,气虚血瘀作为稳定性冠心病的基本病机,目前得到绝大多数医家认可,然而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基本机制恐难以用气虚血瘀来概括,需要研究更贴切的病机描述。我们认为,心脉病证具有病情变化多端、病程迁延反复等规律,类似中医风邪致病,病位在心络,兼具多虚、多瘀、多变特点,与中医“络脉为病”十分相似,诚如《素问·经络论》所云:“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这种在络脉为病过程中出现的动风征象,称之络风内动[2-7]。眼下不少医家从络论治稳定性冠心病临床取得满意疗效[8-12],本团队既往从络从风论治冠心病也取得一定进展[13-18],然而“络”、“风”与冠心病之间的相关性仍需进一步研究,尚需挖掘更多研究数据为络风内动病机学说在稳定性冠心病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医学主张司外瑞内、见微知著,络脉作为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沟通表里经脉等功能,体内脏腑气血的盛衰可反映于体表络脉,体表络脉如目睛络脉、皮下络脉等的形色变化又可间接反映心络的病理生理过程。基于上述思考,本研究选择从目睛络脉切入,对稳定性冠心病及非冠心病患者目睛络脉颜色、络脉长度极值、络脉粗细、络脉大小弯特点、数量及弯曲度进行客观评价和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目睛络脉形色特征与稳定性冠心病之间的相关性,初步探究络风内动病机学说在稳定性冠心病中的合理性,为临床从络从风论治冠心病提供数据支撑。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2016年7~8月于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人民医院义诊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共68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39例,平均(58.65 ±13.17)岁;再入选非冠心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平均(63.53± 10.96)岁。两组人群年龄、性别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稳定性冠心病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稳定性冠心病(SCAD)指南中的诊断标准[6]。纳入标准:纳入年龄在18~80岁之间,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并同意入组进行研究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急性心肌梗死3个月以内者,严重心功能不全者(心功能Ⅲ~Ⅳ级);②发热、眼部急或慢性感染等伴有炎症反应的疾病,影响目睛络脉评估者;③因病情危重不能配合采集目睛络脉信息的患者;④患者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或估计依从性较差,随访可能性差者。

1.2 研究方法 眼球巩膜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暴露的过程中,锁定暴露的巩膜表面络脉,利用徕卡(Leica)专业单反相机S(TYP007)对环绕虹膜周围至少8 mm距离范围内的目睛络脉进行影像采集及数字化处理,结合Photoshop软件对图像信息进行人工分析及信息提取。

1.3 观察指标 (1)从络脉形态的多变性反映中医“风邪袭络、善行数变”病机指标(以下指标越高则络脉多边性越高):①两组的络脉长度极值(即环绕虹膜周围至少8 mm距离范围内最长络脉的长度值);②两组的最大络脉粗细(即所入选络脉最粗位点的数值);③两组络脉大弯高度(即络脉弯曲最高点至基线垂直距离的长度,大于1 mm为大弯);④两组络脉大弯宽度;⑤两组络脉小弯半径,小弯指络脉弯曲最高点至基线垂直距离的长度<1 mm的弯曲;小弯半径=(小弯高度×小弯高度+0.25×小弯宽度×小弯宽度) /2×小弯高度;⑥两组络脉小弯弧长,小弯弧长=[1-(1/180) ×ARTAN(小弯宽度/(2×小弯高度-2×小弯宽度))]×3.14×半径r;(2)从络脉颜色分布和脉道粗细反映中医“瘀血阻络”病机指标(络脉越粗、颜色越深,瘀血越甚):①两组络脉所占面积(络脉所占面积=络脉长度极值×最大络脉宽度×总条数);②两组络脉颜色明度(L值)比较:L的值域由0到100,L=50时,就相当于50%的黑;③两组络脉颜色(a值、b值)比较:a表示从洋红色至绿色的范围,b表示从黄色至蓝色的范围。a和b的值域都是由+127至-128,其中+127a就是红色,渐渐过渡到-128a的时候就变成绿色;同样原理,+127b是黄色,-128b是蓝色。

1.4 统计学方法 此研究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对两组变量数据的相关性采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络脉长度极值比较 选择巩膜络脉长度大于目内外眦连线长度1/3的络脉进行分析,挑出最长络脉进行长度极值比较,发现稳定性冠心病组络脉长度极值远大于非冠心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最大络脉粗细比较 选择巩膜络脉最粗部位进行粗细测定,对比两组络脉粗细极值,统计结果显示稳定性冠心病组的络脉明显粗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3 两组络脉大弯高度比较 将两组符合大弯判定条件的络脉进行大弯高度测定,统计结果显示稳定性冠心病组的络脉大弯高度大于非冠心病组,其络脉弯曲度更为明显,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1)。

2.4 两组络脉大弯宽度比较 将两组符合大弯判定条件的络脉进行大弯宽度测定,研究结果显示稳定性冠心病组的络脉大弯宽度大于非冠心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5 两组络脉小弯半径比较 将两组符合小弯判定条件的络脉进行小弯半径比较,发现稳定性冠心病组的络脉小弯半径远大于非冠心病组,其络脉小波浪状弯曲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稳定性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患者络脉相关情况比较

2.6 两组络脉小弯弧长比较 将两组符合小弯判定条件的络脉进行小弯弧长比较,统计结果显示稳定性冠心病组的络脉小弯弧长大于非冠心病组,其络脉小弯更多更长,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表1)。

2.7 两组络脉所占面积比较 将两组符合条件的络脉进行面积所占比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稳定性冠心病组的累积络脉面积大于非冠心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8 两组络脉颜色明度L值比较 将符合条件的络脉用Photoshop软件建立Lab色彩模型(图1),检测对比两组络脉明度L值,结果显示稳定性冠心病组的络脉L值小于非冠心病组,提示稳定性冠心病组的络脉颜色更深更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图1 稳定性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患者脉颜色明度L值比较

2.9 两组络脉颜色a值比较 将符合条件的络脉建立Lab色彩模型,检测分析两组络脉色彩度a值,统计结果表明稳定性冠心病组的络脉色彩度a值明显大于非冠心病组(表1),且稳定性冠心病组a值始终为正值,颜色以深红色为主色调,而非冠心病组存在部分负值,颜色以浅红绿色为主,提示稳定性冠心病组的络脉颜色更为深红,说明络脉瘀血更严重,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图2)。

2.10 两组络脉颜色b值比较 将两组络脉建立Lab色彩模型,检测分析两组络脉色彩度b值,结果显示稳定性冠心病组的络脉色彩度b值显著大于非冠心病组(表1),且稳定性冠心病组b值始终为正值,颜色以深黄色为主色调,而非冠心病组b值始终为负值,颜色以浅蓝色为主,从稳定性冠心病组的络脉颜色偏黄可以看出,此组人群络脉脂质含量偏高,而非冠心病组则更能反映出络脉本身的颜色,两组色调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3)。

3 讨论

本研究基于络风内动病机学说,从“络脉为病”的角度进行切入,通过对比稳定性冠心病与非冠心病人群的目睛络脉形色特征,发现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络脉更长、更粗、更迂曲多变,络脉数量和所占面积远超非冠心病群体。从络脉形态上分析,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目睛络脉符合络病中“络结”特点,而络脉形状的迂曲多变性又与中医“风”多变的特征相契合。在色彩度对比方面,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目睛络脉色泽偏暗,体现络病“瘀血阻络”病机,色调以黄、红为主,《内经》载:“黄赤为风”,风为阳邪,每易化热,热则血气运行滑利,满溢目睛,可现赤色,热而兼湿,湿热熏蒸,则现黄色,合而黄赤,冠心病患者目睛络脉显现的主色调恰与中医“风邪”作祟所反映出的颜色特点相吻合。由此可见,稳定性冠心病与目睛络脉形色特征之间具有相关性,其目睛络脉可体现“络”和“风”两个关键因素,兼具络脉“多虚多瘀多变”特点,与临床表现出的络风内动证相符。与此同时,运用中医全息理论,司外揣内,体表络脉等的形色变化可间接反映心之络脉的病理生理过程,据此我们可通过目睛络脉所表现出的形色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对稳定性冠心病进行预测和评价。本项研究通过实时图片采集,利用图像编辑模式将络脉形色数字化、量化并与中医络病理论相结合,将抽象主观的中医病机客观化、具体化,是中医病机研究方法上的新尝试,为中医理论研究思路提供新视角。然而本项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病例采集样本量较小,加之评价方法上还不成熟,本团队下一步将继续扩大临床资料的采集,并结合专家经验、文献调研等方法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以期得出更为科学可靠的结论。

图2 稳定性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患者络脉颜色a值比较

图3 稳定性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患者络脉颜色b值比较

[1] 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2015,30(7):617-22.

[2] 王显. 有关冠心病诊疗及研究的思考——动脉粥样硬化"络风内动"假说与实践[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3):310-2.

[3] 王显,杨巨成. 急性冠脉综合征“络风内动”假说及实践[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2,1(9):19-22.

[4] 王显,杨巨成. 急性冠脉综合征“络风内动”假说再认识[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2,1(10):8-10.

[5] WANG Xian,LIN Zhong-xiang,GE Jun-bo,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 e Type and Coronary Arteriography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 e[J]. CJIM,2003,9(2):116-9.

[6] 王显,胡大一. 急性冠脉综合征“络风内动”假说临床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3):204-8.

[7] Wang X,Zhang C,Yang R,et al. Clinical study of the hypothesis of endogenous collateral wind 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 Review[J]. Affrica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s, 2014,11(1):121-6.

[8] 吴以岭. 从络病学说论治冠心病心绞痛[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4):71-4.

[9] 李梢,杨宝琴,王永炎. 新病入络及其证治[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1):7-10.

[10] 王永炎,杨宝琴,黄启福. 络脉络病与病络[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4):1-2.

[11]常富业,王永炎,高颖,等. 络脉概念诠释[J]. 中医杂志, 2005,46(8):566-8.

[12] Task FM,Montalescot G,Sechtem U,et al. 2013ESC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The Task Force on the management of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J]. Eur Heart J,2013,34:2949-50.

[13] 王显,胡大一. 急性冠脉综合征“络风内动”假说临床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3):204-8.

[14] 王显,胡大一,沙鸥. 中医络风内动证的病变特征和炎症标志物的检测[J]. 心脏杂志,2008,6(10):235-8.

[15] 王显,胡大一,沙鸥. 中医络风内动证血管内超声的病变特征[J]. 心脏杂志,2009,21(1):88-91.

[16] 王显. 有关冠心病诊疗及研究的思考—动脉粥样硬化“络风内动”假说与实践[J]. 中国中西结合杂志,2011,31(3):310-2.

[17] 王显,赵怀兵,胡大一. 紫杉醇水蛭素复合物对培养的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09,1(2):65-9.

[18] 李红梅. 络风宁0号方对体外培养的人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D].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本文编辑:阮燕萍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tabl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the eye collateral based on theory of endogenous collateral wind


Li Hongmei*, Lu Yu, Wei Yiming, Wang Xian.*Institute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Dongzhime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700, China

Wang Xian, E-mail:wx650515@163. com

Objectiv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ndogenous collateral wind, this study aim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eye collaterals between stabl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patients and non-CHD patient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ape-and-color characteristics of eye collaterals and stable CHD, and to provide evidences for CHD treatment with the theory of endogenous collateral wind. Methods 68 stable CHD patients and 30 non-CHD patients as control were enrolled. Eye collaterals around the iris around at least 8 mm were captured and digitized using camera, and shape-and-color characteristics of eye collaterals were evaluated. Combined the theories of obstruction of collaterals and invasion of collaterals by evil wind, correlation between endogenous collateral wind and CHD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color intensity of eye collaterals between CHD group and non-CHD group (P<0.05). There were als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length of the collaterals, the thickness of the collaterals, the radius of curvature, the curvature and the area of the collaterals (P<0.05). Conclusion The shape-and-color characteristics of eye collaterals were correlated with stable CHD, may be used for prediction and evaluation of CHD.

Endogenous collateral wind; Stabl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Eye collateral; Shape-and-color characteristics; Correlation

R541.4

A

1674-4055(2017)07-0796-04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校级重点项目(16-YSHSJ-08);北京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开放课题(2013-ZDXKKF-27)

1100700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内科;2100700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3100029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实验室

王显,E-mail:wx650515@163. com

10.3969/j.issn.1674-4055.2017.07.07

猜你喜欢
形色络脉病机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以光为笔,绘出形色世界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反向而行,探索有意味的形色语言一一以台湾地区张美智《春天在哪里》为例
高血压脑小血管病的中医病机思辨与治疗及其疗效评价指标述评
基于“毒生病络”探讨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
络脉望诊理论探析*
形色兼具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