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重构区域空间的驱动力及作用机制分析

2017-08-28 08:09韩锋张永庆
当代经济管理 2017年8期
关键词: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驱动力

韩锋 张永庆

摘 要 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的高速持续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工业制造业分工细化及服务外置化趋势的不断强化,产业融合度高、辐射强度大及集聚效能强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功效及推动效果日益增强。研究对于区域经济结构、产业融合、空间重构演化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驱动力及作用机制为切入点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重构区域空间可以深入探讨集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空间地理的影响力及辐射度。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驱动力;空间重构

[中图分类号]F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7)08-0055-04

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驱动力

(一)生产性服务业服务(生产)与消费(交易)同步性与即时性

生产性服务业的营运范畴包括金融咨询业、证券保险业、房地产服务业、广告策划业、会计事务等资讯商务服务类的核心类服务产业,从这些业务的服务类别和交易流程分析,服务产品的生产和交易往往具有同步性和即时的特点,服务提供终止的时刻也意味着消费完成的结点,具有高端集聚、资本集群及深远辐射特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着生产和消费时空上的同步性。生产性服务业服务(生产)与消费(交易)同步性与即时性也决定了服务企业追寻易于进驻的核心城市功能区和中心地段进行业务的延伸和推广,寻觅服务交易交通便捷及产业集聚区域进行布控,这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集群区域在生产和消费同步性的驱动下逐步形成。

(二)生产性服务业服务(生产)与消费(交易)的通畅性与可达性

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方式和模式强调交流的通畅性、沟通的接触性和交流的碰撞性,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和交易不像传统工农业生产与交易的位移性特征,而是讲究服务提供者和产品需求者之间的互通交流与业务汇聚。诸如科技研发、信息通讯、传媒广告及金融贸易等高端类的生产性服务类别更是要求信息的通达性、及时性及有效性,通过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缩减信息成本投入及强化服务效能。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生产全球化及信息汇聚全球化的时代视角下不断重视区域定位成本及信息资源成本,服务企业愈加分离和散乱(交易频率愈加频繁),服务企业的投入和成本愈加增强,所以信息通讯发达、区域资源集聚及营销成本低廉的城市区域促使生产性服务企业形成向心力和驱使力,与之相关的产业类别和产业价值链企业集聚其中,形成相互依存及分工协作的创新联合体和综合体,进一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供给方和需求体之间在地理区域和空间区位上的价值创造共同体,在地域上的临近和接近态势愈发明显,从而全方位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集群效益的彰显。

(三)生产性服务业服务提供的个性化与差异性

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产业价值链生产加工、中转流通、分配再造及交易消费等各个环节,与上下游价值链及横纵向经济企业有着密切的关系,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和总量性决定了其提供服务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方和供给方涉及各个领域和范畴,生产性服务业服务提供的个性化与差异性才能满足需求方的不同层次的需求。而且生产性服务业是一个高端人力资本和知识经济集聚的产业,创意创新、流程再造、科技革新及研发创新等方面无不彰显人力资源因素功能作用的因子。人力资本的因人而异性及服务难以标准化促使服务流程难以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及评估规范,生产性服务业的标准化生产及服务的统一性格局难以实现。生产性服务业服务提供的个性化与差异性对于企业空间决策和市场定位产业有重要影响,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需求和本地化要求,企业会选择销售易达及通讯运输便捷处进行选址和布控,服务地因为源源不断企业的流入而更加集聚集群,溢出效应更加显现。

(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组织体系的变化及结构方式的调整

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生产要素禀赋程度和丰裕度是不同的,知识因素、人力资源、资金要素及信息技术资源等在不同规模和层次的企业集聚程度不同。生产性服务业的地域集聚和空间扩散主要是通过企业实体化的空间地理定位和地域布局密切相关,跨国性及全球性的大型生产性服务企业资源集聚程度较高,市场占有度及核心竞争力具有先发经济优势,其组织体系的变化及结构方式的调整具有较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效能化的调配人力资源、知识资本、科技研发等相关资源,对于整体化的业务流程和部门化的组织结构进行科学化和合理性的调整,在服务方式、模式、步骤及分工方面具有较大灵活性,采取重组兼并、总部迁移及分部设立等手段实现组织结构的变化及主营业务的转变。诸如金融咨询、商务信息及广告策划等领域的企业通过强强联系及系统重组等方式进一步实现了核心业务的区域化集聚及主营业务的实质性垄断。而中小型服务企业由于资源禀赋低及资源限度等因素,内部整合能力和组织机构变动可能性较小,服务市场定位于本土化及区域化战略,利用所存优势地理位置及集群的发展模式谋求合作及提升,在集聚集群区域内同大型服务企业存在双重化的竞争合作关系。

(五)宏观经济环境转变视角下的制造业企业服务外置化趋势

宏观经济环境的高速发展及市场供需条件的逐步改变促使企业在运营管理和业务流程改造中通过服务外置来规避风险和压力,为了进一步提升生产效能、获取更大经济效益及提高管理水平,制造业企业把战略决策、咨询创意、运营流通、研发设计等非制造生产等核心领域业务从本部门中剥离脱分出来,形成业务部门服务外置(外包)。通过服务外置可以有效提升专业化水平和分工效能,企业可以全方位和规模化的集中力量进行专业化服务。外置化的经济活动和业务服务经过市场的洗礼带来金融商务服务业、技术服务业及决策咨询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在地理区域范围内的集聚发展,促使很多相关产业的协调和聯动发展,产生关联企业的集聚效应和集群模式。制造企业在现有经济环境背景下利润逐步下滑,功能强大及专业性高端的服务业(战略性及创新创意性服务等)成为制造业提升经济效应的关键所在,外置化的生产性服务业在集聚集群区域内通过集聚功能区创新提升探寻集聚利益,在长期发展合作共赢中实现专业化服务的能级转化、区域创新程度的提升及技术创新管理的提高,形成综合性和整体化的集聚集群效果。

(六)城市区域人力资本及知识资本的集聚

西方地理学家认为城市系统的等级层次折射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度和成熟度,生产性服务业大都在综合性特大城市及地域范围内大城市集群发展。豪布斯卡(HOPSCA)原则中辐射的“宾馆酒店、商务交际办公(CBD)、交通停车系统、大型购物场所、公寓会所、休闲娱乐场所”复合型的城市功能体系是成熟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具备的依存环境。特大城市及大城市的交通设施、信息通讯、文化氛围、卫生医疗、就业机会、住房环境、政策法规、教育程度及综合城建体系对于人才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生产性服务业本身就是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集聚的产业,人才知识资本等关键影响因子的获取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世界性和国际级的大型城市集聚高素质和高精端的人才储备,人力资源竞争力和人才资本集群度是生产性服务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动因,城市区域人力资本及知识资本的集聚可以加速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级和周边辐射力。同时随着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等要资源要素的储备充足,诸如商务信息、金融证券及研发技术类的生产性服务业在不断集群发展的态势下不断形成金融贸易功能区、商务信息功能区、技术研发功能区等集聚综合体,人才知识和资金技术高密度集聚,只有发达成熟的集聚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科技研发等现代化的服务城市才能长足支撑人力资本的集聚集群,使人才因素和服务业在相互融合贯通中集聚发展。

(七)宏观产业经济政策和制度安排

鉴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地位,国外在推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条款制度、开展产业集聚的基础设施建设、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和方案、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大资金投入规模、设置服务业功能区和核心集群区等方式上强势扶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政府的宏观产业经济政策和制度安排可以全方位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程度,提高其辐射力和影响力,地方性政府可以在宏观产业经济政策的指引下配套相关地方性支持政策,进一步实施因地制宜和本土化的服务业引导政策方案,这对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从城市到区域、从区域到经济带、从经济带到经济圈层级化发展提供了软性的制度支持和顶层设计,政策的科学安排和合理实施可以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和条件支撑,成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发展动因和驱动力。

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重构区域空间的作用机制与路径分析

(一)基于融合互动视角下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的重构

随着社会产业实体分工的不断精益化及专业化,产业分工体系带来的结构变化及专业化程度愈加明显。工业制造业在生产加工及产品交易流程中,交易的频次、产品总量及规模不断增加,生产成本也不断递升,各种环境竞争压力态势下的制造业在强化分工效益的同时迫切要求提升服务业务的配套能级,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性空间重构和产业结构的持续演进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而言:

1.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互动机制

随着制造业服务外置趋势的不断推进,剥离出去的服务业务集聚程度和专业程度越加完善,整体性的总量规模效应、创新联动效应及辐射影响效应日益彰显,综合服务效能逐渐提升,在区域范围内集聚集群快速发展。同时制造业基于市场需求及成本压力的考量,也不断将产业体系内的物流、研发、设计、策划、创意、金融、会计等服务业务分离出去,利用市场机制来重组业务分工。随着服务专业化程度的加深,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互动机制日渐成熟,制造企业从提供物品及衍生品服务转而提供专业程度高、需求多元的服务体系,这种互动融合和创联发展模式成为产业经济高速发展的不可逆趋势。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互动过程中,分工细化也带来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生产要素的重新分配和组合,带来不同业务职能部门的空间转移和区位变动。传统制造职能基于城市地租、运营成本、交通物流等因素的评估,会把产业方向转移到城市边缘及郊县区域;而服务业职能由于其固有特性及市场定位要求,选择城市中心区域及核心地段进行集聚发展,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互动过程同时也是重构区域空间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

2.空间经济梯度及极化空间结构的形成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互动发展是通过服务业体系(产业价值链)不断向制造业的渗透、重组及延伸来实现的,随着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框架和构造的不断完善健全,在城市地理空间范围内服务产业的优化升级不断形成新型的产业生态价值链和服务功能区,原有以非服务业为主的功能区在生产性服务业业务扩展和产业融合中处于排挤和位移的趋势,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和高盈利价值驱使城市功能区产生异化效应,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区逐渐成为城市主流功能区和核心专业服务区。生产性服务业除了具有融合关联性、知识创新性及辐射带动特点以外,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及超强利润生产能力也是其重要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城市内的集聚集群带来明显的现象就是服务产业功能区加剧区域空间和地理范围内容的经济失衡和产业共融,在城市内部出现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产业业务(金融、商务、咨询、决策)与其他经济活动的协同发展,服务功能区的强大优势在城市内部出现极化效应,区域內的经济发展、产业活力及企业利润差距极大。而在城市层面,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更强的城市综合竞争水平和经济总量越高,城市之间产生梯度效应,经济发展的空间经济梯度日益明显,区域之间和城市之间经济总量和发展潜力因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产生空间经济梯度及极化空间结构的形成。

(二)基于高度协同态势下的就业及居住空间集聚区的转变

生产性服务业也具有不同的业务内容和服务类别,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和区域模式与其交易程度、频次有着密切的关系,少数简单、易于标准化的服务业务趋势分散,一般围绕郊县及城市周边发展;而绝大多数生产性服务类别是复杂性及难以标准化的服务交易内容,在城市核心功能区及城区中心位置进行布局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向心集聚和集群化发展趋势促使原有城市以制造业为主的就业类型和方式不断转化为以服务为主流的就业方式,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模式也导致原有就业结构和就业主体的格局化的转变,就业类型以劳动力和资源型为主转变成技术型和知识性为主。原有制造业占据的城市空间由于服务业空间的挤压和占用,促使制造产业不断外移至城市郊县及边缘,城市中心区域服务业就业人员密度不断递增。同时就业空间和居住空间是协同联动的,具有高度的协同性和关联系,就业系统结构的合理性推动居住空间的科学化布局,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中心的集聚发展也促使城市居住地带和居住空间密度降低,城市近郊区和边缘地段成为新型人口居住密集带。基于高度协同态势下的就业及居住空间集聚区的转变其实是服务业就业空间的向心驱动力及居住空间的外移性,两者在长期持续联动中促成商务区、外围居住集聚区、制造业集群区及环中心城区就业促进带等四段集聚格局,这种格局在促使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集聚集群的同时,也加大了对于城市内部及城市之间地域范围内的交通基础设施及城市交通系统空间布局的影响辐射。

(三)基于空间流向变动下的交通运输系统重组

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就业及居住空间集聚区的转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城市核心功能区和城郊制造业集聚带形成辐射影响。城市内部及城市之间的公交系统、交通基础设施、轻轨地铁运输体系、高速公路铁路及航运物流等随着城市商务功能区、居住区、产业集群带的变动而进行系统重组。特别是产业关联度及价值链环环相扣的服务和制造业虽然在地理区位上进行了合理布局,人员流动、信息交流及物流中转对于交通运输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来往的通勤诉求及业务信息交流对于城市交通有着迫切的需求,基于空间流向变动下的交通运输系统在各类集聚区的驱使下重组和变更力度进一步提升。不同类型规模和不同层级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城市的交通设施及走向影响度不同,促使城市的交通运输网络和设施不断建立和完善,在提升服务信息通畅化交流沟通的同时,也极大地降低生产和服务成本,实现城市交通系统空间布局和地理格局更加科学化和合理性,而在区域间也缩短了城际之间的距离,加速通勤城市的形成,城市之间的联系密切程度和空间响应机制不断提升,经济集聚区、产业经济带、城市经济圈及城市整合功能体等新型化和综合性的经济产业集群圈应运而生,也促使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力和联动力不断增强。

(四)基于市场需求导向下的土地资源利用類型的变更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加速及产业价值链的纵向延伸,工业制造业及其他产业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品服务及业务内容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模式、服务范围及辐射范围早已突破城市及传统产业的界限,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及中心区域的规模扩张、服务企业总量递增及产业融合度日益密切等加剧其集聚水平和集群能力。城市内部的经济活动和产业活力主要依赖于相关产业的发展潜力及地租支付能力,对于城市内部土地空间资源利用的产业竞争与博弈一直客观存在,利润生产能力强、产业排挤效能高及创新层级度高的经济实体具有比较竞争优势。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强大竞争优势、产业融合活力及利润生产能力促使其对于城市核心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具有先发优势。传统城市核心区域范围内的工业制造业及居住地由于竞租能力差、辐射效能低、集聚力量不足及资源消耗太大等原因,逐渐由城市区域及核心地段转移到城市外围发展,而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排挤效应和极化空间效应也驱使其他产业的外移发展和流动。宏观经济和微观实体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强大市场需求对于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具有同步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功能区(商务功能区、金融服务区、研发产业带及科技信息产业园)对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演变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和影响力,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城市土地资源的高效应用及密集度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曙华.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于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途径和机理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 刘曙华.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研究进展及其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1(4):75-79.

[3] 田家林,韩锋. 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群内生态位比较——基于产业生态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46-52.

[4] 田家林,蒋平,韩锋. 我国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J].工业技术经济,2011(4):59-63.

[5] 田家林,韩锋.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关系——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0(10):79-81.

猜你喜欢
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驱动力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温暖厚实,驱动力强劲 秦朝 QM2018/QC2350前后级功放
突出文化产业核心驱动力
以创新为驱动力,兼具学院派的严谨态度 Q Acoustics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