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与折扇

2017-08-29 02:41吴昊晏
艺术品鉴 2017年6期
关键词:扇骨折扇扇面

文—吴昊晏

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出场时,手中有一把折扇。

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率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

这很时尚。

《水浒传》虽托名宋朝,实际是以明朝的社会生活为蓝本。

但这并不妨碍宋朝流行人手一把折扇,以示风雅。

宋金时期的金章宗完颜璟曾作《蝶恋花·聚骨扇》:

几股湘江龙骨瘦。

巧样翻腾,叠作湘波皱。

金缕小钿花草斗,翠条更结同心扣。

金殿珠帘闲永昼。

一握清风,暂喜杯中透。

忽听传宣须急奏,轻轻褪入香罗袖。

这是一首咏物词。所咏之物“聚骨扇”,也叫折叠扇。据金刘祁《归潜志》载,这是金章宗的一首题扇词。这小小聚骨扇,在作者笔下,是那样高雅而妩媚,仿佛是一位华贵脱俗而又玲珑小巧的美人,脉脉含情,凌波起舞。

聚骨扇是舶来品,即折叠扇。常以竹木或象牙为戾骨,俗称折戾;又因散其尾而聚其头,故称聚头扇。北宋书画鉴赏家和画史评论家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载:“宋(神宗)熙宁丙辰冬,高丽遣使来至中国,用折叠扇为私觌物,其扇用鸦青纸为之,上画本国豪贵,杂以妇人鞍马,或临水为金砂滩,暨莲荷、花木、水禽之类,点缀精巧。又以银泥为云气、月色之状,极可爱,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并注云:“倭国乃日本国也……”

中国史籍中也屡见日本扇子传入的记载。《宋史·日本传》中说,日僧奝然于宋太宗端拱元年(988)遣弟子奉表来谢,向宋室所献之物中包括一个高档扇盒,里面装着二十把桧扇(折扇的前身)和两把蝙蝠扇(即折扇,以形近而得名)。

从日本传入的扇子“精致非中国所及”,成为难得的宝物,人们幸运地得到甚或只是看到一把,必然要兴致勃勃地挥毫作诗。这其中不乏欧阳修、梅尧臣、苏辙等名流。苏轼对高丽白松扇大为夸赞,其弟苏辙则写过一首《杨主簿日本扇》诗,诗云:

扇从日本来,风非日本风。风非扇中出,问风本何从。风亦不自知,当复问大空。空若是风穴,既自与物同。同物岂空性,是物非风宗。但执日本扇,风来自无穷。

宋人江少虞曾游相国寺,看见有卖日本扇的,但“索价绝高”,他因为当时贫寒,无法购置,一直引以为恨,“其后再访都市,不复有矣”,怅然之情跃然纸上。

宋代扇文化极盛,据说还流行一种扇礼,如在大街上与熟人相逢,此刻又不便打招呼,便举扇掩面而过,以免彼此尴尬耽误,也不失礼节,不得罪人。

明代永乐皇帝也喜欢这种扇卷舒方便,就命宫中工匠仿造。最初,明宫中也不过使用竹骨茧纸薄面折扇而已。后来朝廷定制,每年多造重金折扇进献御前。

这种折扇,一面命待诏学士书写端楷诗词文句,另一面由画苑画师绘上工致画图。预定在每年农历5月1日进呈,以备皇上在5月5日端午节分赐给嫔妃宫女。这种重金折扇,钉铰眼线,都用精金制作,每扇价值五金。

明朝作 香妃紫花腊底尺方十三单扇骨

这种习尚,在明代宫廷中,日盛一日。折扇选用材料,越选越精,极奇穷巧。扇骨有用象牙的,玳瑁的,檀香的,沉香的,粽竹的,以及各种木料的。工艺则有螺钿的,雕漆的,漆上洒金的,退光洋漆的。还有镂空边骨,内藏极细小三十二张牙牌的。有镂空通身,填满异香的。更有空圆钉铰中,藏着极小骰子的。这些折扇骨,都刻有各种花样,备极奇巧。还有的扇骨模仿燕尾形状,更有些扇骨钉铰藏在里面,外表一点儿痕迹也看不出来。至于扇面,有白纸三矾的,有五色缤纷的,有糊香涂面的, 有捶金的,有洒金的。一时折扇大贵,成为一种时尚。文人雅士学着互赠题诗词字折扇,表喻友情别意。手持折扇,成为当时生活中高雅的象征。折扇一旦流行,久盛不衰。在清代,折扇之随处可见,简直登峰造极到有泛滥的嫌疑。明清时,在折扇生产地——江南一带,出了很多名士,他们的风流才情,与折扇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他们所营造出的江南如水的文化氛围,表现出柔情氲氤的诗画美境;通过以折扇为媒介,流传于皇宫、府第、闺室、民间、海外。而折扇也因了这些美画佳句身价百倍。

根据制作材料和方法的不同,这些折扇命名也不一样。扇骨多而轻细的,叫春扇或者秋扇。以香料涂沫扇面的,叫香扇。可以藏在靴子中,以备行旅途中使用的,叫靴扇。更有一种以各色漏地纱为扇面,可以隔扇窥人的,叫瞧郎扇。还有一种左右可以打开,制成三层扇面,中间一层画着春宫画的,叫三面扇。此外,根据制作式样各别,产地和制作人不同,而叫做黄扇、曹扇、潘扇、川扇、青阳扇等等。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四川贡扇条载:“聚骨扇自吴制之外,惟川扇称佳。”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枣林杂俎》中“川扇”条记载,明亡时,明降清官员钱谦益曾将川扇赠送给清豫亲王多铎,可知川扇亦为当时天下珍品。

直至明早期,折扇都属于达官贵人享用的稀罕物。林冲虽号称“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但也仅仅是众多教头之一。作为一个中下级军官,能“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招摇过市,以示风雅,应该是明代中后期的事了。

可佐证的是,成书于明代中后期的《金瓶梅》中的西门庆手里就时常拿着这种扇子。如第三回:“却说西门庆巴不到此日,打选衣帽齐齐整整,身边带着三五两银子,手拿洒金川扇儿,摇摇摆摆径往紫石街来。”

对中国文人来说,折扇既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又寄寓着个人的文化趣味。当“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冲、清河县暴发户西门庆都手执折扇,须臾不离手边,其情其景堪比如今的手机。

很普遍,但很重要。

张大千柳岸雅集 书法 成扇(楠木扇骨)

猜你喜欢
扇骨折扇扇面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踏冰展“折扇”,斗球“五棵松”
竹刻扇骨,方寸间的素雅精工
雷家民作品
舒强扇面作品选登
精美的扇面
扇面等式
会变的折扇
ryun折扇灯
——传统与现代风格的巧妙平衡
摺扇收藏成新寵 亦賞玩亦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