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报捷

2017-08-29 02:41秦晋
艺术品鉴 2017年6期
关键词:谢安笔筒东山

文-秦晋

清苏六朋东山报捷图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谢安更是因此成为士大夫的楷模。淝水之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前秦土崩瓦解,东晋迎来了数十年的太平生活,汉文化、士大夫文化得以传承下来。

文学作品中喜用典故,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

而在视觉艺术中,化用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为创作题材的比比皆是。

东晋时期淝水之战中的“东山报捷”,就是文人作品中常出现的一个典故: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在大敌当前,依然从容自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东山报捷”是源于东晋丞相谢安的一则著名典故。

话说西晋末年,由于上层贵族阶级的贪婪与腐败,全国各地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

在南方,晋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了东晋,并且先后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在北方,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之后,又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将势力逐步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前秦皇帝苻坚遂决意荡平偏安于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

公元383年8月,苻坚亲率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这支声势浩大的军队“前后千里,旗鼓相望。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苻坚称他的军队就是把马鞭扔到长江中,也足以使长江断流,这就是成语“投鞭断流”的出处。

危急的形势震动了东晋朝廷,晋孝武帝任命谢安为大将军,与侄子谢玄一起率众迎敌。谢安曾官居丞相,后来一度辞官,在浙江会稽的东山隐居,此次受命复出主持全局,这也是“东山再起”典故的由来。当时,晋军只有8万人马,双方实力悬殊。谢安受命之后从容调度,沉着应对。

由于秦军紧逼淝水西岸布阵,东晋的军队无法渡过。谢玄派使者对阳平公苻融说:"您孤军深入,然而却紧逼淝水部署军阵,这是长久相持的策略,不是想迅速交战的办法。如果能移动兵阵稍微后撤,让晋朝的军队得以渡河,以决胜负,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前秦众将领都说:"我众敌寡,不如遏制他们,使他们不能上岸,这样可以万无一失。"苻坚说:"只带领兵众稍微后撤一点,让他们渡河渡到一半,我们再出动铁甲骑兵奋起攻杀,没有不胜的道理!"苻融也认为可以,于是就挥舞战旗,指挥兵众后退。

结果,前秦的军队一退就不可收拾。谢玄、谢琰、桓伊等率领军队渡过河攻击他们。苻融驰马巡视军阵, 想来率领退逃的兵众,却看到战马倒地,苻融被东晋的士兵杀掉,前秦军队于是就崩溃。谢玄等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青冈,前秦的军队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军队将要来到,昼夜不敢停歇,慌不择路,风餐露宿,冻饿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

原来,前秦的军队稍微后撤时,朱序在军阵后面高声呼喊:"秦军失败了!"兵众们听到后就狂奔乱逃。朱序乘机与张天锡、徐元喜都来投奔东晋。缴获了前秦王苻坚所乘坐的装饰着云母的车乘。后又攻取了寿阳,抓获了前秦的淮南太守郭褒。

据史料记载,战争胜利后,前方派特使向在后方坐镇指挥的谢安报捷,当时,捷报送至东山,谢安正在和朋友下棋,他看过捷报之后,神情如故,随手把捷报在一边,依旧专注在棋盘上。对弈的朋友问他前方的战事如何,他只是漫不经心地说了句:“没什么,小孩子们已经把敌人打败了。”客人听了,高兴得棋都不想再下了,告辞而去。谢安也已按耐不住,在急忙回去时候,把脚上木屐的齿都碰断了。

民国 王大凡 东山报捷粉彩瓷板

明崇祯 青花东山报捷纹筒瓶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谢安更是因此成为士大夫的楷模。淝水之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前秦土崩瓦解,东晋迎来了数十年的太平生活,汉文化、士大夫文化得以传承下来。

大敌当前,谢安这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沉着,令人折服。为此,历代画家、雕刻家曾创作出不同的《东山报捷图》,最著名的是清初雕刻大家吴之璠的《东山报捷图》黄杨木雕笔筒,已成为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笔筒高17.8厘米,口径13.5厘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悬崖峭壁,山间苍松,两骑从深远的峡谷间穿出,从情状看,经长途跋涉后,骏马似有倦意,但两信使仍高举小旗,情绪振奋,伏鞍策马。于是,蹄声得得,马儿飞奔疾驰,看来他们正急于向远方传递重要信息。

历经万水千山的信使要到哪儿去?笔筒旋转一下,又可以看到另一幅图案,那是东晋宰相谢安的府邸,深宅大院后,曲径幽林,假山绿荫下,三位老者围石而坐,桌上有一副棋盘,落子稀疏可数,显然刚开局不久。一位显得富态的老者即是谢安,他指指点点,谈笑自若。坐在他旁边的观棋者也面带笑容,似乎倾心赞赏这位高手的见解。而谢安的对手却显得神情紧张,如入歧途,正拼命苦思出路。在他们身后处,三女侍立,手持莲花,相顾低语。从这副木雕的人物布局上,可以看出中心场面是弈棋,而中心人物则是掌握胜券的弈者谢安,他的胜利不仅在这盘棋上,更重要的是信使即将送到的捷报。

在笔筒上,作者舍去了激战的场面,以报捷的两骑与相府的谢安相联系,通过战场与棋枰的强烈对比,充分表现了运筹帷幄之中的谢安的沉着和自信,使小小笔筒表现了丰富的内容。有“尺幅之内寓千里之势”。作者构思之巧,水平之高,由此可见。

有趣的是,清代画家苏六朋在其画作《东山报捷图》中,也有类似的安排。

明正德嘉靖 青花东山报捷图罐

清早期 竹雕东山报捷图笔筒

故宫藏吴之璠黄杨木雕东山报捷图笔筒

郑尧锦 东山报捷

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清雅与宁静。山间一隅,树木葱茏,一道清泉逶迤婉转,自山石之间缓缓流下,水声淙淙,使画中环境显得更加寂静安宁。对弈的二人神情专注,仿佛心无旁骛。画家通过对人物形体、姿态与服饰的具体描绘区分出二人主与客的关系。主人谢安的身体全部展现在观众面前,他神态高雅,气度雍容,衣冠线条宛如行云流水,简洁酣畅。客人的身体有一半被掩映在树后,他给观者的只是一个侧面,作者采用了这样一种对比的方式,有意弱化客人的形象,其目的就是为了突出画中主人的地位,从而使谢安的形象不言自明,虽是少许变化,却是别具匠心。

作品另外一个非常巧妙的地方,就是在画面的右上方,蜿蜒曲折的山道上,一匹战马风驰电掣般飞奔而来。这一处微小的安排恰恰是这件作品的关键,战马上的特使是刚刚从战场上归来向谢安捷报的,这正是这幅《东山捷报图》的主题所在。作者有意把这一人一骑安排在这样的一个角落,是为了避免纵马狂奔的强烈动感破坏了画面的整体和谐与宁静。观者在看这匹奔马的时候,仿佛能够听到急促的马蹄声,使画面在舒缓与寂静之中平添了一种紧张与躁动,能够在一幅作品中处理好这种动与静的强烈对比是需要深厚功力的。整幅作品结构严谨,造型生动,笔法细致,设色淡雅。在山崖的晕染中,十分注重水分的应用,使崖石显得滋润透亮,如同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水气,具有典型的江南山水秀美华滋的韵味,色彩明快清爽,淡而不薄。树木的勾勒皴擦细腻精到,法度森严,颇有唐寅与仇英的遗韵。

在翰墨飘香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东山报捷图作为我国传统的故事题材,显见于诸如绘画、瓷器、雕塑上,近年来在拍卖市场上屡屡举牌,而这当中尤以竹刻笔筒为最。笔筒“虚其心,坚其节,供我文房,与共朝夕”。那谦逊劲节之气、静雅萧疏之态正是文人雅士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

谢安才气过人,谋略不世出,仕前已经盛名在外。及仕后则屡建内外事功,淝水一战更是功不可没。东晋以降,谢安诸多事迹见于传诵,尤以淝水一战传为经典。唐代诗人李白、宋代政治家王安石,都是他忠实的骨灰级粉丝。

不论是从“达则兼济天下”,还是从“穷则独善其身”的角度看,谢安都是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终极表率。其“东山报捷”之迹更是艺术创作题材的源泉。

清 竹雕东山报捷香筒

猜你喜欢
谢安笔筒东山
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
东山果事
何来胜《李白忆东山(其一)》
自制笔筒
“鼠来宝”笔筒
藤县挂榜岭和东山的史事
做一只怪魚笔筒
身教
“东山再起”来自哪座山?
谢安下棋定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