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共育的思考

2017-08-31 21:49许新海
教育 2017年29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委员会

许新海

今年新教育年会的主题是家校合作共育。今天,我们来研讨家校合作共育话题,对这几年的家校合作共育行动进行反思、梳理、总结、提炼,为年会的召开作思想与理论上的准备。借此机会,我想抛出一些问题,与大家一起来思考。

首先,是为什么提出家校合作共育?

我们大多数学校里一般都有一个家长委员会。关于家长委员会,朱永新教授有两个观点,我很认同。一个观点是,新教育人尽量不要使用“家长”这个词,因为这个词很容易让人想到“家长制”,缺少“平等”理念,应该更多使用国际通用的“父母”一词,也就是英语中的parents。另一个观点是,不称“家长委员会”,而称作“家校合作委员会”。我曾做过13年的校长,记得做校长的时候,成立“家长委员会”,就是挑每一个班上资源最丰富的家长,做官的、有钱的,做官的能够帮学校办些事,有钱的可以给学校捐一点钱。家长委员会每年开一到两次会议就完事了。长期以来,许多学校家长委员会就处于这样的层面。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在新教育实验的语境下,再这样理解家长与学校的关系,定位家长委员会的职能,显然已经是不行的。新教育实验提出“家校合作共育”行动项目,倡导建立“家委会”,这个“家委会”已经不是原来的“家长委员会”了,而是“家校合作委员会”。

通过中外文献的比较研究发现,“家校合作委员会”的概念与国际上普遍设立的“父母教师协会(parent?鄄teacher association)简称(PTA)是一致的。我曾在澳大利亚做访问学者一年,走访了许多澳洲的中小学校,他们都没有中国式的家长委员会,建立的都是“父母教师协会”。国际经验的启迪,让我们新教育人思考如何建立一种新型的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维护和发展需要一个新的载体,“家校合作委员会”应时而生。新教育实验核心团队在朱永新教授的带领下,通过一年的研究,最近基本形成了《家校合作委员会章程》。这个章程将在今年年会上正式公布,提供给全国所有新教育实验区、实验学校参考。

今天我们探讨家校合作共育,不仅要考虑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家校合作中的一部分研究内容,我们更多地要研究合作、研究共育。为什么要研究合作和共育呢?现在,全社会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2015年2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2015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为什么现在这么重视家庭教育呢?想想我们小时候,兄弟姐妹三四个、五六个,七八个都有,那时国力贫弱,还没有能力想到重视家庭教育。那时候父母们文化层次普遍较低,缺乏科学理念的指导和引领,生活贫困,让孩子吃饱穿暖是主要任务。现在,中国的家庭结构完全变了,最早的一代独生子女,也早就为人父母。当下中国的家庭,父母的学历水平也是历史上最高的,而且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知识的获取变得非常便捷。但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教育素养普遍缺失,或许不能说是无知的。一个合格的父母必须是一个有素养的教育者。新教育提出家校合作共育,认为教育是家庭与学校的共同使命,通过共同努力,让教育更美好。

从我个人成长经历纵观家庭与学校的关系,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多数家庭孩子比较多,孩子都是自己去报名、上学,父母几乎与老师没有交流,更谈不上合作。到八九十年代,经常出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孩子有错,老师常常把爸爸妈妈叫过来训斥一通,家庭成为学校的附属,甚至成为教师发泄、责怪的对象。而现在,又常常发现家校关系又倒过来了,因为父母水平高了,就对学校指手画脚,指挥老师应该这,应该那的。从几乎没有合作关系,到互相指责,都是一种不健康的家校关系。健康的学校和家庭之间是合作共育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信任和尊重,还要建立起相互沟通、支持、协作,共同培育下一代的新理念和新制度。新教育实验审时度势提出“家教合作共育”研究项目,是具有现代性、前瞻性的,是在研究中国家庭和学校关系变化与发展过程中的应然命题。

其次,探讨如何开展家校合作共育?

第一,家教合作共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朝向。

家校合作共育的朝向,是指项目的价值追求。我以为,是朝向“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培养幸福完整的人。孩子不仅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获得一种心智完整的教育。我们还要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教育的力量来获得完整的教育。这是另一个角度的“完整”。新教育提出的完整是指身、心灵、德智体美劳,是让孩子能够获得一种完整的教育。因为新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的,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强调素质的完整性,强调人格的完整性,强调全面而个性的成长,强调德智体美劳、身、心灵整体的统一。在家校合作共育背景下,新教育的“完整”应该继续丰富其内涵,应增加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统一性、完整性。孩子的成长一定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什么有的人成绩非常优秀,但性格很古怪。这种古怪的性格来自哪里?往往在他爸爸妈妈那里有。这里有遗传基因的影响,这种遗传更多的不是生物学遗传,而是家庭文化遗传。当一个人成为父母时,意识到自己性格有缺陷,要努力减少这种性格缺陷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这时,最好的帮助者是专业人员,特别是孩子的老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父母更好地认识自我,弥补性格缺陷,创造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培养幸福完整的人。要让一个孩子幸福成长,成为一个完整

的人,必須学校、家庭、社区合作

共育。

第二,家校合作共育必须构建完善的机制。

制度和机制是做好一件事情重要的保障。以前,学校家长委员会召开一个成立大会就算完成了。做得比较好的学校,校长在年终的时候向家长委员会作一个学校工作报告。其实,在教师、班级层面,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形式是很丰富的,比如说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在学校层面,建立起了家长学校。新教育比较早地倡导建立新父母学校。提出“新父母学校”,是希望在新教育理念下,做这个时代新父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家校合作制度形态。现在,新教育正式提出家校合作制度要在《家校合作委员会章程》的基础之上规范运作。这个章程是家庭和学校之间合作的法定依据。在这法定关系基础之上,建立起家校之间相互理解、尊重、沟通、支持、协作的良性运作机制。这种机制对家校合作的基础工作作出合理的安排,从而形成家庭与学校、班级层面上的彼此协调、相互支撑、系统运作。在此基础上,探讨家校合作共育机制的不断完善与创新。

第三,家校合作共育必须搭建丰富的平台。

平台和载体是家校合作共育的具体抓手和有效支撑。许多新教育实验区、实验学校都有了自己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家校合作包括学校对父母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庭、社区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学校对父母家庭教育指导的平台有新父母学校、父母会议、父母读书会、父母工作坊、父母开放活动、家访、家校联系便签、校讯通、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班级博客、校园网、《学生父母手册》《家校联系手册》、优秀父母评选活动等。家庭、社区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又分决策参与、管理参与、课程参与,参与的平台主要有家校合作委员会、父母义工(或志愿者)等。

家校合作共育平台的搭建不能满足于零星的状态,必须系统地架构、积极地创新。比如,海门市东洲小学举办亲情文化节,这是融合了一系列的指导和引领父母科学育儿、吸引父母及社区参与学校管理和课程活动的平台,形成了良好的学校、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教育生态。再比如,五年前,新教育就启动了萤火虫工作站。这个平台是由儿童文学作家童喜喜倡导推动的,在全国建立起来的家庭和学校共育孩子的线上线下互动平台。如今在全国已发展有56个萤火虫分站,621位种子教师,422位萤火虫义工,五年时间举办了各类形式的公益活动5000余场,足迹遍布中国内地所有省市自治区,参与者达700万人次以上。萤火虫工作站每天都有线上的活动,每周都有线下的活动。线上线下结合,把父母和老师汇聚在一个工作站的群体里。海门原先有一个萤火虫工作站,现在已经发展为三个,父母、老师自愿参与,非常活跃。通过这些平台,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探讨促进孩子成长的路径和策略,也帮助学校、家庭和社区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又比如,许多学校组织亲子游学活动,由教师来倡导,父母带领孩子一起参与,实际上是创造了师生、亲子共同活动、共同生活的机会。这是学校教师和学生父母共同育人、共同成长的机会。这种活动,如果只有学校组织,没有父母参与,一两个老师组织那么多学生,安全压力很大。由于有安全风险,许多学校往往就不再组织。而一旦有了父母的参与,学校的门就打开了。父母以主人的身份,带着孩子一起参与,安全隐患会控制到最低。在这活动过程中,还会欣喜地发现,教师、父母和孩子原来可以在共同生活中共同成长。

第四,家校合作共育必须具有明晰的责任边界。

新教育的家校合作共育概念中包含着社区,只是没有把社区的名字写上去。国际上发达国家家校合作委员会的机制里也都包含了社区。《新教育家校合作委员会章程(讨论稿)》提出家校合作委员会由本校学生父母代表、施教区内社区群众代表、学校教职工代表和学生代表(高中以上学校)组成。我们希望家校合作不仅是学校与家庭两者之间的合作,应该是学校、家庭与社区三者之间的合作。但是强调合作,并非没有边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三者之间应有清晰的边界。我们发现在一些地方、一些案例中,这个边界已经模糊掉了。家庭已经成为学校的助手或者附属。比如说孩子做作业,父母苦恼的是教师把应该是他自己的活儿给了父母,叫父母一起来做,一起来批。也有相反的例子,有的父母认为,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情,他打他的牌,他做他的生意,不管孩子成长的快乐与烦恼,甚至什么都不管。显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要有边界。我们需要有一个明晰的边界,哪些是父母职责,哪些是学校责任,彼此分工要明确。家校合作共育要实现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家庭要更像家庭,学校要更像学校。什么叫家庭要更像家庭?家庭要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我觉得家庭的教育功能更多地在于孩子习惯养成、促进孩子的人格成长。这是孩子身心成长过程中父母应所担负的责任。而学校,更多地需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知识体系,促进孩子心智的成长。

当然,学校也要立德树人,促进孩子人格成长,家庭也要促进孩子智力发育,但学校和家庭的功能和教育方式是不一样的。正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家校要合作,要共育。如果家庭培养习惯和道德,学校培养习惯和道德,他们各走各的方向,各走各的路,那就完了。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就会出现成长中的烦恼。当学校和家庭坐下来共同探讨孩子教育的时候,又必须找到合力。家校合作共育既要明晰边界,又要找到合力。到了边界上,要有一种相融性、相通性。有了相通、相融,就能有合力了。要聚焦在孩子的人格成长上,聚焦在孩子的习惯养成上。孩子的道德生长、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兴趣爱好的培养,这些都是需要通过合作共育的。

第五,家校合作共育必须突出学校的关键作用。

家校合作共育关键在学校,關键在校长,关键在老师,关键在班主任。家校合作共育谁来主导?谁来唱主角?一定是学校唱主角,是班级唱主角,是班主任老师唱主角,是我们的教师唱主角。在孩子的教育上,一定是学校,是教师更具有专业性。在家校合作共育行动中,学校的校长、教师、班主任应有更多的责任担当。我们是孩子成长的引领者、教育者,也是家庭教育的帮助者、指导者。家庭和社区是孩子成长的重要促进力量,是我们的同盟军,我们要与他们增强沟通与协作,努力调动他们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积极性,挖掘他们身上蕴藏的资源和潜能,吸引他们帮助我们加强学校管理,丰富学校课程,改善教育教学,为孩子营造一种融合和谐的成长生态,促进孩子和父母共同成长。

家校合作共育是一个富有时代意义与价值的课题,值得我们深度追问和思考,更值得我们在实践中不懈实践和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教育局)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委员会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跟踪导练(五)(2)
编辑委员会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