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研究

2017-09-01 16:05盛宝柱沈山松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安徽省城镇化因子

盛宝柱,沈山松

安徽建筑大学管理学院,合肥,230601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研究

盛宝柱,沈山松

安徽建筑大学管理学院,合肥,230601

为了探讨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总体水平,基于信息化、大数据“互联网+”的视角,从经济、人口、社会和谐三个层面构建了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传统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改进,增加了智能手机覆盖率和O2O应用指数两个新的指标,运用熵值法和因子分析法得出了16个地级市的综合得分排名。结果表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社会和谐的理念,安徽省地级市发展不均衡,新时期城镇化的推进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支撑。因此,抓住“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发展机遇,促进经济的高效发展是提高安徽省城镇化水平的关键。

新型城镇化;熵值法;互联网+;因子分析

1 提出问题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已进入城镇化转型、实现现代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胜性阶段。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我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新型城镇化是强大的引擎。我国经济发展根本动力是内需,而扩大内需必须首先考虑城镇化[1]。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技术革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互联网+”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日益密切,为此,安徽省顺应世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之路,借助“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平台,实现产业和经济转型,提升全省整体城镇化水平。安徽省作为我国中部大省,借助中部崛起战略的支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因此,安徽省的城镇化建设也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例如,李本和对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认为安徽省应当优化整合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以人为本,加快皖江城市城镇化转型[2]。赫真真等分析了合肥、安庆、芜湖等六个城市的水平高低,指出促进安徽区域城镇化政策改革的重要性[3]。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通过构建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研究体系,对传统评价指标进行改进,分析安徽省地级市城镇化水平以及信息化时代下城市发展的对策,为安徽省城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 “互联网+”与新型城镇化的含义

2.1 “互联网+”的定义

“互联网+”,即“互联网+传统行业”,它是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最早提出的,二者的结合推动经济形态的不断演变,带来的是新的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4]。“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利用互联网的线上平台与传统经济的高度融合,以创造经济高效发展的新局面。

2.2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对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传统的城镇化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发展方式粗放,导致社会效益值低下,城市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新型城镇化要求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集思广益尝试制度创新,走集约高效、绿色低碳之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改善民生,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抓经济,真正落实“人的城镇化”来打造中国特色。

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与传统城镇化思想不同,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人的城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实现“人的平等化”,借助于“互联网+”的优势平台,实现创新人才的多样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效率。以下从经济、人口、社会和谐三个指标来讨论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总体水平,围绕“互联网+”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思想来构建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3.1 经济水平

经济水平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发展,这与高效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不谋而合,因此选取人均GDP、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化率作为经济发展的指标是合理的。

3.2 人口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体系中,人是第一要素,没有以人为本的理念,城镇化只是“空心化”的新城镇,新时期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5]。人口指标包括人均可支配收入、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科技活动人数、智能手机覆盖率、O2O应用指数。

3.3 社会和谐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是发展中心城市,辐射小城市、小城镇,形成有机的整体性发展,积极发展中心城市的同时带动郊区和农村的发展,从而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群、经济圈。只有稳步推进城镇化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进步。社会和谐指标包括医疗床位数、城镇职工医疗参保人数、空气达标率以及农村新农合参合率。

4 实证分析

4.1 模型建立

采用熵值法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相关指标进行赋权。熵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界定,应用于信息论中,信息量与不确定性呈负相关,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因此熵就越小。根据熵值的特征,可对某个具体指标的离散程度进行度量,离散程度越大,对指标体系的影响就越大。

(1)指标数据的标准化:由于不同指标的含义、数量级、量纲不同,需要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便进行统一比较。根据指标的正向和负向特性,分别采用不同的计算公式进行数据的标准化。

(2)坐标平移:为了消除数据标准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便于下一步工作的进行,需要进行坐标平移。

(3)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城市占该指标的比例:

(4)求第j项指标熵值:

其中,k=1/lnm,0≤ej≤1(5)确定差异性系数:

gj=1-ej

(6)求权重:

4.2 数据来源

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例,研究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水平高低。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2016年《安徽省统计年鉴》,其中各市的智能手机覆盖率以及O2O应用指数的数据来源安徽大数据研究中心。

4.3 确定指标权重

根据熵值法的含义测度指标体系,求得的权重见表1。

表1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从表1中的指标分配看,一级指标中人口和社会和谐度指标占的权重最大,人口指标权重为0.452 8,社会和谐权重为0.290 4,说明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立足搞好经济建设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人口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力求做到所有指标“一手抓”[7]。在二级指标中,020应用指数和人均GDP、智能手机覆盖率指标在整个体系所占权重分别为0.116 8、0.093 8、0.092 4,所占权重排在前三位,说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在新时代下与大数据、信息化、智能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4.4 水平测度

为了进一步说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水平,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12个二级指标进行详细分析,利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得出安徽省各个地级市的综合得分排名。

4.4.1 因子分析的可行性

首先对各个地级市的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根据表2,KMO统计量的数值为0.730,大于0.7,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Sig.值为0.000,小于0.01,表明各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很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表2 KMO和Bartlett检验

4.4.2 旋转后载荷矩阵与公因子命名

表3 旋转成分矩阵a

原始指标与主成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可以用载荷量来解释。根据表3,可以把12个原始指标概括为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的三个方面:第一个主成分因子命名为城市发展水平因子(F1),包括人均GDP、城镇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智能手机覆盖率、O2O应用指数五个方面。第二个主成分因子命名为人本环境因子(F2),解释的变量包括地方财政收入、高等学校在校生数、科技活动人数、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城镇医疗参保人数。第三个主成分因子命名为城乡和谐因子(F3),解释变量概括为空气的达标率和农村新农合参合率。

4.4.3 计算综合得分

根据表4各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得出主因子的得分公式:

F1=0.203x1-0.011x2+0.168x3+0.249x4+0.007x5+0.022x6+0.225x7+0.231x8-0.174x9-0.009x10+0.132x11-0.049x12

F2=-0.054x1+0.214x2-0.07x3-0.087x4+0.219x5+0.181x6-0.057x7-0.026x8+0.325x9+0.213x10-0.061x11+0.148x12

F3=0.023x1-0.035x2+0.155x3-0.102x4-0.093x5-0.008x6-0.053x7-0.154x8-0.062x9-0.025x10-0.484x11+0.785x12

表4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各公因子的得分由SPSS 20.0自动保存为新的变量并用以进一步计算综合得分。计算综合得分的方法采用计算因子得分的加权总分,采用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3个旋转后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1.130%、36.336%、11.486%。由此得出综合得分公式[8]:

F=41.130%F1+36.336%F2+11.486%F3

最终得出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综合得分排名表,见表5。

表5 5因子综合得分与排名

4.5 结果分析

从表5因子综合得分及排名表可知:

第一,合肥市的综合排名最高,城镇化水平最高,芜湖和马鞍山次之。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综合竞争力在所有地级市里是最强的,定位为省中心城市,安徽省应率先打造合肥经济圈[9]。宿州、阜阳、六安以及亳州的城镇化水平较低,排名靠后。

第二,芜湖、马鞍山作为沿长江片区的核心城市,在位置上有着天然的优势,也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着力打造芜马经济圈,突出芜湖的次中心城市地位,是皖江城市圈的代表。芜湖在人本环境因子、城乡和谐因子以及城市发展水平因子上都有较高的排名,可打造成为安徽城市的新名片。

第三,六安和滁州城市综合发展水平较低,但位置紧邻省会合肥市,应当积极抓住互联网发展的机遇融入省会经济圈,争创智慧型城市。六安作为2016年安徽省唯一入选的“国家森林城市”,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在人本环境因子中排名靠前,应当充分发挥绿色人居的模范作用,进一步迈向绿色、和谐的城镇化。

第四,铜陵、淮南、蚌埠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其中铜陵的城市发展水平因子排名最高,根据安徽首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O2O应用指数方面,铜陵、合肥、芜湖、马鞍山位居前四位,与城市发展水平因子的排名基本保持一致,可以看出互联网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0]。

第五,黄山与池州是安徽省旅游文化的名片,旅游文化产业比较发达,但是,在综合排名中位置偏低,因此黄山与池州应当抓住“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将旅游文化产业与信息化同步,提升自身的经济水平。

第六,淮北在城乡和谐因子上排名最高,但是城市水平发展因子水平不突出,应当与其他地级市一起,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经济向“互联网+传统经济”的转变,因地制宜,实现就地城镇化。

5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互联网+”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呈现高度的正相关,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技术变革助推了城镇化进程,突出了城镇化与信息化同步的特征。第二,安徽省地级市发展不均衡,新时期安徽省城镇化的推进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支撑。第三,新型城镇化摒弃了传统的观念,追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长期不变,凸显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根据以上结论笔者给出以下建议:

(1)抓住“互联网+”的发展机遇,提升城市竞争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安徽省16个地级市应当积极追赶“互联网+”的浪潮,向信息化、智能化迈进,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带动创业和就业,加快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最终实现从“传统城市”向“智慧城市”的转变。

(2)发展省会经济圈,推进城市群发展战略。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位置优势明显,政策优势独到,因此,不断地加大对教育、医疗、科技的投入,提高人均GDP和社会服务水平。六安、淮南、滁州应当率先融入合肥经济圈,普及移动终端互联网,向信息化迈进,提升城市竞争力,发挥合肥经济圈的辐射效应;芜湖和马鞍山作为皖江城市的代表,位置上沿江通海,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打造芜马经济圈,同时带动铜陵的发展;黄山和池州作为安徽省旅游文化的代表,应当抓住“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实现旅游文化产业的信息化,进而实现就地城镇化;其他城市应当根据自身的优势进一步落实城市群战略,向省会经济圈靠拢,积极促进城市和郊区信息化的同步,缩小皖北与皖南城镇化水平的差距,提升安徽省城市竞争力。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走安徽特色新型城镇化之路。始终把人放在城镇化发展的第一位,提升居民生态文明理念,打造绿色文明和谐城市,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促进城乡之间的和谐,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人的均等化”,促进社会共同进步,走安徽新型城镇化之路。

[1]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N].四川日报,2014-03-17(03)

[2]李本和.安徽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战略[J].理论建设,2015(2):59-61

[3]赫真真,钱露露.安徽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及实证分析[J].城市学刊,2015,36(2):49-53

[4]于杨.所有传统和服务应该被互联网改变[EB/OL].[2017-01-08].http://tech.qq.com/a/20121114/000080.htm,2012-11-14

[5]陆大道,陈明星.关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编制 大背景的几点认识[J].地理学报,2015(2):180-185

[6]仇方道,汤茜.基于熵值法的徐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23(2):75-77

[7]张占斌,黄棍.我国新型城镇化健康状况的测度与评价:以35个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为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6):34-40

[8]汪轩昌.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及预测[D].淮南: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6:30-38

[9]张静.安徽省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6,36(11):9-13

[10]徐晓景.安徽首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发布[EB/OL].[2017-02-10].http://news.hf365.com/system/2015/09/18/014733814_01.shtml,2015-09-18

(责任编辑:周博)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6.003

2017-02-25

盛宝柱(1963-),安徽全椒人,硕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建筑经济与管理、房地产经济与管理。

F292

A

1673-2006(2017)06-0009-04

猜你喜欢
安徽省城镇化因子
成长相册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家乡的城镇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