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视角下高校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管理创新

2017-09-01 16:05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活动文化

段 然

东华大学党委宣传部,上海,201620

公共服务视角下高校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管理创新

段 然

东华大学党委宣传部,上海,201620

为系统提升并创新高校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管理理念、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剖析高校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现状,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校园文化活动策划和管理经验,认为:高校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管理必须坚持先进文化导向思想一元性与表现形式多样性相结合,形成跨校协同互动的网络化工作方式,建立常态化的专家咨询机制、项目化的培育机制、品牌化的传播机制,以信息化推动文化活动的体系化和规范化,从而将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有机统一,在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过程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

高校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管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服务;品牌创新

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以文育人、不治而治的功用,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理念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充分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教育与自我教育和谐统一的更高层次[1]。

1 高校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管理内涵诠释

美国学者沃勒最早提出校园文化就是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的概念,后来又发展出的社区说、氛围说、综合说和补充说等多种定义。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积淀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全体师生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和不竭动力,在与师生员工不停的相互作用中继承和发展,具有互动性、传承性、先进性和包容性[2]。校园文化活动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环境、途径、对象和成果,其中主体是师生员工组成的集合体,领导者的认知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活动性质、方向和水平[3];环境有自然环境、人际关系环境和文化历史环境;途径为发挥各高校专业特色和艺术特长,创作歌舞、音乐、舞台剧等文化作品,立足各高校特色学科,举办文化、艺术教育专题讲座、论坛等;对象和成果中与主体个性和谐发展有关的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追求的核心目标之一。

文化是文化管理的研究内容,也是文化管理的根本手段,是通过凝练和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理想愿景、共同的行为规范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组织成员在自觉实现组织共同目标过程中,实现个人自我价值的一种软性管理方式[4],崇尚“服务即管理”的管理哲学思想。本文将高校大型校园文化活动限定为校级及以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其职责是让师生和公众在组织及参与文化活动时由于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文化活动希望传达的目标理念在个体内心得到强化。大型文化活动存在时效性,要求必须在短时间内大规模集中投入,具有鲜明的方向性、科学的素质观、明确的整体性等特征,以期达到活动影响力最大化。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文化行政部门是高校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的指导者和监督者,提供政策和法规服务,监督和保障整个体系的正常运行等;高校则是活动具体实施者和产品提供者。

2 中西方文化管理比较与启示

在发达国家高校中,公共文化活动有的以大学生自创自享为主,也有以政府倡导、学生自娱自乐共同促成的模式,注重公益文化教育投入和非赢利组织的捐献。《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清晰地描绘了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自由和人文传统的名义,将政治渗透于整个教育系统之中,而校园文化则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其方式包括确立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观、构造学校仪式、创立荣誉体系、传递校园故事、塑造学校物质文化等。英国政府则通过制定文化政策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领导和调控作用,避免直接的行政干预,既保持了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文化行政部门的精干和高效,也有利于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法国政府文化部在各大区设有派出机构——文化事务管理局,通过与高校文化团体签订“文化协定”的方式,促进全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高校对政府的文化决策提供智力支持[5]。

纵观新中国文化发展和管理政策的轨迹,可以看出文化管理理念对文化发展至关重要。对我国而言,必须坚持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一元性与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相结合的管理原则,文化管理部门需要进一步转变职能,一方面减少行政命令的手段,另一方面建设强有力的制度管理保障,其中,选择性资助重大校园文化活动项目等形式示范性强,对有效引导文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面对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需要借鉴历史,在当前文化管理复杂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通过文化管理创新来促进文化发展。

3 高校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管理现状

目前,高校大型校园文化活动以政府为纽带、学校为主体,开始注重活动的覆盖面,跨校跨区跨国界倾向明显;运用整合营销手段,邀请各大媒体参与,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力。2004年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面向各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教育部思政司自2006年起开始举办每年一次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和“五月的鲜花——全国高校校园文艺汇演”,此后各地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也渐成声势。

目前,高校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管理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由上至下、逐层管理”的行政管理模式,教育主管部门直接决定高校文化活动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和扶持力度,这种模式难以触及学生活动的盲点,使得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有所限制;第二,因为缺少科学的论证和系统的规划,重大活动的决策、制定和参与机制没有形成成套的规章制度,有时只是动员性和配合性地参与,导致活动理念创新不足,出现行政命令式、突击式的活动;第三,教育主管部门在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管理方面缺乏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信息公开、信息反馈、信息处理不及时;第四,缺乏长效建设机制,后续发展动力不足,导致不少校园文化活动“风光一时”后便转瞬即逝;第五,相关研究滞后,特别是对校园文化活动管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不多。

4 高校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管理策略创新

在先进的理念支撑、明确的目标指引和综合平衡的科学思考下,对于高校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在管理理念上,教育主管部门应由管制转向服务和引导;在组织架构上,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形成以跨校跨专业协同和互动的网络化工作方式,进行科学论证和总体规划;在管理模式上,以信息化推动校园文化活动的整体化、体系化和规范化。

4.1 高校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管理基本原则

(1)导向明确,育己育人。活动的开展必须以坚持先进文化导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原则,指导教育与引导培育相结合,贯彻实施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大学》有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弘扬传统文化还是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大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凝练特色,形成品牌。活动要在紧密围绕高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战略规划的基础之上,立足本校文化特色,走出象牙塔的围墙,在竞争和比较中凸显自己的文化品牌。(3)致力精品,传承创新。紧密结合学校精神和人才培养目标,打造一批文化精品,依托学校历史文化积淀和学科底蕴,进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创新。(4)整合资源,贴近大众。通过政策和市场机制引导,吸引和调动社会文化资源参与高校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来。兼顾不同类别高校的实际情况和特色,在不同的时间段,针对不同类型的师生和社会大众有重点地安排活动。

4.2 高校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管理组织架构创新

以上海为例,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成立上海市高校大型校园文化活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文化教育界专家、文化艺术专业教授、各高校文化活动负责人等组成,通过科学论证,提出规划建议和各项咨询意见,研究议定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的年度主题、内容和形式、年度计划等重大事项,审定各高校活动计划。委员会下设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各高校参与各活动项目竞标,项目管理、监督、评价和总结,组织媒体宣传。各高校成立高校大型校园文化活动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领导担任组长,发挥本校宣传、团委、学工、艺教中心、学生会、学生艺术社团等部门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负责上报本校年度活动计划,积极参与项目竞标,组织、培训一批高水平的文化志愿者和专家队伍,加强对活动的宣传和总结(图1)。

4.3 提升高校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管理水平的策略

高校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一时一地的指导和资源支持,更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政策环境。(1)科学化的规划机制。由上海高校大型校园文化活动专家咨询委员会,通过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提出规划建议和各项咨询意见。通过一系列项目化管理支持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校园文化管理整体制度化。(2)整合性的协同机制。通过政策和市场机制引导,吸引和调动社会文化资源参与高校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来,整合上下、内外、横向资源,在决策创议、评定方案、意见反馈等全过程形成工作合力。(3)项目化的培育机制。将项目管理的方法、手段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中,从而科学高效地进行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控制,优化资源配置。(4)竞标式的遴选机制。将校园文化工作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推动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由“领任务”变成“请任务”,有利于调动各高校参加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5)品牌化的传播机制。结合各学校的历史背景、办学风格、专业设置等因素,做好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定位、挖掘、宣传和推广工作,这是提升大型校园文化活动内涵和层次、突显品牌活力与价值的关键。(6)评估性的拨款机制。只有对大型校园文化活动方案制定、拨款机制、活动实施以及活动效果等各方面加以全面、科学的评估,才能使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管理组织的运转长效化与规范化。(7)选拔式的培训机制。邀请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文化活动管理、志愿服务、专业技术等人员组成,实施分层、分类、分步骤的培训,提高其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建立一支富有创造性思维和具有创新本领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和管理队伍,为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8)信息化的保障机制。抓住国家实施三网融合的战略机遇,建立大学生文化活动网,借助各种新型数字媒介调整校园文化活动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进一步开发受众资源,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拓展活动和服务渠道,是整合和完善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

图1 高校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管理组织架构图

5 结 语

高校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有机统一,充分发挥高校师生育己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履行高校公共文化服务社会职能的过程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笔者认为,高校大型校园文化活动在管理理念上,必须坚持先进文化导向思想的一元性与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在组织架构上,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形成跨校跨专业协同和互动的网络化工作方式;在管理模式上,以信息化推动校园文化活动的整体化、体系化和规范化,建立常态化的专家咨询机制、项目化的培育机制、品牌化的传播机制、评估性的拨款机制、选拔式的培训机制。

[1]李艳.文化自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逻辑[J].中国高等教育,2013(S1):51-52

[2]克劳斯.美国现代大学的崛起[M].栾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12

[3]何彭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以上海实践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2:57-59

[4]Sheying Chen.Academic administration:a quest for better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in higher education[M].New York:Nova Science Publishers, 2009:59-76

[5]巫阳朔.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12:99-109

(责任编辑:周博)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6.024

2017-04-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交媒体传播与‘健康中国’构建研究”(16BXW090)。

段然(1984-),女,安徽宿州人,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G641

A

1673-2006(2017)06-0092-04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活动文化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谁远谁近?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