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室空间的传统语境设计

2017-09-01 16:05陆子琪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茶室茶文化空间

陆子琪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淮北,235000

茶室空间的传统语境设计

陆子琪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淮北,235000

从梳理历史、时代界定、造境之法等三个方面,寻求现代茶室对传统语境的承继与表达,提出了空间功能的适时性、室内景观的园林化、材料形式的延承与革新、软环境的人文品质等主要设计思路,旨在结合设计理论和实践,探求适宜时代发展需求的当代茶室空间。

茶室空间;传统语境;室内设计

在茶文化渐趋浓厚的当下,品茗所带来的雅趣使更多的人步入茶室。茶室作为茶文化的空间载体,方寸之间浓缩着传统美学的意蕴。现代茶室设计既要体现对传统的继承,又要结合时代推陈出新,将茶文化的思想渗透入其综合环境之中。时代的变迁,传统茶室的程式化显得滞后,单一的功能、老式的家具、深沉的材质、晦暗的光影等固有印象,已然不再符合当代人的心理和审美需求。为此,本文从茶室经营形式、风格样式、空间格局、装饰手法、材料与形式等方面的转变,并结合案例对茶室的空间设计进行梳理,以寻找更新颖的设计思路。

1 茶文化与茶室述略

茶事最早源于宗教修习。茶与禅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独立的发展脉络。唐代佛教盛行后,僧人为解坐禅之乏,开启了以茶提神的肇端。最早的茶园即始于寺院,寺院种茶、制茶、以茶供佛等都充分体现了茶与禅的密不可分,故后人有“茶因禅兴”之称。“茶禅一味”主张将品茶与坐禅相结合,在品茶修行的同时,达到参悟禅机的目的。在随后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饮茶形成了严格的礼仪和固定的程式[1]。

饮茶品茗进入到文人士大夫阶层乃至市井百姓的生活中,成为大众化的休闲交流载体,茶室也随之成为一个文化的窗口和缩影,折射出各个时代的风貌和世俗人情。宋代时独立经营的茶坊、茶肆已遍布大小城镇,这与宋人喜好品茶、赏画密不可分。无疑文化与审美融入了后世的茶室设计中,茶室功能也因饮茶人的多样需求而有了相应的拓展。因此,文人与市井百姓对茶的青睐推动了茶文化的繁荣。

2 现代茶室的设计定位

2.1 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播

茶室作为茶文化的具体物化,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传播茶文化的功能。受传统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儒家对人与自然的思考细致入微地融入到现代茶室设计中,表现为对茶器自然属性的慎重甄选,不动声色地追求质地天然与人工工艺的契合。“中庸之道”表现为从空间到界面,从色彩到陈设的适度与和谐。道家思想中的“返璞归真”则引申为茶室空间对简约、朴拙的坚定,和自然意趣的崇尚。同时,茶室对于“自然无为”的表达,使之趋向于平淡而醇厚,这些都是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趣味的。由此可见,当代茶室仍注重茶文化的传播,可以说茶室本身就是一个直观的文化展示之地。

2.2 空间品质的怡情和养性

在都市生活紧迫的节奏下,茶室的返璞归真,使得饮茶成为既解压又时尚的行为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茶室获得身心愉悦,茶室随之也多了休闲的成分,如餐饮、阅读、棋牌、展示、教习、营销等。一茗在手,或看茶艺表演,或听艺术讲座,博古论今,茶香缭绕,尽享休闲之乐趣。退职赋闲之人,饮茶会友,借茶追忆昔日。更有年轻的茶客三五好友相邀茶室,畅所欲言,各得其乐,茶室成了理想的休闲和涤荡身心的场所,也被誉为理想的“疗愈系”空间。

3 现代茶室空间的造境之法

3.1 空间功能的适时性

如同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现代茶室的功能也随着社会变迁和人们的需求发生着与之相适应的调整,增添了交流、体验、观演、展示、综合服务等区域。

首先,根据人们饮茶心理的差异,茶室通常分隔出规格和围合程度不同的空间,以封闭、半封闭的形式,营造出私密、半私密的区间,尤其是独立、静谧、封闭的雅间和卡座的比例较之从前增多,交流更趋私密化,以保障茶客交友或洽谈时没有干扰。这不同于旧时茶室大面积的开放和嘈杂。比较符合古人的“饮茶多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2],再配以绿植、帘幔等柔性的陈设,参与空间的分隔,又添几分雅致。

其次,为满足学习茶道者的体验心理,又需要开辟“教习”的空间。一般设置以茶席为中心的示范和实验区,请茶人面对面地教授,向茶客传授茶道的流程、茶具的品评等知识,培养茶客的兴趣,有沙龙或讲座的意味。又或布置禅坐区域,以“虚”与“实”的空间手法,令茶客环绕坐禅,体悟茶、禅的静谧美感,再衬托以空间的清新装饰,少许字画点缀,辅以人工光或自然光的精妙投射以及花艺等,以提升着空间的场所感。杭州的宋聘茶书院,即是将饮茶、读书、修禅合为一体,被誉为江南最大的茶空间。设有品茗习茶的茶室,教授琴、书、花、画各学科的教学室,还有定期举办雅聚活动的中央大厅,并设有大面积的陈设室,全面展示茶器的源流和变革。

通常的展示方式要么是动要么是静,动如文娱表演,地方曲艺、器乐演奏的非物质文化传播;静如文玩、书籍、茶器,彼此相互呼应,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的对话。厦门著名的隆领品物的负一层就是提供高质量艺术展示的场所,许多艺术家在此举办过个人作品展。从空间比重看,其艺术展示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平行于茶空间(图1)。

图1

此外,现代茶馆的服务空间也比传统茶馆更加充裕,服务也更加高效。所谓服务空间,是指工作人员的专属空间,如收银台、操作间、办公室等。在现代茶室设计中,已充分考虑到服务人员工作的特点,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活动空间,因为他们工作空间设置的有效性与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服务效率与效果,也影响到茶客的感受。因此,工作空间的设置应具备开阔的视野和流线的易达性,使工作人员随时能够观察到顾客的动态,使服务更到位[3]。

3.2 室内景观的园林化

茶室意境的营造,离不开景观语言。现代茶室空间设计应恰当运用周边的自然环境,以大面积窗体引入户外景观,使茶客最大限度地亲近自然。同时,自然采光也将赋予现代茶室以独特的气质和审美意蕴。

品茗赏景是茶室永恒的主题,相对于向外借景,在室内进行造景的感受则更为直观。可以直接借鉴传统园林的园艺小品、花卉盆景等元素;也可以采用现代构成的手法点缀排布绿植,形成自由的植物群落布局,与空间、家具、陈设、光影自如契合,虚实相映,隔而不断,已柔化硬质界面带来的生疏感。植物的选择,既要考虑植物喜阴喜阳的属性和错落的层次美,也应注重这些植物在传统观念中的人格化、文人化的情感寓意。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足见其所承载的精神张力和文化深度。

3.3 材料形式的延承与革新

茶室设计中,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不同材质有不同的属性,每一种材质都能自然释放出各自独有的韵味,如果材料运用得当,能够以一当十。作为传统材料,砖、石、竹、木、藤、麻依然是现代茶室使用最多的材料,但新型替代品也层出不穷,如仿古瓷砖、木纹砖、仿金属砖、蚀刻玻璃、景泰蓝马赛克、纤维壁纸、液体壁纸、合成织物、仿木扣板、铝方通,甚至混凝土素面等。总之,在新工艺条件下材料的不断革新,设计选择的范围也更趋广泛。另外,还有设计者对旧材料进行创新使用,如木芯板的裸装、青砖的几何式拼装、旧门板的隔断等。但是,在多样之中必须遵循着“味道”的统一,总而言之,对材料种类的确定,宜少而精,不可堆砌。

隆领品物的茶室对装饰材料的使用突破了传统思维,它回避了常规材质,使用紫铜替代实木作为隔栅,铜质所释放的独有光泽在博物馆级的照明下透着深沉而神秘(图2)。同时,它对园林景观的理解,也是通过材料间接传达的,茶室中央的一条长桌上,以造境用的黑金沙替代白砂石,结合小石景,形成一座微缩型的枯山水园林,以小见大,温雅内敛,含蓄地陈述了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理解。

图2

3.4 软环境的人文品质

图3

茶室设计的终极环节是对空间品质的无尽追求,这要依托于软环境的精彩点睛。光线、色调、家具、陈设、气味、声音等如能交相辉映,必然意味无尽。首先整体基调宜雅不宜俗,宜求同不宜对比。颜色或浅或深,均追求低饱和度的内敛感,以突出茶室平实不张扬的空间精神。家具置于陈设之中,尤其以茶席为重点。明代茶艺家冯可宾关于品茶的“十三宜”中提到的“清供”与“精舍”,即指茶席的陈设,如茶壶、茶盏、茶道六君子、茶宠、茶点的搭配,巧在看似严谨的章法布局中透着收放自如的情怀*指“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览、文童”。。插花的选择则更为讲究,过于浓艳的都不如境,梅兰竹菊必不可少,南天竹、紫藤、枯枝等也有自然和意境之美[4]。茶人对所有摆件的甄选,使行茶的过程如同一场禅事,呈现更臻高秒的境界。当然,光线的造镜效果不可小觑。泛光整体照明自有一番平若自然,重点照明所形成的聚焦感和疏影横斜的雅趣也别有风味。至于茶室气味的营造,通常在茶点和淡淡的植物清香之外,点香也是自然之举。它与插花、品茶、挂画一同成为行茶的“四艺”更加易达到“沁人心脾”的深入感的。古人又有“倒流香”*燃香时产生较多的杂质微粒,烟微粒大于空气的比重,烟往下沉形成像水一样由高处流向低处的现象,因而得名。的做法,结合塔香和独特造型的香炉,形成烟气倒流的氤氲效果,令人联想到山中袅袅腾腾的雾霭(图3)。如果再加上若有若无的音乐、鸟鸣、流水之声,则更添空寂之美。台湾紫藤庐是当地茶文化的朝拜地,有着浓郁的文人气息,大落地窗格下栽植着攀援的紫藤,厅内遍布名家字画,茶器釉色低调润泽,是茶室专属定制的上等良品,每一件陈设质朴中透着考究。并常有新生艺术家的表演,如昆曲、古琴雅集等,茶人围坐其间,音乐、茶和人的融合,使空间呈现出圆融的意境,具有古典的玄妙之美(图4)[5]。

图4

4 结束语

茶室作为茶文化的空间载体,方寸之间浓缩着传统美学的意蕴。现代茶室设计既要体现对传统的继承,又要结合时代推陈出新,将茶文化的思想渗透入其综合环境之中。如根据现代茶室功能的拓展,结合简约的空间形态、雅致的材质配比、恰当的照明及景观陈设等语言,营造古而新的可回味之地。当然,空间在于“养”,茶室的传统语境构造,既取决于设计师对外在形式和物的精准把握,更取决于茶人和茶客与空间的长期磨合、对空间的崇爱养护,以及对传统茶文化的敬畏之心。因此,茶室的设计在某种层面上,是设计茶人的状态,如同人“养”空间,空间亦“养”人。

[1]张彬,马秋边.茶之道[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5:85

[2]余悦.茶文化博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13

[3]谷静敏,高雁南.茶文化与茶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117-121

[4]秦泉.中国茶经大典[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4:71

[5]静清和.茶味初见[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108

(责任编辑:胡永近)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6.026

2017-02-26

陆子琪(1991-),女,安徽淮北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装饰艺术。

J124

A

1673-2006(2017)06-0099-04

猜你喜欢
茶室茶文化空间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空间是什么?
息心茶室
茶文化的“办案经”
创享空间
江湖茶室
江湖茶室
江湖茶室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