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情境创设

2017-09-04 05:15黄焕菁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创设策略生活情境小学数学

黄焕菁

[摘 要]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才能使学生在良好的生活体验中学好数学,感受数学,运用数学。导向性、趣味性、生活性问题情境设计,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习思维以及主动探索能力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情境创设中巧引生活之水,浇灌学生数学思维之花,才能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情境;创设策略

开展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关键是提出问题,有效的问题设计可以引导学生探讨问题,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学会自主思考问题,并自主独立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良好的“问题设计”将会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激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应如何有效地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固有的知识,进行巧妙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在主动探索问题过程中解决问题并获取新知识。

一、设计导向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的问题设计在于开展教学活动,以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找到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法。小学阶段的学生个性比较活跃好动,他们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进而导致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加之数学学习的逻辑性以及抽象性均比较强,因而学生更容易出现厌学或排斥心理。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神贯注于数学课堂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设计导向性问题,有效激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活动氛围中更好地接受数学知识,更主动地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当学生学习到二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运动”相关内容时,教师在教学环节上可以先为学生设计导向性问题,比如启发学生思考:“请同学们想想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对称的图形或物品,然后请大家试着剪一剪你心中的对称图形,最后给同学们展示一下你的剪纸图形,并说说为什么它是对称图形。”通过以上问题的提问,学生的兴趣很快被吸引过来,学生们纷纷讨论起来,一些学生说“蝴蝶、蜻蜓、螳螂……”部分学生说“飞机、轮船、大风车……”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言,数学课堂教学氛围活跃了起来,而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深层次探究分析,学生以高涨的学习热情积极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最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大大提高。

二、设计趣味问题情境

数学源自生活,是对生活规律的总结和概括,数学学习的目的是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为此,在对学生进行问题设计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场景或者实例作为切入点,进而让学生在问题探讨中发现问题的趣味性,最终让学生在快乐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自主成长。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作为教学的开端,通过为学生设计趣味性问题,学生在对问题产生疑问的同时其探索欲望也将得到最大的激发,继而可以有效调动他们的思维能动性,唤醒其生活经验,最终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当学生学习到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一节时,由于小学生对物体概念等认识不足,学生很难区别“克和千克”之间的差别。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轻重概念,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计趣味性问题,可以将生活常见的物品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比如为学生提供一些食材(蔬菜、水果、粮食等),并为学生准备电子秤等,让学生自主进行称重实验,进而让学生在称重实验中理解和把握物体轻重概念,继而进一步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实践操作中创设问题情境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比如当学生学习到“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时,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而学生对抽象的“分数”理解是困难的,在此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分数的相关知识与图形操作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主动建构起分数的概念和框架,如当学生学习到1/2、1/3、1/4、1/5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折叠各种形状纸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学生进行纸张分数折叠过程中,认识到1/6、1/7、1/8、1/9……这些仿佛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精灵,于是学生在一系列活动操作中认识和理解分数这一抽象理念。通过趣味性问题设计,学生的主动探索欲望得到了有效激发,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断发现数学规律,这实际就是一种有效探索活动。

三、设计生活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为学生设计生活性问题情境,可以让数学课堂与实际生活更加紧密联系,这样不仅可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思维,还可让学生在运用自我知识进行实际问题解决中体验到数学课堂的学习乐趣。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选择的生活情境越贴切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的主动接纳知识能力就越强。在生活性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现实生活资源,为学生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素材,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比如当学生学习到“长方形的面积”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是否知道我们教学楼门前的草坪面积?它是怎么算出来,其具体方法有哪些?”而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讨研究,于是学生们开始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其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多种多样。在教师的一步步诱导之下,学生很快找出了问题的解决办法,并得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常言道:学起于思。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问题设计,其目的并不是吓唬、难倒学生,而是让学生在生活性问题情境设计中激起学习热情,继而产生自主探讨的内驱力,激起学生迫切弄清未知问题的欲望,进而诱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当然,数学教学活动的情境设计需要根据课本教材内容的相关知识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年龄特征等情况来设计。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投入精力为学生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转为主动探索、主动接受学习。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问题探讨时,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以及探究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打破沉闷的数学课堂氛围,进一步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整体教学水平。

四、注重课内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数学学习不应只局限于课堂学习,而应走出课堂,深入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之水”的浇灌下茁壮成长起来。学生在课内操作实践中其感知知识的能力已经初步形成并得到有效提高,而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让学生在课内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教学中将已学的课内知识进一步巩固,同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日常实际生活中,最终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比如当学生学习到“认识厘米”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利用生活常用的小尺对长度概念进行感知,让学生感知1cm、5cm、10cm等长度存在的差异,找一找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与1cm、5cm、10cm等长度相当的物体,然后让学生动手进行实践操作,自制教具或其他工具,继而让学生在进行教具自制过程中学会测量和判断物体长度是否符合要求。而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进行演示,继而将抽象的立体图形转化为实物图像展示,通过将课内的厘米长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学生在立体图形的生动展示中学会和掌握长度知识。心理學研究表明,生动、形象的事物最易激起儿童的兴趣。在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充分利用生活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将被充分调动起来,其所学知识的体验以及认识也将进一步加深,这对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水平提高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大量研究实践表明,教师通过积极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进行课内外实践,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数学,这对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发展有比较大的帮助,学生在对生活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时,其数学素养的培养目的也就此实现。

参考文献

[1]罗明.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J].学周刊,2016,35(35).

[2]孔维娟.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J].大观周刊,2013,(3).

[3]李霞.关于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探讨[J].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2014,(1).

责任编辑 徐艳兰

猜你喜欢
创设策略生活情境小学数学
如何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情境的创设与运用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例谈打造生活化物理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对策研究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