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主题在流变过程中变化的原因

2017-09-06 06:46张妍
文学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流变西厢记主题

内容摘要:从唐元稹《莺莺传》作者称赞张生抛弃莺莺的行为到宋代词人们对莺莺的同情,张生的不满。再到金《董西厢》对青年男女执着追求爱情的赞美,向封建制度的宣战。最后到元《王西厢》描绘了“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西厢记》题材的作品在流变中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除了客观因素外还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本文旨在对此原因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西厢记 主题 流变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对中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厢记》的情节来源于元稹的《莺莺传》(又名《会真传》),叙写了张生爱恋莺莺最后又负心抛弃她的故事。作者非但不谴责张生反而称赞他的“始乱之,终弃之”为“善补过”,并宣扬美貌的女人都是“尤物”,这种论调受到后人的非议。直至《董西厢》,故事的主题发生了根本变化:从维护封建的夫权一变而为赞美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对封建制度进行了宣战。到最后的《王西厢》,崔张二人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私下结合,更是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追求,描绘了“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从最初的《莺莺传》到最后的《王西厢》,作品的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文旨在对其在流变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行探究。

一方面,一部作品的产生受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心理的影响;另一方面,从作家自身出发,他的体验和感受也会在作品中有所表现。所以《西厢记》的主题发生变化的原因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来看。

一.客观因素

1.唐代社会背景对《莺莺传》的影响

唐代门阀思想占统治地位,出身寒门的士子除非考中功名,否则难有与高门结亲的机会。因此科举成为出身“寒门”的士子们改变人生命运的重要途径。同样,在婚恋领域门第观念也根深蒂固。

而《莺莺传》正是唐代等级森严的阶级制度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莺莺传》中的张生是中小地主阶级出身的士人原型,要建立功名,必然要选择一个高门女子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莺莺出身低微,据前人考证,认为她“很可能即或不是列籍的妓女。”因此张生最后仍是遗弃了她。正说明在唐代仕婚观念影响下,高门婚姻才是士人们的选择。

从描写上来看,小说对莺莺的美丽温柔、富于才华是持赞赏态度的,可小说的结尾作者却借张生之口称她为“妖孽”,为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辩解。汪辟疆在论及《莺莺传》流演甚广之原因时说:“唐人小说,影响于元明大曲杂剧者颇多,而此传最传最广。究其原因:一则以传出微之,文虽不高,而辞旨顽艳,颇切人情;一则社会心理,趋尚在此。”说明张生的选择是符合当时士人的心理趋向的。

2.宋元之后社会思想变迁对“西厢”主题的影响

五代以后,门第与仕婚观念逐渐淡薄。宋代,文人的地位提升,科举制度为普通士人跻身仕途提供了机会。因此他们的思想更贴近普通市民,能创作出体现普通民众心声的作品。北宋灭亡之后,受少数民族的影响,汉人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思想解放,表现在婚恋上就是在选择配偶时有了一定自主权。因此《董西厢》中的莺莺更为自主、大胆,而作品的主题上升到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时代高度。

元代,三十多年从未举行过科举,文人士子的地位极低,只能将热情贯注于民间文学艺术创作的领域。很多文人为求生存不得不出入勾栏瓦肆,以士人为主的爱情戏剧也都是团圆的结局。因此,《王西厢》进一步明确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强调“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

二.主观因素:作家的经历、社会地位

《莺莺传》的作者元稹年少得意,十五岁中进士后入朝为监察御史,继而升到宰相、节度使,就其一生来看还是属于上层统治阶级。《莺莺传》是他为封建势力的代言,张生的行为和思想实为他的写照,也代表了大多数唐代上层封建官宦的观念。因此,元稹笔下的张生只能把仕途放在第一位。

董解元的生平虽不详,但据考证,金代所谓“解元”大约只相当于明清时代的秀才,社会地位不高,所以他的思想意识与市民阶层非常接近。这样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决定了董解元比较进步的思想,因此,《董西厢》是面对下层民众的说唱文学作品,经过斗争获得大团圆的结局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

元代科举多年停止,普通文人们失去入仕的唯一途径,很多人隐逸山林,不问政事,以唐代小说中熟悉的人物、情节来抒发心中的怨苦,王实甫创作的《西厢记》说明了这种情况。他借崔张的故事创造了一个经过斗争实现的没有缺失和遗憾的美梦,而这个没有缺憾的结局也是无数下层民众所期盼的。

从《莺莺传》到后世的几部《西厢记》,结局都由悲剧改为喜剧,除了时代背景和作家的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原因,还有读者(包括作家本人)欣赏指向的变化。后世作家、读者追求完美团圆的心理态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莺莺传》结局的变化,在传承与演进中形成了西厢故事深厚的艺术传统。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郭玉衡.中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4】董解元.董解元西厢记[M].凌景埏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作者介绍:张妍,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流变西厢记主题
为什么《西厢记》天下夺魁
“红娘”称呼的由来
浅谈民歌《茉莉花》的流变
霸王别姬:在流变中书写性别
唐宋草书流变与唐宋文化转型
中国就业版图“流变”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