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地方戏曲文化述略

2017-09-06 15:08唐明华
魅力中国 2017年29期
关键词:戏楼南阳戏曲

唐明华

摘要:南阳是闻名全国的曲艺之乡、戏曲大市。南阳戏曲文化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她历史悠久,源起楚风汉韵的文化传承;她流布广泛,得益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她声腔优雅,出自情真意切的乡土乡音;她音乐繁华,因于海纳百川的传承发扬;她高台教化,缘自演绎人心的善恶忠奸;她历久弥新,归功党和政府的文化方针。

关键词 :地方戏曲;戏曲之乡;文艺事业

历代壮奇观、睹胜败兴衰、千古英雄收眼底,

高台欣共赏、听管弦丝竹、数声雅调拓胸襟。

此一首戏联将传统戏曲的精髓内涵道的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传统戏曲艺术是音乐、舞蹈、美术、文学集大成者,是戏剧艺术史上综合程度最高、元素组成较为复杂的古老戏剧形式。她集合唱、念、做、打等戏曲表演形式,全面运用歌、舞、说、表等艺术呈现手法,利用舞台虚拟空间,展现时空的更迭和气氛的交替变化,让舞台成为浓缩的天地人生的美丽画卷。她以鲜明的民族性展现着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怀和艺术追求。

南阳是曲艺之乡,戏曲大市。主要表现在演出的剧种多、新创的剧目多,同时除国有剧团外,民间演出的艺人多。曲剧、宛梆、越调等独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在这里诞生;保留了古老稀有的锣戏、卷戏、土二簧和皮影戏;一度引进了京剧、秦腔、花鼓戏;豫剧沙河调最后进入南阳落地生根。

南阳的艺术活动,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的舞乐百戏,当时的雅颂角抵之风兴盛。《盐铁论·崇礼篇》这样记述:“夫家人有客,尚有倡优奇变之乐。而况县官乎?”帝王将相,贵族富豪更是“扬干戚雅颂以风之”,“角抵诸戏炫耀之扬陈夸之”。紧邻两汉都城长安和洛阳的南阳,正在当时国内交通枢纽上。既有“车舟秦楚,襟带南国”之便,又有“南都”、“帝乡”之利。《后汉书·仲长绕传》描述了南阳当时景象:“倡讴伎乐,列乎深堂……罗钟磬,舞郑女,作倡优,狗马驰逐。”每逢“暮春之褉,元已之辰……一齐偅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张衡《南都赋》)由于雅颂倡优之风在“帝乡”如此盛行,作为戏曲雏形的舞乐百戏,在南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汉代南阳的舞乐百戏最为丰富:长袖舞、鼓舞、七盘舞、杂技、相和歌和具有故事性的角抵戏等。张衡在《西京赋》里记述的项目有:“角抵”、 “走索”、“乌获扛鼎”、 “跳丸剑”、 “戏豹舞罴”、 “苍龙吹篪”、“白虎鼓瑟”、 “都卢寻撞”、 “吞刀吐火”、“易貌变形”等等。南阳汉画中,多为宴乐之图画,宾主正襟危坐,优人做精彩表演。女伎舒袖“踏盘”,折腰旋转,翩翩飞舞;男伎“倒立”,滑稽逗趣,角抵献技。还有建鼓、鼓、铙、钟、埙、竽、排箫、瑟、筑、小锣、笙等组成的乐队。鼓为必备乐器,主要用于节奏的控制,这种乐队形制和伴奏形式,一直延续至今。

南阳汉画中的角抵戏,不只是单纯的角力或竞技表演,还讲述简单的故事内容。如蚩尤斗黄帝的“蚩尤戏”,勇士搏击猛虎的“东海黄公” 戏。从形式上看,汉画百戏中的“猛虎”、 “兕狮”、“熊罴” 、 “牛形”和代表蚩尤的独角兽等,一般都是伎人扮演。“驱豹戏罴”的“象人”则带着假面具。这与先秦时期荆楚地区流行的傩舞、傩戏和后世唐代的“代面”一脉相承,并直接影响到后世戏曲中人物的脸谱化妆。以上表明,汉代南阳流行的舞乐百戏,已初步汇集了歌唱舞蹈、化妆服饰、虚拟动作、乐器伴奏、故事内容、简单的台词等原始戏曲元素,并向着“以歌舞演故事”的道路迈进。

隋唐时期,南阳在文献记载和考古上有关戏曲活动的资料有:1958年在邓县张村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画象砖,画面为舞乐伴奏。乐器增添了筚篥、串铃、腰鼓、笛、还有管口长与地面平的曲径管等;还出现了伎乐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那时的歌与舞已经浑然一体。北魏孝昌一年(525年),社旗县饶良镇修建了能容纳千余人的古戏场,说明已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屯兵于南阳桥头镇的元帅韩擒虎,在他的家乡修建了韩营古戏场,随军所带的百戏常在此演出。唐代,南阳相继出现了不少古戏楼、舞楼、乐楼建筑。经调查发现有:唐武则天天授初年(690年)兴建的南阳市宛城区(原南阳县)金华乡火烧庙戏楼,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兴建的社旗县李店玉仙庙戏楼,唐昭宗光化初年(898年)兴建的南阳县?头东戏楼,唐昭宗二年(902年)兴建的南阳县英庄龙兴寺戏楼等。戏楼的建设,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南阳戏曲活动已相当普及。

到了宋代,在汴京开封的瓦子勾栏里,常有皮影戏和傀儡戏的演出。同时,由唐代的“变文”演变而来的“鼓子词”,也发展成为供学士大夫们夜间娱乐消遣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而盛行起来。宋金以后,这种艺术形式对南阳戏曲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为阻止金兵南下,名将岳飞率部驻扎桐柏县毛集石门沟,后又驻军襄、邓。流行于东京汴梁(河南开封市)的皮影戏也随岳家军来到南阳,南阳人称之为“东京调”,随后便在南陽民间流传。到清代康熙年间,仅南阳桐柏县就有皮影100多担。傀儡,俗称木偶。自开封传来南阳后,广泛流传的有提线木偶和肘偶两种。1981年,在南召云阳镇发掘的宋墓中发现了两幅杖头木偶雕像砖,画面均有两个童子。一幅是手执杖头木偶正在表演,一幅是演毕时把木偶放在地上。这些文物为宋代南阳木偶戏的活动存在,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元代是杂剧盛行的时代,兴建于元代的内乡王店显圣庙戏楼。证明元代南阳的戏曲活动并未间断过。

明代南阳是朱元璋第二十二子朱楹的藩府封地。吴梅村《绥寇纪略》中说:“兵未起时,中州诸王府造弦索,渐流江南,其音繁促悽紧,听之哀伤。盖今所传越调南阳调者亦起于时云。”明嘉靖(1522—1567年)年间,邓州内乡县李官桥籍进士李裘曾写过《社戏》诗一首,镌刻在家乡灵官殿前的一块石碑上。诗中说:“乡戏名越调,就是唐宫曲。”南阳越调这时已普及到成为 “乡戏”的程度。在南阳境内明代戏楼还有邓县城隍庙戏楼、社旗县河南街灵官殿戏楼、卧龙区陆营西戏楼、潦河镇东戏楼、淅川县宋湾土地山戏楼、唐河湖阳镇城隍庙戏楼等。

清代以来,作为土生土长的越调,从明代中叶形成后,到清代中后期,即已发展成为深受南阳人民喜闻乐见的大剧种。南阳梆子(即宛梆)是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把陕西同州梆子作为军戏带到南阳后,吸收了南阳的民歌小曲,村坊歌谣和方言俗语演变而成。清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2),湖北汉剧四大支流的襄河派沿唐河、白河、丹江三水北上,传到南阳后称之为二簧。辛亥革命前后,便发展成为和越调、南阳梆子互相鼎立的三大剧种。皮影和木偶依然流行。清戏(湖北高腔)、花鼓戏、京梆(河北梆子)、豫剧等外地剧种相继传入南阳。而曲剧南阳流派兴起后迅速领衔南阳剧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加强了对戏曲团体的领导。从此,戏曲艺术成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被看作“下九流”的戏曲艺人,成了人民文艺工作者。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导下。南阳的戏曲事业开始跨进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建国后的前十年,全区拥有曲剧、豫剧、越调、二簧(汉剧)、宛梆五个剧种26个专业戏曲表演团体。建国前、后才传入南阳的豫剧兴盛起来。1960年南阳地区曲剧团赴京汇报演出团。首次到北京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政协礼堂、总政治部礼堂、总后勤部礼堂、文化部礼堂、中国文联礼堂等处。为中央领导和文员艺术界汇报演出了曲剧《阎家滩》。敬爱的周总理、朱德委员长、邓小平、李先念、邓颖超、李维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演出。

自上个世纪后期到本世纪,南阳组织了八次戏剧大赛,参加省级大赛获金奖剧目十余部,南阳市曲剧团的《惊蛰》获全国第七届艺术节文化剧目奖。

参考文献

[1]建国以来河南近代戏曲史研究述评[J]. 苏全有,刘振兴.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3(01)

猜你喜欢
戏楼南阳戏曲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济南地区古戏楼调查与研究
南阳 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拜祖谒圣品南阳古韵
“世界最大戏楼”对外开放
戏楼里的善心
《南阳解放纪念碑》失误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