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至明清佛教在泉州的传播刍议

2017-09-06 15:27林丽珍
魅力中国 2017年29期
关键词:泉州禅师

林丽珍

摘要:佛教在西晋时传入泉州,隋唐时期,佛教各宗派在泉州传播与发展,五代统治阶级亦奉佛教,建有许多寺院。舍田施租入寺院。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海外交通的发展,经济也有长足的发展,佛教在泉州更为发展,寺僧剧增。元末泉州发生了十年外族叛乱,明清实行海禁,迁界,加之倭寇对沿海地区的掠夺破坏,寺院田粮大部分被征作军费,佛教走向衰微。

关键词:佛教;传播发展

一、两晋南朝的泉州佛教

西晋太康九年(288年)在当时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安丰州建延福寺,这是佛教传入泉州的标志。到陈文帝天嘉三年(562年),印度高僧在延福寺翻译《金刚经》,说明当时不仅有寺院,而且有外国僧人来弘法。南安丰州出土两晋南朝的佛教和僧侣纹饰墓砖,反映佛教在民间传播相当普遍。

(一)两晋南朝的泉州寺院

延福寺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何乔远《闽书》载:

山麓有寺,曰延福,其始晋太康中所创,去山二里许。其移山麓,则唐大历三年。寺额欧阳四门所书也。大中五年赐名“建造寺”。①

乾隆《泉州府志》亦载:

延福寺,在县西九日山下……晋太康间建,去山二里许。唐大历三年移今所。寺額欧阳詹所书,进士傅筍读书其中。大中五年赐名“建造寺”。宋乾德间,陈洪进增建,复旧名。支院故有五十余区,元丰间合为大禅寺。②

延福寺为泉州最早寺院,建于西晋太康年间。

晋江安海龙山寺,有的记载认为是东汉僧人一粒沙建,清柯琮璜《安海龙山寺古刹考》云:“福建晋江八都安海龙山寺,东汉时道人一粒沙行至安海北,见大榕树十数围,瑞光顶现,雕千手观音像祀之。” ③光绪五年(1879年)晋江县正堂叶小兰《龙山寺重兴碑记》云:“寺则东汉时高僧一粒沙所创建。隋皇泰间重修,而后历代修葺不能尽记。”持这一观点的还有郑怀陔《重修安海龙山寺后殿疏》,“建自东汉,屹镇南邦。修净业于优昙,一粒沙过而卓锡。” ④

乾隆《泉州府志》卷16《坛观寺观》“龙山寺”条云:“安海龙山寺,不知所自始。”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则认为龙山寺建于隋皇泰年间(618-619年)。“安海龙山寺,在八都安平,古称普见殿,以大榕树雕千手眼佛祀之,座下树根石井尚存。隋皇泰年间建。”持这一观点的还有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颜仪凤《安平镇龙山寺重兴碑记》,“龙山寺昉白隋,奉千手眼佛,阅今千余载。”道光十八年(1838年)晋江知县朱溎《安海镇龙山寺重兴碑记》“寺宇自隋皇泰年间以来,有兴无废,为梵宫最古。”⑤

持东汉说的关键人物是一粒沙,有的说一粒沙就是沙世坚。沙世坚是否就是一粒沙?一粒沙是否东汉人?他的行踪如何?均无从考证。清光绪十年(1884年)灵源寺绅耆董《灵源寺重修碑记》云:“灵源寺佛祖乃泉南之生佛也。自隋初重兴,至五世高僧一粒沙而开龙山,故佛祖之神灵而寺以灵源名。” ⑥从这一记载推测,一粒沙应为唐朝人。

东汉一粒沙建龙山寺之说存在许多疑点,龙山寺建于隋皇泰年间说较为可信。泉州地区最早的寺院为南安丰州延福寺。

(二)从出土文物看佛教在泉州的传播

汉代的福建仍然是偏僻的边疆,人烟稀少,而中原可耕地甚多,这一时期北方汉人零星、无组织移居福建,人数不多。东汉末年,汉人开始大批入闽。三国孙吴时期,为了扩大势力范围,先后五次派遣军队入闽,带动大批北方汉人入闽。⑦西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导致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入住中原,战争连年不断,人民生活痛苦。南方较为安定,中原人民纷纷南下避乱。乾隆《福州府志》引宋人路振《九国志》载:“晋永嘉二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难怀居,无复北向,故六朝间仕宦名迹,鲜有闻著。” ⑧东晋南朝,不断有汉人南迁泉州,《太平御览》卷170引《十道志》载:“泉州清源郡,秦汉土地,与长乐同。东晋南渡。衣冠士族,多萃其地,以求安堵,因立晋安郡。”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34,“福建路泉州”条云:晋江“在县南一里,以晋之衣冠避地者多沿江以居,故名。”移居泉州的汉人带来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宗教信仰、民俗等,包括墓葬习俗。

墓葬是埋葬死者的地方,墓的种类不同。在泉州地区常见的为砖室墓结构。砖室墓的墓室用小型砖砌筑,有的局部用楔形砖和榫卯砖,墓顶用梯形砖夯筑成弧形或叠涩成穹窿状。贵族或大官僚的墓规模宏大、有前室、后室(主室)、侧室,布局仿照他们生前的府邸。墓砖雕刻有鸟兽、花纹、人物等图案。

两晋南朝泉州墓葬的情况可见《历年来南安丰州考古发掘六朝时期墓葬表》⑨表中墓葬59座,时间从西晋太康五年(284年)至梁文帝承圣四年(555年),墓葬为砖室结构。墓砖的纹饰有鱼龙、朱雀、人面、绳纹、蕉叶、篦纹、卷草、四瓣团花、圆团花、同心圆、弧形、方圆点、斜文格文、钱文、乐器(阮咸)等,其中元嘉四年(427年)、天监四年(505年)、承圣四年墓砖有佛像和僧侣纹饰。这说明两晋南朝,佛教传入泉州建有寺院,民间信仰佛教者相当普遍把佛教作为墓砖的纹饰。

二、隋唐五代的泉州佛教

佛教在西晋时传入泉,唐五代时发展很快,泉州被誉为泉南佛国,寺院林立,高僧辈出,佛教各宗派在泉州传播。

(一)隋唐五代的泉州寺院

隋唐五代时期的泉州寺院有僧侣兴建,官员、民众兴建,包括各宗派的寺院。

晋江在隋朝有龙山寺;唐朝建有开元寺、水陆寺、安福寺、东禅寺、普照寺、明心寺、法云寺、杉植寺、布金寺;五代有承天寺、崇福寺、招庆寺、法石寺、保福寺、方广寺、空相寺、法云寺、金地寺、封崇寺、玉泉广济院、崇先广教寺。

南安在唐朝有佛迹寺、龙兴寺、资寿寺、清化寺、下生寺、资国寺、东林寺、金果院、佛迹寺、雪峰寺、普化寺、教忠显庆院、西峰延寿院;五代有白莲院、广福寺、鸿福寺、盖溪院、新丰院、资福院、建福院、吴田院、报劬院、蒲洋院、禄寿院、弥陀寺、小弥陀寺、凉峰弥陀寺。

惠安在唐朝有寂光寺、离相寺、宣妙寺、大中寺、灵光寺、华林寺、报劬院、大福胜寺;五代有乾峰寺、金相寺、法石寺、白岩寺、圆常寺、耆阇寺、大普安寺、大福胜寺。

安溪在唐朝有大成庵、紫云堂、等法院、福海院、灵像院、隐静院、上乘院、解堂院、光相院、净果院、契真院、定明院、定相院;五代有宗教院、觉苑院、智渡院、宣梵院、惠林院、般若院、三惠院、福岩院、隆寿院、鹫台院、感化院、栖真院、?化院、永福院。

永春在隋朝有灵感寺,在唐朝有惠明寺、白云寺、云居寺、慈云寺、云峰寺、西峰寺、太平寺、苦竹寺、兴善寺、山居寺、白马寺、延寿寺;五代有慈云寺、南岳寺。

德化在唐朝有程田寺、五华寺、戴云寺;五代有程田寺、香林寺。

(二)佛教各宗派在泉州的传播

唐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各宗派在泉州得到传播与发展。

唐五代时期,华严宗在泉州颇为流行。唐僧行标,俗姓方,莆田人,于泉州、莆田两地传播华严教义。在泉州开元寺“日扣华严大义,几忘食寝”,晚年在莆田创华严院。

唐代法相宗在泉州传播相当广,名僧辈出。叔端,俗姓陈,仙游人,出家受具足戒后“去习唯识,洛阳义皈所得之,教诲源底,糜不洞达,后制《义苑搜隐》《宗镜四缘》诸钞數十卷,盖渊源其昉于此时。” ⑩道昭,从叔端学《上生》《唯识》“悉臻其奥”,注:《或唯识论》80卷,号称“唯识大师”⑾

唐五代,开元寺是唯识宗活动的中心。王延彬在开元寺置慈恩院以居袭礼。袭礼,唐昭宗时任官至水部员外郎。朱全忠去梁,去僧为官,问道雪峰,一语豁然。

唐朝在开元寺有讲法相宗经典的活动,开元寺释文超“讲唯识于州”。

唐五代泉州著名的律宗僧有:弘则,咸通三年(862年)受具上都兴善寺,遂如荐福传总律师学《四分》。天祐二年(905年)泉州刺史王延彬在开元寺创建法院,“以居律师弘则,使授毗尼,弟子良苑,亦以律学教授。” ⑿开元寺僧宣壹,抵嵩山会善寺受具为大僧,“还求灵赡教授《四分》《俱舍》《涅槃》,咸究通之。”王审知在福唐(今福清)置坛,选宣壹临坛“凡得戒者三千人。” ⒀省权“能讲律”,“闽度僧,授坛左街,临坛暨讲演,叠锡命服。” ⒁

唐黄滔《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载:“垂拱二年,郡儒黄守恭宅桑树吐白莲花,舍为莲花道场。”⒂说明开元寺初创之时,是净土道场。

唐泉州开元寺有净土外白衣院,唐天复间(901~904年)讲僧楚勤居是院。开元寺净土巷有净土院、地藏院、报恩院。

开元寺开山祖匡护“律行良谨,夏讲《上生经》,辄致千人,其门徒甚广。” 《上生经》即《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为弥勒净土信仰所依据的主要经典。

净土宗提倡大修功德,开元寺净土地藏院第一世行昭,“志济众,凡桥井之筑,凿无大小远近,不吝婆心建置。” ⒃他是身体力行的净土思想者。

泉州天台宗寺院有:晋江布金院,“旧名‘法华,唐季更名。” ⒄惠安宣妙寺,“唐天宝间名‘法华,宋治平间改今名。” ⒅开元寺有旧法华院、新法华院、法华白衣院等。

泉州天台宗名僧,唐令言,“学苦行,习内典,出游燕赵,传《法华》《上生》二经业。······言诵《法华》,通夕不寝,闻者倾耳。久之,二经学者坋集其门,徒是以盛。” ⒆

泉州开元寺大殿,唐垂拱二年(686年)释匡护建,至乾宁四年(897年)检校工部尚书王审邽重建。学者大多认为大殿塑五方佛。五方佛为密宗造像,又称五智如来,中间为毗卢舍那,汉译大日如来,意思是光明普照遍一切处,是密宗最高之神。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唐乾宁四年(897年)黄滔撰《重建开元寺佛殿碑记》云“我州开元寺佛殿之与经楼、钟楼,一夕飞烬。”泉州刺史王审邽“检校工部尚书为兹郡志秋也……乃割俸三千缗鸠工度木”,“而五间二厦,昔之制也。自东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左右真容;次弥勒佛,弥陀佛,阿难迦叶、菩萨卫神。虽法程之有常,而相貌之欲动”。释元贤《开元寺志·建置志》亦云:“乾宁四年(897年),检校工部尚书王审邽重建,塑四佛像,中尊是先有御赐像”。可是,王审邽重建开元寺大殿塑四佛像为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弥陀佛,还将唐玄宗御赐佛像置于中间,成为五尊佛像,这是依据“法程之有常”而塑造的,而不是密宗的五方佛。⒇a

开元寺大殿后厅正中供奉密宗六观音之首圣观音。天王殿供奉密宗密集金刚和梵王。开元寺东塔一层东南有降三世明王像,三头六臂,为金刚手菩萨的化身,八大菩萨之一,据《灌顶摩尼罗亶大神咒经》等经说,密宗瑜伽部归场证盟者即八大菩萨(21)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是密宗造像,泉州有多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如安海龙山寺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像,清源山千手岩千手千眼观世音等。开元寺收藏铜箔钣铆制,五头十一面观高,高2.6米,大手6只,中手48只,小手一千只。

泉州开元寺西塔、洛阳桥南北端的金刚宝塔、九日山舍利塔、关锁塔等宋代建筑刻有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是佛教秘密莲花部之“根本真言”,是观世音的心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密宗经典,泉州有数十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禅宗以青原系形成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南岳系形成沩仰、临济两宗。禅宗在福建影响很大,“百丈,长乐人也;黄檗,福州人也;沩山,长溪人也;雪峰,南安人也;玄沙,福州人也;曹山,莆田人,是福建唐代高僧天下莫盛焉。” (22)百丈即怀海,俗姓王,出家后师事马祖道一,后住新吴百丈山(今江西奉新),世称“百丈禅师”。黄檗即希运,少年投高安黄檗寺(今江西宜丰西北)出家。曾游天台及长安,依南阳慧忠,回江西参怀海禅师,后住黄檗山。沩山即灵祐,俗姓王,长溪(今霞浦)人,沩仰宗创始人之一。15岁出家,23岁到江西百丈山参拜怀海,为上首弟子。后到潭州沩山(今湖南宁乡西)独栖7年,后建同庆寺,前来受学的僧人很多,世称沩山灵祐。雪峰即义存。玄沙即师备,俗姓谢,闽县(今福州)人。曹山即本寂,曹洞宗创始人之一,俗姓黄,莆田人,19岁出家入福州云名山,25岁受具足戒。后从良价学禅,得心印。因住临川曹山(今江西宜黄),古称曹山本寂。

南五代,禅宗在闽南很活跃,南宗为主流。著名的禅寺有泉州招庆寺、福清寺、承天寺、崇福寺、寂光寺、资寿寺、广教寺、玉泉广济院、惠安报劬院,包括当时属于泉州的莆田龟洋寺、国欢寺等。

著名的禅师有清恽,马祖道一的弟子,传法于惠安报劬院。《闽书》载:

报劬山,县西山……唐刑部郎中陈嘏葬父母此山之下,建院曰报劬。有僧清恽者,参马祖未归,值会昌汰僧,隐居于县之牛头山,嘏延居人。(23)

有的研究者提出疑问:“道一去世于贞元四年,如此, 清惲怎么可能在马祖道一处参学?而且,归耒正值会昌汰僧呢?” (24)会昌汰僧在会昌五年(845年),此时距马祖道一去世57年。清恽“参马祖未归”,没有明确是否参马祖后直接耒归,可能在马祖处参学后又到别处,会昌年间回到惠安。

泉州龟洋无了禅师,莆田县人。俗姓沈,7岁,父携入白重院,18岁,剃度受具于灵岩寺。后参大寂(道一),了达祖乘,即还本院。院之北,樵采路绝,师一曰策杖披榛而行,遇六眸巨龟,斯湏而失。乃庵此峰。因号龟洋和尚。(25)

《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均把无了列入道一法嗣。王荣国先生认为,“道一禅师去世时,无了未出家,尚在襁褓之中,又如何跻身道一禅师的弟子之列呢?” (26)《祖堂集》载:

续有一僧,近从金陵至,举马大师意旨,师曰:吾得马大师之旨。临迁化时垂训,有偈曰:“八十年未辨东西,如今不要白头翁。非长非短非大小,还与诸人性相同。无来无去兼无住,了却本来自性空。” (27)

从上引文看,无了为道一法嗣,当不成问题。马祖道一,在唐大历中,隶名金陵开元寺。 有僧从金陵至,与史相符。无了禅师偈云“八十年未辨东西”,王荣国先生据此推断:无了卒于唐咸通八年(867年),当生于贞元初年。如果将:“八十年未辨东西”理解为,是指出家以后的80年,这样无了禅师当生于唐大历四年(769年),道一去世于唐贞元四年(788年),时无了19岁,为道一法嗣不成问题。

莆田县国欢崇福院慧曰大师,福州长庆大安禅师法嗣,福州侯官人,姓黄氏,名文炬。初为县狱卒,往往弃役往灵观和尚及西院大安禅师所,吏不能禁,复谒万岁塔谭空禅师落发。不披袈裟,不受足戒,唯以杂彩为挂子。时有五百许僧染时疾,他以杖次第奌之,各随奌起。闽王重创泉州崇福寺以居之。晚住泉州护安院,唐乾宁中示灭。

泉州招庆寺,唐天祐中(904~907年)泉州刺史王延彬建,招庆寺在五代时盛极一时,名僧辈出,如雪峰义存的高足慧棱、道匡、法因等,其中最有建树者当推撰《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和为《祖堂集》撰序的省僜,编《祖堂集》的静、筠二禅师。

慧棱禅师,杭州盐官人,13岁出家于苏州通玄寺。唐乾符五年(878年)入闽,住雪峰寺20余载。唐天祐三年(906年),受泉州刺史王延彬之请,住招庆寺。慧棱在招庆寺时“禅子委输,惟虞后至。” (28)

道匡禅师,潮州人,俗姓李。慧棱禅师居招庆寺时入室参侍。慧棱到福州长庆院,道匡继为招庆寺住持,“学众如故。”

法因禅师,据《景德传灯录》载:前泉州招庆法因大师法嗣泉州报恩院宗显明慧大师。(29)泉州开元寺清豁禅师“参谒永和座夏招庆法因席。” (30)可见法因住持过招庆寺。其法嗣有:泉州报恩院宗显明慧大师、金陵龙光院澄怄禅师、永兴北院可休禅师、郴州太平院清海禅师、连州慈云普广大师、慧深、郢州兴阳山道钦禅师等。

省僜,俗姓阮,仙游人。7岁出家,从泉州开元寺僧可遵。20岁禀大比丘戒。后云游吴楚,遍叩宗匠。归闽后从漳州保福院从展禅师,为其法嗣。后唐天成年间(926—930年),泉州刺史王延彬在开元寺造千佛院,延请省僜主持。他十余年足不踰臬,有“泉州千佛”之称。后晋开运初(944—946年)朱文进杀王延羲,据其位,署其党黄绍颇为泉州刺史,迁省僜为招庆寺住持,从学者千许。省僜于南唐保大四年(946年)撰《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31)保大十年为静、筠二禅师编的《祖堂集》作序。

静、筠二禅师仅知为招庆寺僧,其法系如下:雪峰义存——保福从展——招庆省僜——静、筠。

《景德传灯录》记载有泉州后招庆和尚一段对话。

福清寺是五代泉州刺史王延彬为高丽僧玄讷建。著名的禅僧有玄讷、师巍、行钦等。

玄讷,高丽人,来中国求法,为雪峰义存门徒。泉州刺史王延彬在西门外为他建福清寺。玄讷在该寺二十余年,大阐玄风,“学者归慕”,终老该寺。

行钦,福州仙宗契符清法大师法嗣,后为福清寺僧。

道溥,俗姓郑,福唐(今福清)人,受业宝林院,后参义存,得心印,住五峰,后迁泉州睡龙山,其法嗣漳州保福院清豁禅师。睡龙山和尚因住睡龙山而得名。《福建佛教史》第169页云:“至于‘五峰与‘睡龙山的确切地点待考。”现考证如下:

五峰即五峰山,在南安县。《闽书》载:

五峰山,下有石,长二十余丈,广十余丈,下覆如屋,可容五百余人,其色翯然,名白石山,亦名一片瓦。前有二石,长十余丈,高十余丈,相对如鱼,名双鲤下滩。顶石有白痕如画鹤者。二山多灵怪,非有道行者不能久住。唐僧道岑居此……由岩西下半里许,有白云岩,亦有盘石为屋;有狮子岩,大石突起如狮子,可容数人。又有大石高丈余,下有泉石、灵岩泉。又有觉海岩,禅师僧觉海所创,岩石高嵌如燕,亦名燕岩。(32)

五峰山有一片瓦,唐道岑居此,白云岩、狮子岩、觉海岩等,均有僧人居住。道溥居住五峰山哪座岩洞,颇难考证。

泉州地区与龙有关的地名不少,紫帽山东南麓有龙首山、有龙翔之势,亦名龙头岭。丰泽区东海街道有回龙山。南安县有龙山,又名九跃山,山顶有龙山岩,岩下有慈民院,还有卧龙山、龙卧山、龙源山、龙潭山等。惠安有盘龙山、东北七峰、蜿蜒龙势,下有唐王潮墓,留从效建寂光寺,还有卧龙山、龙蟠山、龙宫山、龙头岭、龙窑岭等。安溪有黄龙山、龙山(盘龙山)、龙塘山、盘龙山、龙跃山、龙蛟山、龙安岩等。永春有龙山、应龙山。德化有龙浔山、龙湖山等。同安县有卧龙山等。

以上与龙有关的地名中,只有德化龙浔山与睡龙有关。何乔远《闽书》载:

龙浔山,县之山磅礴蟠际,不知其几百里,峰峦岡献,回亘蹙沓,而是山峭数千仞,巍然县治。宋宣和中,令刘正凿巅为亭,或云不可,正曰:“此睡龙也,凿则醒。”逾年,邑中举荐者三人。皇朝嘉靖中,令绪东山建驾云亭,以兴文事……又建醒龙楼,悬钟其间,令张大纲作书院焉。(33)

龙浔山或许就是睡龙山,所以宋德化令刘正命人凿龙浔山之巅为亭时会说:“此睡龙也,凿则醒。”明德化縣令绪东山建楼名“醒龙楼”。这只是一种推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正。

泉州瓦棺和尚,在德山为宣鉴侍者,后入闽住泉州瓦棺院,“确切地点待考”。(34)

瓦棺和尚为行修。何乔远《闽书》载:

杭州西湖南山法相院僧行修,陈氏子。生而异香满室,长耳垂肩。迨七岁犹不言,或曰:“痖耶?”息应声曰:“不遇作家,徒撞破烟楼耳。”长游方外,至金陵瓦棺寺祝发受具。参雪峰义存。(35)

行修祝发受具的寺院为金陵瓦棺寺。《景德传灯录》称行修为泉州瓦棺和尚(36)《五灯会元》亦称行修为泉州瓦棺和尚。(37)《泉州府志》云:“行修,晋江陈氏子,生而异香满室,长耳垂肩……及长祝发瓦官寺。” (38)《晋江县志》亦云:“行修,祝发瓦棺寺。” (39)他们都没有标明行修祝发的是金陵瓦棺寺,所以会误以为瓦棺寺在泉州而找不到地点。其实泉州并没有瓦棺院(或寺)。

泉州东禅和尚,生平不详,仅有与义存禅师对话的法语。

从琛,在漳州保福从展处得法后,传法于泉州凤凰山。強禅师,嗣法神晏,亦传法于泉州凤凰山。

清运,传法于泉州万安院。琛禅师,传法于泉州西明寺。宗显,嗣法招庆法因,初住兴国,后住泉州报恩院。《福建佛教史》云:“至于‘兴国院(或寺)、报恩院在泉州何处?待考。” (40)

报恩院为泉州开元寺支院。释元贤《泉州开元寺志·建置》载:

报恩院,在寺之净土巷。不知昉于何人,唐棲岑法师出是院。

释大圭《紫云开士传》载:“棲岑,高僧棲霞之法兄也,泉州同安人,姓陈氏,生而粹美。,幼不食荤,十二去家,依开元净土巷报恩慧老宿得度。”

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24,“泉州报恩院宗显明慧大师”;释普济:《五灯会元》卷8,“泉州报恩院宗显明慧禅师”;何乔远《闽书》卷137,《方外志》“本州报恩院宗显明慧禅师”等记载中的“泉州报恩院宗显明慧禅师”应即《紫云开士传》“开元净土巷报恩慧老宿。” 宗显即宗显明慧,又称慧老宿。兴国院位置待考。

行传,清源人,俗姓周,本州石钟院出家,福州太平寺受戒。自曹山印可而居泉州庐山小溪院。《福建佛教史》云:“石钟院位于泉州何处待考。”

行传禅师,《景德传灯录》载:

泉州庐山小溪院行传禅师,青源人也。姓周氏,本州石钟院出家,福州太平寺受戒。自曹山印可而居泉州庐山小溪。(41)

青原即清源。五代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辖南安、莆田、晋江、仙游、永春、同安、德化、兼领南州(漳州),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增领清溪(今安溪)县、长泰县。宋乾德二年(964年),清源军改为平海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平海军改为泉州。

行传禅师“本州石钟院出家”。石钟院在泉州安溪县。乾隆《安溪县志》载:

瑞峰山,下有三惠院,梁开平初建;超化院,后梁贞明中建;鹫台院,后唐长兴中建,亦名员教院。今废,山上有石钟响鸣圣迹。(42)

同书又载:“三惠院,梁开平初建,在石钟山,今废;鹫台院,后唐长兴中建,亦名员教院,在石钟山,今废;超化院,后梁贞明中建,在石钟山,今废。” (43)

由此可见,瑞峰山又名石钟山,因山上有石钟响鸣圣迹,故名。,瑞峰山有三惠院、鹫台院、超化院均建于五代。行传“本州石钟院出家”,即在泉州安溪县瑞峰山出家,山上有三院,不知行传在哪个寺院出家?

根据释大圭《紫云开士传》、释元贤《泉州开元寺志》记载,泉州开元寺禅僧中雪峰义存的弟子有道昭,晋江人,俗姓王,天祐间“谒雪峰存。”袭礼,唐天复元年(901年),朱全忠篡位,大肆杀戮,乞为僧,赐名寰外;“来闽问道雪峰,一语豁然,如获旧物,峰器之。”师寂,姑苏长洲(今苏州)人,姓陆氏,初学儒,后学释于重玄寺,历叩宗匠,“适雪峰,峰一见器之,誉闻温陵。”

漳州罗汉寺创建于唐代,是闽南著名的禅寺,名僧辈出。守仁,泉州永春人,清凉文益法嗣。后回故乡,止东安兴教上方院,次住漳州报恩院,后又住漳州罗汉院。

《福建佛教史》第198页云:“东安兴教上方院在泉州何处?待考。”

东安兴教上方院即泉州开元寺上方院。历史上晋江县曾属东安县。《泉州府志》载:“吴永安三年,以南郡为建安郡,治即今建宁府。增置东安等县,领县九。东安即今泉属晋江、南安、同安山邑地。泉为东安县地。晋太康三年,析建安置晋安郡。改东安为晋安县。” (44)

开元寺,唐垂拱二年(686年)建,初名莲花寺,长寿元年(692年)升为兴教寺,神龙元年(705年)改名龙兴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名开元寺至今。历史上开元寺曾称兴教寺。开元寺有上方院,“南唐保大末,清豁禅师,构院以居。”守仁:“初参净慧,后回故郡,止东安兴教上方院。” (45) 兴教寺为开元寺古称。守仁回泉州,住开元寺上方院。

漳州保福寺,后梁贞明四年(918年)漳州刺史创建。保福从展的法嗣有:泉州招庆院省僜净修大师、泉州万安院清运资化禅师、泉州凤凰山从琛洪忍禅师、泉州西明院琛禅师、漳州保福寺可俦明辨大师、漳州报恩院道熙禅师、漳州报恩院行崇禅师等。

清豁,福州永泰人,少而聪敏,礼鼓山兴圣国师落发后,初谒大章山契如庵主,后参泉州睡龙山道溥禅师,后传法保福寺。

法骞,晋江人,俗姓施,出家于泉州开元寺菩提院,后参隆寿无逸得旨,住持隆寿寺。

玄应,晋江人,俗姓吴,幼出家,于泉州开元寺九佛院禀具,阅大藏终秩。福州升山白龙院道希禅师法嗣,后归清溪(今安溪)。北宋开宝三年(970年)陈洪进之子文颢任漳州刺史,于水南创报劬禅院,屡请玄应住持,固辞不往。玄应之兄仁济为军校,文颢遣仁济恳请玄应,他才不得已到漳州报劬院任住持。时参学四集。仅千五百人,随从入院,大启法筵。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圆寂。

唐五代泉州僧人在外地弘法者有道通、怀晖、义存、全豁、景欣、怀祐、行瑫、行言、师郁等。

道通,马祖道一的弟子,江西庐江人,姓何氏。幼随父官泉州南安县,后出家。天宝初,马祖在建阳佛迹岭聚徒传法,道通前往拜他为师。后来,马祖到虔州(今江西赣州)南康的龚公山(今名宝华山)传法,道通随同前往。后“游方吴越之间,台明山谷,靡不登陟。”唐贞元二年(786年)往南岳见石头禅师。贞元四年秋,与伏牛山自在禅师同游洛阳。后回至唐州紫玉山挂锡解囊,参学之徒雾集。刺史李道右为建禅宫。唐元和八年(813年)七月十五日无疾而终,寿八十三。

怀晖(756-816),俗姓谢,泉州同安人。唐贞元元年(785年)参谒洪州大寂禅师(马祖),“顿明心要”,与彭城刘济为知交。他“志在《楞伽》,行在曹溪,”即以传播南宗禅法为己任。曾游历清凉(今五台山)、幽州、徂徕山(今山东泰安县东南),寓居齐州灵岩寺(今山东长清县西北),后到太行山百家岩修行传法,前来问法的人很多。

唐元和三年(808年)应诏入京,住章敬寺。章敬寺是唐大历二年(767年)太监鱼朝恩为了给章敬太后祈祷冥福,献出通化门外受赐的庄田建造的,“穷极庄丽”。怀晖在此“说禅要”,“朝僚名士日来参问”。后皇帝召入麟德殿参与论议,被推荐居上座。

怀晖于唐元和十年十二月十一日圆寂,年62岁。次年二月,门人智朗、志操等奉全身葬于灞桥北原,敕谥大宣教禅师。著名诗人贾岛撰铭云:

实姓谢,称释子,名怀晖,详译字,家泉州,安集里。无官位,有佛位。始丙申,终乙末。

怀晖的弟子有怀政、志操、弘辩、智真、古堤和尚、公畿和尚等。

义存(822-908),俗姓曾,南安人。从曾祖父以来“友僧亲佛”。12岁拜莆田玉涧寺僧庆元为师,留寺为童,17岁出家。唐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灭佛,他束发著儒服隐居山林,到福州芙蓉山参谒宏照大师灵训。灵训禅师“见而器之”,留在身边。宣宗恢复佛教,他礼灵训为师。此后,他北游吴、楚、梁、宋、燕、秦等地,在幽州(今北京)的宝刹寺受具足戒,之后,“巡名山,扣诸禅宗。曾在洞山良价处当饭头(管理伙食工作),因机缘不契,离开洞山。”唐咸通二年(861年)到湖南武陵德山参谒宣鉴,“盘泊数载”。咸通六年与同乡同学全豁一起离开德山,游历澧州的鳌山。咸通九年,一度回芙蓉山。不久应福州刺史李景之请,到福州怡山建寺,即后来的西禅寺。咸通十一年至乾符二年(870-875年),义存在师伯行实的协助下,得到当地信徒和福州刺史、福建观察使韦岫的大力资助,在福州象骨峰形胜之地建造雪峰寺。唐中和四年(884年),陈岩为福建观察使,对义存很敬重,上奏朝廷,僖宗赐义存为“真觉大师”,并赐紫袈裟。唐大顺二年至乾宁元年(891-894年),义存再次游历吴越诸寺,后回雪峰山。王审知建立闽国,对义存特别崇敬,曾从他受法。后梁开平二年(908年),义存去世,年87岁。

义存禅师身边的弟子长达1700多人,得法弟子56人,其中因“无机缘语句”不立传,立传者达45人。其中著名的有:福州玄沙寺的师备、越州洞岩的可休、信州鹅湖的智孚、泉州招庆寺的慧棱、福州鼓山的神晏等。外国来华的留学僧有:高丽国灵照禅师,得法后在杭州传法。高丽国玄讷禅师,得法后在泉州传法。义存的泉州弟子有师郁、绍卿、行瑫、道溥、东禅和尚等。

全豁,泉州人,俗姓柯。少礼清源谊公为师。后往长安造西明寺,往宝寿寺禀戒习经律诸部。又造临济,属临济玄义归寂,乃谒仰山。之后参湖南武陵德山。会昌年间汰僧,全豁于洞庭湖边作渡子。宣宗复法后,结庵洞庭卧龙山,“徒侣臻萃”,又居唐年山,立院号岩头。唐光启三年(887年)为农民军所杀。

景欣,泉州仙游人,受业本州白云山。自石霜禅师开示后往台州涌泉寺。

怀祐,泉州仙游人,受业于九座山陳禅师,后参学石霜禅师,居谢山。后住庐山栖贤,“徒侣臻萃”,终于庐山。

行瑫,俗姓王,泉州人,于本州开元寺受业,后“预雪峰禅会,声闻四远”。后应闽帅之请,开法于福州仙宗院。

行言,泉州晋江人,得法于净慧禅师(文益),后住持金陵报慈道场。

师郁,泉州人,得雪峰心印,化缘于杭越之间,后居杭州西兴镇化度院,法度大兴。

清锡,泉州人,传法江西洪州云居山。后回闽,住泉州西明院传法。

慧英,生平不详,得法后入闽,传法于“泉州上方”。《福建佛教史》云:“上方院(或寺)位泉州何处?待考”

泉州上方院有两处,即开元寺上方院和上方广法院。

开元寺上方院的创建,《泉州开元寺志》载:

上方院,南唐保大末,清豁禅师构院以居。后出漳之保福。(46)

《晋江县志》亦载:“清豁,居开元寺上方院,后居贵湖。刺史陈洪进奏赐紫方袍,号性空禅师” (47)

上方广法院,五代留从效建,宋绍熙元年(1190年)改为崇先广教寺。《泉州府志》载:

崇先广教寺,在三十四都临漳门外五里。五代节度使留从效建,名上方广法。

宋绍熙元年,改今名。明永乐间重修。今废。(48)

上方广法寺位于今鲤城区金龙街道办事处古圳海峡电子汽配城。(49)

慧英在泉州上方院传法时,开元寺上方院、上方广法院均存在。《开元寺志》没有提及慧英在开元寺上方院传法,慧英可能在上方广法院传法。

契稠,泉州人,传法于抚州崇寿院,卒于宋淳化三年(992年)。

(三)会昌法难对泉州佛教的影响

唐朝佛教势力急剧膨胀,扩大了僧侣阶层与世俗地主在经济利益上的矛盾,造成社会上反佛意识的高涨。

唐宪宗之后,朝政腐败,朋党斗争,国势日衰。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朝廷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唐武宗整顿朝政,收复失地,稳定边疆,决定废除佛教。八月下诏曰:

朕闻三代以前,未尝言佛,魏晋之后,像教寝兴。是逢季时,传此异俗,因缘染习,蔓衍滋多。以至于耗蠹国风,而渐不觉;以至于诱惑人心,而众益迷。泊乎九州山原,两京城阙,僧徒日广,佛寺曰崇,劳人力于工木之功,夺人力为金宝之饰,遗君亲于师资之际,违配偶于戒律之间,坏法害人,莫过于此。且一央不田。有受其餒者;一妇不织,有受其害者。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寺宇招提,莫知纪极,皆云构藻饰,僭拟宫殿。晋、宋、齐、梁,物力凋瘵,风俗澆作,莫不由是而致也。(50)

唐武宗认为,废佛是“惩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济人利众。” (51)。要求各地贯彻执行。

会昌二年(842年),武宗令僧尼中犯罪者和违戒者还俗,并没收其财产“充入两税徭役”。会昌四年七月,敕令毁拆天下山房、兰若、佛堂、义井、村邑斋堂等未满二百间,不入寺额者,其僧尼等尽勒还俗。会昌五年三月,敕不许天下寺置庄园,又令勘检天下寺舍奴婢多少,并及财物。四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面灭佛。秋七月,“敕上都、东都两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三十人;天下节度、观察使治所及同、华、商、汝州各留一寺,分为三等:上等留僧二十人,中等留十人,下等五人。余僧及尼并大秦穆护、袄僧皆敕还俗。寺非应留者,立期令所在毁撤,仍遣御史分道督之。财货田产并没官,寺材以葺公廨驿舍,铜像、钟磐以铸钱。” (52)。八月诏书云: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余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53)

会昌灭佛给佛教以沉重打击,寺院经济遭受了致命的摧毁,许多佛典尤其是《华严经》和《法华经》的章疏,湮灭散失非常严重。华严宗、天台宗等派别由此日趋衰微。

会昌灭佛在全国各地推行,泉州也不能避免。闽南最早的寺院延福寺“会昌废之,大中复之,五年赐其额。” (54)可见延福寺在会昌灭佛中被废,唐宣宗时恢复,惠安华林寺,唐会昌间废。(55)

开元寺释令言“适唐武宗诏沙汰,辟地绝粒。明年宣宗复天下浮图,(令)言乃归。”文稱“会昌泯天下僧,偁布衣,萧然岩石间,大中诏复如初。时仙游为是州属邑,州刺史闻稱有道,部所属延致之。至则郡寺东南造木浮图五级,是咸通初也。” (56)义存禅师在唐武宗灭佛时束发著儒服隐居山林,到福州芙蓉山参谒灵训。灵训禅师“见而器之”,留在身边。宣宗恢复佛教,他礼灵训为师,外出游方。

莆田华严寺行标法师“泊武皇帝除佛,舍籍释子于户部,师则巾华阳,衣缝掖,晦迹椎客,庐于西岩石室。” 废佛令解除后,地方官以幡花迎请往泉州开元寺,任监领。(57)

三、宋元时期的泉州佛教

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海外交通的发展,经济也有长足的发展,佛教更为发展。寺僧剧增,仅开元寺历五代至宋,旁设支院120所,寺僧“食常万指”。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泉州僧尼来度者4000人,已度者万数,天子为之惊骇。

宋元时期,有些老百姓为了逃避差役而出家为僧。宋人张表臣指出:“两浙诸州寺院至千区,福州千八百区。而游惰之民窜籍其间者十九,非为落发修行也,避差役为私计耳。”黄干也说:“髡其首而游于他州者,闽居十九焉。” (58)由此可见,唐宋以来,泉州佛教兴盛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一)宋元时期的泉州寺院

宋代泉州著名的寺院有崇福寺、光孝寺、法石寺、南天寺、惠安灵应寺、南安雪峰寺、安溪清水岩等。元祐二年(1315年),亦黑迷失所立《一百大寺看经记》记载,当时全国主要寺院一百大寺轮流阅读大藏经,其中泉州有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法石寺、水陆寺、延福寺、积善寺、北藏寺、招福寺、明心寺、封崇寺等17所。

(二)宋元时期佛教各宗派在泉州的传播

宋代,华严宗在泉州继续流传,净源被尊为“华严中兴教主”。净源(1011—1088年),俗姓杨,晋江人。先从五台山承迁学《华严》,继从子璿学《楞严经》《圆觉经》和《起信论》。后游吴,住报恩观音院,钱塘慧因寺,弘宣华严教义。净源“因省亲于泉,请住清凉”。元祐初年(1086年),高丽僧统义天(文宗第四子)入宋就学于净源之门,他带来一些中国已失传的华严宗的章疏,归国后,又将《合书华严》的三个译本共180卷,寄赠净源,净源造华严阁珍藏。净源的著作主要有:《华严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华严源人论发微录》《华严普贤行愿修证仪》《金狮子章云间类解》《华严疏钞注》等。

唐“唯识大师”叔端在泉州传布法相宗,其孙宋释师寿,“辞五峰命,以高尚称”,全勇“阇维舌根不坏,与(惠)成咸以勤持诵称”。

宋代泉州律宗僧人有法殊,“从宗已受佛顶金刚说,复即法凝学《四分》,悉通其义,讲辄合数十百人,以能升临坛,晦望则宣戒本,圣节则演南山教戒,而受人具足。” (59),《法殊传》)本宗,咸平三年(1000年)“业律成,为学者南向坐讲律”,其“律学诗名独步天圣间。” (60),《宗本传》)敦炤,“守律精严,以身范物,故四方咸宗师之,其徒万人。”建炎二年(1128年),因叹开元寺戒坛“制度觕陋,不尽师古”,按南山戒坛图经更筑,“悉手板讎,律法必有据依,无一出私意。”(61)

净土宗提倡大修功德,宋釋了性,安溪人,俗姓黄,守净,晋江人,俗姓翁,“相与导人为福,诸塔寺梁道必成之。”晋江东石石佛岩,“相传未岩时,石有夜光三道。宋嘉定中,僧守净异之,镌刻弥陀、观音、势至三尊,刻‘泉南佛国四字于旁。” (62)开元寺极乐院,宋淳熙间(1174—1189年)高僧了性与其徒守净创,“寺祀西方大圣,故俗呼弥陀殿。” (63)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开元寺东西塔被火焚毁,淳熙十三年(1186年)了性重建,创安溪龙津桥、晋江安济桥等。绍熙间(1190—1194年),守净建资圣僧伽塔,嘉泰塔、新塔、庙、岩、堂、庵、桥凡17所,说明宋代泉州净土宗相当流行。

宋元泉州天台宗名僧有:定诸,晋江人,“学佛而儒术兼通之”,宋端拱中(988—989年)受江南灯印可,“归草堂隐焉。草堂,法华白衣也。”本观,晋江人,俗姓陈,从宗已讲解《法华》《楞严》《净名》《起信》,参政吕吉父在开元寺置法华院,本观主之。著《法华笺》等。元释如照,字元明,号寂室,晋江人,俗姓蔡。典客雪峰,刺血书《法华经》,及归故业,复刺血写《法华经》。

宋代泉州密宗相当流行,有多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北宋淳化元年(990年)泉州招庆大前殿前经幢,淳化二年泉州承天寺经幢,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泉州水路寺经幢,天圣三年(1025年)南安丰州桃源宫经幢,天圣九年泉州通天宫经幢等。

宋代密宗著名的僧人志添,永春人,俗姓陈,既受具;日诵大悲陀罗尼,“得佛秘密印”,善于用“咒水治病”。元丰间(1078—1085年)住南安葵山莲花峰“从岩居者数百人,皆心如墙坚。” (64)

宋元时期,泉州著名的禅僧有开元寺庆老,号圆证禅师,泉州人,掌径山宗杲书记有声。著《临济宗旨》,约宗密《圆觉说》,为增明疏,补充僧惠洪《僧宝传》,所收高僧81人。

子琦,惠安人,俗姓许。依开元寺智讷,年甫冠策经得度,精通《楞严》《圆觉》诸经。后游方江淮,参可真、惠南。惠南圆寂后,四祖法演命分坐说法,蕲州太守乔郎中延琦为开元寺第一世。琦主数年成丛席,四方云会,密屋鼎新,礼乐法度大备。后至庐山,不久,泉州郡守陈偁请琦开堂开元寺之福兴院,又到南安罗山陞坐,继而移主惠安大中寺,又移承天寺,居20余年,改建承天寺。崇宁元年(1102年)朝廷下旨,天下诸州建崇宁寺,郡守潘珏以琦为第一世。政和五年(1115年)圆寂。著有《五会语录》。

有朋,字成之,南安人,俗姓蒋,以试经得度,为宗已门学士,州人相与听朋讲《楞严》《净名》等经。元丰二年(1079年),郡守陈枢致朋主泉州开元寺尊胜院。有朋为学以心宗为根,名相为叶,而留意于教外。曾五番拜谒子琦。获印可,成其法嗣。元丰八年,郡守王祖道之请主兴福寺。元符二年(1099年),大夫蒋长生延请,移锡清果寺。宣和六年(1120年)圆寂。著有《两会语》《警世颂》《禅余咏》等。

可遵,字行至,南安人,俗姓徐。7岁从居锐,16岁比试得度,参资寿智捷,得其法,庐北山(清源山)百丈石旁,为三塔,率州人登礼之。数年后,移安溪月岩,元丰间,郡守王祖道致遵主开元寺尊胜院。遵得施利则镂经忏钣,不吝赀财缮理桥道,创构殿堂。

法超,晋江人,俗姓施,宋明道中(1032~1033年)试经为比丘。具戒后游方,参越州清化志超,得其道。归岩清源山,通读《大藏经》。在晋江建镇海塔,庵居20年。乡之水为海之支港,寒月潮汐,行人出没泥土间,冻苦滑湿,超募缘造悲济桥,长800尺,共130间,乡人德之。作洛阳桥石塔以镇桥。后负钵游京师,还而居潮州九侯山妙峰4年,元祐六年(1091年)至同安梵天寺,溘然而寂。著有《辩邪正论》《修进录》。

戒环禅师,泉州人,性简精,不溽世味,以空寂自颐,而深造道妙。于开元寺宝胜院作《法华、楞严、华严三经要解》,皆能痛去名相繁蔓,使人无泥枝叶,入佛知见,学者多宗之。

本一禅师,淳熙二年(1175年)主開元寺清凉精舍。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开元寺灾,旧有像清凉山塑万菩萨与寺俱毁,本一奔走诸施者,材匠悉择良者,指挥雕为八面,面千像,极其精巧,靡金8000缗,李忱为之祀。

枯崖,法名圆悟,福清人,俗姓刘。少为书生,聪颖过人,“酷好诗而喜为文”,颇著声誉。其性恬淡寡言,弃儒入佛。从里之山寺剃发,即出游,遍参丛林。后在杭州径山寺任书记僧,为偃溪佛智法嗣。晚年驻锡泉州开元寺兴福寺,住持并重兴之,泉州节度推官福清人林希逸撰《泉州重修兴福寺记》记其事。

景定四年(1263年),枯崖著成《枯崖漫录》3卷。漳州人陈叔震《序》云:“枯崖和尚所集者,皆发蕴椟之美玉,而非鼠璞。” 林希逸《跋》云:“此集所记,皆近世善知识也”。给予很高评价。枯崖晚年驻锡泉州,该书在泉州刊梓。书中保存许多佛教史料,记载泉籍高僧参禅机语、行状及寓泉高僧事迹公案。枯崖善诗,赠泉州高僧人诗有《承天寺寻勤上人》《送壁上人归承天寺》,佛寺纪游诗有《瑞兴寺》《题宝山寺二首》《宿友人白云庵》等。(65)

希湛,泉州人,家庭贫苦,“堂有皓首之亲,家无担石之储”,幼年出家,为开元寺袒膊院僧人,在他的师傅和亲友的帮助下剃度,寓客清果院。

希湛以曹子建“自衒自媒者,士女醜行;于时求进者,道家之明忌”为人生准则,不做贪名逐利,趋时求进之僧,而是闭门看经,日以佛经为尚。

高丽僧统义天对中国佛教各宗有广泛涉及,对天台、华严宗有较深研究,特别仰慕晋水净源的风德,致书修礼,禀问法要,净源也“复书相招。” 元丰八年(1085年),义天与门徒寿介随宋商林宁船入宋,在山东密州板桥镇登陆,由陆路抵汴京。义天在宋期间,先后参谒慧林、善渊、择其等名僧大德50余人。在杭州慧因寺听净源开讲《华严经》等。由于母后等的催促,义天于元祐元年(1086年)五月二十日,从定海随高丽国赴宋朝贺回使船返国。

义天在宋朝期间,妙湛寓客泉州清果院,“未沾仁者之恩”,没有机会当面向义天请益。义天回高丽后,“山川阻隔,彼此相辽”,不能“躬待座侧,以请释迦一言之教”。为表示对义天的崇敬写了一封信。全文如下:

泉州开元寺祖(祖,误,应为袒——引者)膊院僧希湛谨斋沐裁书,和南百拜,献于僧统明师和尚:希湛常闻曹子建曰:“自衒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于时求进者,道家之明忌。”希湛久服斯言。于是,常杜门看经,日以经佛为尚,而切恥乎贪名逐利,趋时求进之僧。其意以谓世所仰赖者,观音、释迦而已。一则阐佛教而天下莫不蒙其化,一则工救济而天下莫不被其仁。恭惟和尚天纵聪明,神资、学问、德行,足以为释氏之楷模,动静足以为群众之轨法。有所不言,一言而教以之宣;有所不济,一济而仁以之显,可谓口尽观音、释迦二圣之道也。

希湛生长泉郡,幼年弃俗,堂有皓首之亲,家无担石之储,自于口前載,幸得本师与诸亲齐心相成,特为披剃。今则名系开元,寓客清果,滥厕缁衣之伍,未沾仁者之恩,必也晓夕焚香,祝颂誓求,其所以遭济于仁者,惟赖吾僧统明师而已。然而山川阻隔,彼此相遼,恨不能躬待座侧,以请释迦一言之教。今所願者,愿吾明师大扩观音之德,远推救济之仁也。是以辄露口诚,自于院中逐学虔礼《妙法莲花经》,并《观音赞颂文》二十会,用求资贿,图开讲席,全藉和尚喝率鸠集众财果家赞助,以尽君子成人之美,则希湛之肺腑可铭也,终不敢忘德,区区图报,顶踵何恨。干昌慈悲,曳胜战汗。(66)

义天捐资慧因寺置华严教藏、修华严阁,慧因寺首座沙门道璘在寺中“以僧统画像,立生祠于院,常奉香火,以此为报庇护之恩德耳。”而希湛“必也晓夕焚香,祝颂誓求,其所以遭济于仁者。惟赖吾僧统明而已。”希湛虔诚诵读《妙法莲花经》《观音赞颂文》是“图开讲席”,以报荅义天。

天锡,号樗拙,晋江人,俗姓尤。两岁父殁,羁孤坎坷,志慕出尘。紹定元年(1228年)“裂缝掖,从道本薙发,”次年登具戒。他忘寝食,研经传,尽获圆顿之秘,梵音风发,净侣雾滃从听无地,多席门外。完成镇国塔合尖,极其精丽。雪峰义存的祖坟“久委榛荆,他夷地创庐守之,架崇阁五间,上安佛座及佛像,下列真觉正传之祖,这就是南安雪峰寺。景定四年(1263年)圆寂,年55。

本观,字无本,晋江人,俗姓陈。幼而秀出群儿,甫冠试经出家,寻得具足戒。从宗已讲《法华》《楞严》《净名》《起信》。熙宁间(1068~077)太守陈枢改开元寺弼院为禅院,以观主之。参政吕吉父置开元寺法华院,复以观兼主之。元丰八年(1085年),朝奉王祖道移观主大中寺,改其寺为十方规制。元祐六年(1091年)大夫陈康民以观合崇福寺为禅寺,观指挥营构,高朗周密,期未半而丛林成,人服其神速。绍圣三年(1096年),朝散大夫唐垌起观水陆寺一年,元符三年(1100年)圆寂。观还造尊胜阁像,石笋桥亭。观著有《法笺》《语录》。

法周,字觉先,俗姓王,同安人。出家泉州开元寺文殊院,“能勤慎无惰容”,遍旁教义,凡三应诏讲《净名》《法华》《楞严》,咸称旨,赐紫衣师号文慧。咸平初(998年),太守宿翰至开元寺,行殿墀,见其下数茎草。翰指问曰:“古语道‘紫云盖地,凡草不生。因甚而今却有。”法周应声曰:“地因培客土,凡草有时生。”翰深叹服。移西郊龙兴寺。天圣元年(1023年)以石门山塔成跌坐而逝。

太初,字子愚,泉州人。世业儒,倜傥有奇志,诗文不凡。弃家入泉州开元寺尊胜院,“以佛律已尽,去尘习,”当地士大夫多推重之。南剑州郡守陈密致初主报恩寺席,真德秀复以大沩山延之,匡众20年,聚徒千人。其道博大,无异古尊宿之。初不轻作文,作则传万口,如《承天僧堂记》,简严有体,丛林户诵之。又评蔡襄《洛阳桥记》,点点窜三字,至今传其言。

契祖,俗姓张,同安嘉禾(今厦门)人。宋宝祐中(1253—1258年)侍元智。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妙恩置祖为开元寺堂中上座,三十年恩使嗣位,他行湘师之道,祖持盈者28年。祖善说法,浑然天成,赐号佛仁正悟。延祐六年(1319年)圆寂。

伯福,字谦叟,俗称周,惠安人。(13歲从泉州积善寺长老守慈出家,10年后得度。元初录籍于开元寺。契祖知其能,选知僧事,至使总之,皆能称职。修开元寺殿前石庭,与匠同卧。又修仓庭,作输藏,不辞劳苦,不言功。伯福为人沈毅寡言,能清约以禅自娱。喜施与,环泉之东西南北市凿井数十,泉人甘之。作承天寺龙藏,施百金助承天寺以堤防水田,垦筑南安蒙溪田,胼手胝足,久之不惫。至顺元年(1330年)二月圆寂。

四、明清时期的泉州佛教

元朝末年,泉州发生十年外族叛乱,明初又实行海禁,加之倭寇对沿海地区的掠夺破坏,寺院田粮大部分被征作军费,正如明朝人陈懋仁所指出:

泉州自五代之际,腴田多属寺观,民间其下者耳。厥后渐为势佃转相沉匿,寺观反累虚粮,至今数百年来,尚有清查寺田,找价为充饷之用者。余尝奉差稽覆,溷不可了。(67)

佛教走向衰微,据不完全统计,明代泉州一府五县只建17座寺院,清代建的寺院也很少。

明清时期,泉州僧人到日本、东南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弘传佛教,促进泉州与这些地方的文化交流。

清明时期泉州著名的僧人正映,字澄渊,号洁庵,一号月泉,晚称雪老,江西抚州泉溪人,俗姓张。以失怙入安仁三峰寺为沙弥。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试经得度,谒南京灵谷谦禅方入门。谦殁,往天界寺挂搭,命司藏钥,会有旨云泉州开元寺僧临难,选的当人住持,乃阄选而出。洪武三十一年开堂说话,众志翁然,首竖法堂,次建甘露戒坛,不数年,百废俱修。永乐元年(1403年)朝京回;住福州雪峰寺,重修佛殿法堂三门两廊;开万工池,作金鳌桥等。洪熙元年(1425年)得旨主持灵谷寺,宣德元年(1426年)擢僧录司左讲经,卒于灵谷寺。著有《古镜三昧》。

本源,晋江人,出家学《法华》《楞严》诸经,咸正其实。游漳浦,道旁有石,坐其上,后其石夜辄放光,漳人异之,为之立灵岭岩居之。继而请主泉州开元寺。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月敕征入京,奏对称旨,屡受奖赍,居半载,辞归故山。

道超,字云外,晋江安平人,俗姓李。幼有出尘志,礼开元秋鉴为师。年20入京师请给,礼大功德寺祖渊大师,司藏钥三载。后游东浦,参无际、月溪,二老授以无字公案。染疾还山。泉州熊太守、孔郡丞请其住持开元寺,屡请不至。成化十年(1747年)始为众说戒。成化十一年至天立岩度夏示疾。著有《云外语录》。

正派,字觉非,晋江人,俗姓蔡。苦志勤学,出家后住开元寺东塔院,博洽诸经,有诗名。时寺有老宿无断,通内外典,素见重于王尊岩(慎中)。派承其启迪,别有会心,无断深器之。詹仰庇以直言贬归,山中唱和。后游吴越诸胜,咸有题咏,脍炙人口。时詹仰庇邀朋辈及诸明德结楞严社,派每夺其标。临终示偈曰:勿毁勿赞,本无涯岸。云度长空,月浮碧汉。享年79岁。

亘信,字行弥,俗姓蔡,同安浯屿人,幼年业儒,于漳州南山寺剃染出家,纳戒于椎云律师。后游方参学,在福清黄蘖费隐通容处得法,崇祯年间(1628~1644年)住持漳州南山寺,法度盛于闽南。其间一度住持黄蘖寺、泉州承天寺、南安延福寺。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住持福州雪峰寺,后又兼主福州庆城寺。顺治十六年圆寂于福州雪峰寺。

《明漳州南山寺报劬禅院沙门亘信传》载:

释亘信,字行弥,姓蔡氏,浯人也。父惟和,母李氏梦六星入怀,及诞亘,小字福星……年十七,从止安薙发……寻君漳之长泰石狮岩……乃发足游参,首造鼓山,叩博山……居茅于芙蓉山,居顷之,复回鼓山受具,时年二十四。八月解制,乃回温陵,掩关于葵山牛眠室……复掩关南安圭峰报亲寺之东庵……崇祯九年温陵檀越请住南安大罗山棲隐禅院。戊寅春,往金粟省费,复回黄蘖助隐元建兴大殿。壬午冬,费遣专使炎源流祖衣付之。(68)

据上述,亘信曾掩关于葵山牛眠室、南安圭峰报亲寺,住南安大罗山棲隐禅院,但没提到九日山延福寺。而《如幼禅师塔铭》云:“遂興出尘之志,喜从方外游,适本师雪峰亘和尚往还黄蘖,道由惠邑,邂逅瞻拜,便蒙激发,于是矢志皈依……和尚历住泉郡承天、延福、会城之芙蓉雪峰。”(69)如幻禅师系亘信门徒,他自撰塔铭中对自己师傅经历的记载当不致有误,亘信住泉州承天寺、南安延福寺是可信的。

超宏(1605—1678),字如幻,号瘦松,惠安县人,明潮州府教授刘佑子。他淹贯经史,工书法。

明崇祯四年(1631年),如幻27岁,身染重疾,便滋生出家念头,喜与方外交游,时南安雪峰寺主持亘信往还福清黄蘖寺,道经惠安,如幻与他相见,受其启发,矢志归佛,但双亲健在:“莫酬初心。”

顺治元年(1644年)满族入关,强制汉人剃发易服,为维护民族尊严,免受剃发易服之辱,在清兵攻陷福建当年,慨然与惠安县令刘介存、中丞王忠孝一起到惠安平山寺出家。戎马稍靖,到漳州南山寺依从亘信和尚,随历亘信泉州、福州诸名刹十余载。顺治十五年(1658年)回泉州,住南安灵应寺数载。康熙四年(1665年),应邀住持南安雪峰寺。康熙七年,募缘修南安雪峰寺,倡修安海龙山寺、泉州崇福寺、南安灵应寺等。时漳州南山寺、福州鼓山湧泉寺、泉州开元寺诚请如幻住持,他一一谢绝。康熙十七年(1678年)春他予建墓塔,自撰塔铭。十月圆寂,享年74岁。如幻著有《瘦松集》。

元贤(1578—1657),字永觉,自号荷山野衲、石鼓老人,俗姓蔡,名樊德,字闇修,福建建阳人,为宋理学家蔡元定第14世孙。

万历三十年(1602年),元贤25岁,读书山寺,闻颂《法华偈》,即知周礼之外,别有此一大事,遂随本县赵豫斋月《楞严经》《法华经》《圆觉经》。万历三十一年,曹洞宗中兴之祖寿昌无明开法江西董岩,元贤往谒。万历四十五年,元贤40岁,二亲继殁,弃妻儿,往江西新城寿昌寺,礼无明和尚,落发为僧,法名元贤。万历四十六年,无明去世,元贤依博山无异三载,受具足戒。

天启二年(1622年),元贤45岁,从博山归闽,到沙县双髻峰。后回建阳,居瓯宁金仙庵阅大藏经三年,后迁建安荷山。崇祯七年,闻谷大师推荐元贤主福州鼓山湧泉寺。次年,居建州净慈庵。冬,晋江张二水(瑞图)相国、吕天池侍郎仰慕元贤道化,率众延请元贤住持泉州开元寺。崇祯九年,作《大佛顶首楞严经略疏》10卷。秋,回鼓山。崇祯十年秋,到泉州开元寺结制,并修繁《温陵开元寺志》。不久,回福州鼓山湧泉寺,此后除几次短暂外出,一直住持福州鼓山湧泉寺。顺治十四年(1657年)圆寂,寿80岁。

天辟,延福寺僧人。南安县主簿惟善《赠延福寺僧天辟》诗云:

居山不知延福清,构屋不如翠光亭。

流水回环此亭下,一派百折丝桐鸣。

禅家老衲僧天辟,面黄传来人不识。

九日山下放牛归,摸得寥天白日隙。

一入深山四十年,高卧禅房听雨眠。

常时会客此亭下,班床列坐如神仙。

今年亭前山水碧,古冶龙泉匣中出。

昨者我游九日山,天辟赠我青琅玕。

惜无琼瑶以足报,且期松柏同岁寒。

天辟“一入深山四十年”,过着禅耕生活,经常与客人在翠光亭相会,当惟善游九日山时,天辟赠以青色琅玕念珠。何乔远说,读惟善待,天辟为人,可想见也。

清源上人,洪武间住南京天界寺归泉州省亲,宋濂送文,称其“历抵大方,期于深诣,虽尝绝学,不废明伦契经最神之训,如来孝亲之戒,服行不悖。”

真空禅师,泉州人,6岁出家。既云游关洛间,历终南山、衡山。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入广东罗浮永福寺寄食。时归善叶梦熊读书寺中,叩其不繇文字,对真空大嘉敬礼。后止宿河林,为众说法,顶礼者千余人。徙止观音山,一日令弟子置木龛而化。

正森,自名定心,号一如,俗姓杨,晋江后洋人。苦行勤修,通诗书。住泉州法石寺、嘉泰岩、狮岩、乐山、清源南台室、承天寺、漳州天柱岩等,所至躬勤作务,治艺圃自话,不畜徒。年八十余,一日为人作画梅而逝。

广论,字若水,俗姓陈,晋江人。住持开元寺准提庵,董建开元寺大殿廊庑、露台。三至江南拜请藏经数万本,貯之开元寺戒坛,郡之名公为图赞以表其事。闭关三年,坐斗室参禅谛。年59卒,有语录行世。

德林,字锐峰,俗姓杨,晋江人。少为儒,淹贯经史。薙发于德化戴云寺。入黄蘖寺为记室,历居安溪太山吾岩。精于禅理,有雄略,知兵法。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山寇林日盛将李光地等12人掳入山寨,索取巨额赎金。在李日燝和德林的策画下,令其徒晦谭为乡众导,救出李光地等人。他平生荣奕?谭,微文隐要,语有前知。年85圆寂,有语录、文集行世。

机锐,字希觉,俗姓林,晋江人。读书山寺,出家泉州开元寺,出家举话头,七日不悟,即截臂自罚,息闻钟声,顿释所疑。鼓山道霈和尚登戒坛,出拂子付嘱。不久,在泉州崇福寺开山说法,四方禅子有至云贵杖锡而至。既而琼州人延请主圆通院。次年,归崇福寺,建万佛道场,满期,掷笔而逝。

太积,俗姓苏,晋江人,17岁落发泉州开元寺,会鼓山道霈来寺说法,即从禀戒。道霈归鼓山,随往即叩。数载归泉州,建一叶庵,居20余年而逝,著有《一叶庵遗稿》,其徒闻性为刊辑行世。

德萃,号岱英,南安人。17岁投泉州开元寺晦文和尚为僧,授以《六度集经》,读之感悟。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鼓山道霈和尚来开元寺开堂结制,众推德萃入堂。次年,从道霈登鼓山,住8载。雍正八年(1730年),至江西赣州崆峒山,得卤庵和尚真传。不久为首座,为众说法。雍正十一年,至云间青龙寺。乾隆二年(1737年),游浙江诸丛林,次年回闽,乾隆四年回泉州开元寺,主戒坛。乾隆五年,往赣州崆峒山为卤庵和尚扫塔。不久,其师晦文圆寂,驰归开元寺,绅士敦请就本寺说法,听者数千人。著有《春梦集诗草》9卷。

圆实,一名道实,字不虚,俗姓柯,晋江人。自幼不茹荤,15岁投晋江毫光岩为僧。岩主石山和尚云游江湘,将岩事委圆实。不久,香灯不继,圆实自己上山砍柴,挑到大盈集市去卖,换回香油供奉。一天晚上,读《证道歌》忽有所悟,自是诸经皆明了其大意。圆实素瘦,自是丰伟,群贸呼为“活弥勒”。开元寺高僧樵云律师讲《毗尼经》,实前住听讲,不久,入居小身岩,次年,更新其佛像。参加承天寺道亨和尚启建的《楞严经》法会。遍阅大藏经、传灯录诸书,无不洞贯。得云棲《弥陀疏钞》,欣然玩味,镂板刊行,并为四众讲说。镌刻接引观想二佛板及大六观、大弥陀等文,以广其传。福州鼓山永觉和尚来开元寺开堂,圆实出其所著《禅余集》,深为永觉赏识。

泉州有黄姓者在广东得观音像、高尺余,其妻夜梦观音大士说偈曰:“问我是谁?妙名元迹。久厌尘中,愿归圆实。”持像者找了很久,才找到圆实,将观音像送给他。年55圆寂。著有《禅余集》《禅净鞭影》。

宗标,字良准,号观幻,俗姓林,同安人。年17入开元寺为僧,旋往福清黄蘖寺,受戒于广超禅师,授以拂。广超禅师圆寂后宗标为建塔治丧。后归隐泉州开元寺清居寮,潜心研究佛学30余年。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福清士绅恭请宗标住持黄蘖寺,期满告归。康熙六十年,于开元寺云斋阁开坛说法。雍正二年(1724年),应邀再住持黄蘖寺。雍正九年,泉州士绅迎请宗标回开元寺,住持戒坛。雍正十二年圆寂,享年83岁。著《语录》8卷,为佛门所宗。

逹中,号通庸,自号不偏老衲,俗姓杨,晋江人。本习儒,因屡试不举,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到厦门虎溪岩剃度,后嗣法于泉州海印寺本溥和尚门下。乾隆四十九年,应邀任晋江龟湖住持。后重返厦门,居醉仙岩。嘉庆十二年(1807年),募资重建厦门天界寺等。嘉庆二十一年圆寂,寿73。著有《刻玉集》一卷。

元飞,字石龙,俗姓童,晋江人,14岁入资福寺为僧,礼不动和尚为师。闯崇福寺正哲和尚道学深邃遂道师事正哲和尚。一日闻霹雳声,顿然感悟,信口诵云:“个事不从字与文,一归何处说纷纷?而今劈破虚空后,卸却肩挑二百觔。”哲老奇之,遂传衣錊立为嗣法弟子。

康熙四十年(1701年),福建水师提督威略将军吴英迎请元飞住持厦门虎溪岩。时岩中仅有敝屋三间,元飞竭力募建,不到30年成为厦门一大寺院,元飞被尊为虎溪岩开山祖师。

元飞性纯孝,在岩南侧建报恩堂,迎母奉养,奉父木主祀之。母殁后与父合葬寺侧。时虎溪岩下荒众冢棺累累,元飞劝其子孙改葬,无主者代为改葬。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元飞应龙岩知州张进珠和潭平知县傅维祖之邀,卓锡东宝山石云寺开坛受戒,并在山岩闭关精修。乾隆七年(1742年)圆寂,享年71岁。著有《谚银》10卷行世。

海印,字瑞章,号愧巷,别号葆光,德化汤头人,俗姓张。20岁投泉州开元寺云斋阁为僧。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登鼓山,受戒于道霈和尚。康熙四十三年,南安雪峰寺照拙和尚病?,趋海印到山,俾主法席,日夜参究,透破禅关。康熙四十七年,往黄蘖寺分座。还雪峰寺,改六和楼为库堡,募修大楼,改山楼,易门径,盖佛殿,塑佛像,及凡更新。郡绅请开堂说戒于开元寺云齐阁,还在雪峰寺、德化戴云寺说法。修茸性天寺,改造虎头岩。南安县令举为僧录。年81圆寂。著有《周易说》《明德解》《罗经集解》《愧轩语录》《诗文集》《雪峰寺志》集。

五、近代的泉州佛教

近代,佛教高僧圆瑛、弘一、会泉等来泉州弘法,推动泉州佛教的发展。泉僧人组织佛教社团,创办佛教学校、兴办慈善事业。

(一)佛教社团

清末民初,杨文会在南京创办“佛学研究会”,欧阳竟无在南京创办“佛教会”,太虚法师在南京组织“中国佛教协会”,寄禅在上海成立“中华佛教总会”等。受其影响,福州设立佛教会,闽南设立“漳泉汀龙永佛教分会”。南安《雪峰寺志续篇》云:

民国肇造,八指头陀寄禅和尚发起组织“中华佛教总会”,各省闻风,竟设分会。闽南四众公推转初、云果二师上省联络,设“漳泉汀龙永分会”于泉州承天寺。(70)

民国十九年(1931年)正月初六日,在泉州开元寺成立“中国佛教会晋江县分会”,选举转尘和尚为理事长,广心、广洽、广义、妙月、元镇、常凯等僧人与叶青眼、周震、王朝宗、郑玉树等居士为理事。会址设在泉州承天寺。泉州承天寺性愿法师在承天寺创办“月台僧伽社”。此前,安海圣殿街设“佛学研究社”

(二)佛教学校

近代以来,泉州僧人创办佛教学校,以教育僧伽和平民。

民国元年,承天寺开办鹦哥山僧伽研究社,转初为主任。民国二年,云果和尚在承天寺创办贫儿院。招收贫苦儿童入学,民国十四年,转逢和尚改办为“鹦山义学”。民国十二年,会泉法师在承天寺創办“优昙初级学校”,次年更名为“承天禅寺义务学校”。(71)民国二十二年,弘一法师在开元寺尊胜院创办“南山律苑”。1930年代,转尘和尚在承天寺创办佛教养正院

(三)兴办慈善事业

佛教用布施的方式救助贫弱,泉州僧人在民国时期,开办养老院,收养病老僧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1924年,由转道,圆英,转物等创办开元慈儿院,1925年创办朶莲寺农工养老院,1929年创办泉州妇人养老院,1934年创办温陵养老院,1935年创办晋江平民救济院等。

创办佛教医疗所救治病人。1913年崇福寺住持妙月设立崇福诊疗所,1952年杨嘉姑在菲律宾创设宿燕寺文莲施诊所,后在泉州设赠药处。

(四)近现代泉州名僧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姓李,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号息霜,留学日本时更名岸,号叔同。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1905年留学日本,学习西洋绘画和音乐。归国后,曾在天津、上海、浙江等地任音乐和美术教师,报社编辑,与柳亚子等人创办“文美会”,主编《文美杂编》,还加入南社。与友人发起组织金石之学的“乐石社”。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潜心研究佛学,立志重振南山律宗。1928年来闽南苦行弘法14年。在泉州开元寺、承天寺、光明寺、百源寺、清源洞、温陵养老院、南安雪峰寺、灵应寺、水云洞、晋江草庵、安海水心亭、福林寺、惠安净峰寺、科山寺、灵瑞山、永春桃源殿、普济寺等寺院讲经说法,著述,养病静修,度岁。1942年九月初四日圆寂于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圆瑛(1878—1953),法名弘悟,号韬光,字圆瑛,俗姓吴,名亨春,古田县人。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于福州鼓山湧泉寺妙莲和尚受具足戒,随侍妙莲习律仪。半年后到闽侯曹峰寺从达本和尚修习苦行,先从常州天宁寺冶开和尚习禅5年,继参宁波天童寺寄禅和尚习禅6年,宣统元年(1909年)被推举为接待住持。民国十三年(1924年)往南洋弘法,遇转道和尚,共同发愿重兴泉州开元寺。经多年营构,修复大雄宝殿,戒坛,法堂等。后又在开元寺创办开元慈儿院。民国17年接任雪峰崇圣寺住持,次年,任宁波天童寺住持,时中国佛教会成立,圆瑛被选为主席。民国二十年回闽住持福州林阳寺。抗日战争时,在沪发起组织“中国佛教会灾区救护团”,赴东南亚弘法募款,赈济难民和支援前线。民国29年被捕入獄,坚贞不屈,后经多方营救出獄。回上海后在圆明讲堂创“楞严专宗学院”,自任主讲。1953年圆瑛被推举为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任主席。同年9月圆寂于宁波天童寺。

会泉(1874-1943年),俗姓张,名侃,法名明性,号印月,别号华藏,同安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出家,拜厦门虎溪岩善温和尚为师。次年,在漳州南山寺受具足戒,后到江浙参访名僧大德。光绪二十七年回廈门南普陀寺,又往南安雪峰寺随侍佛化和尚。光绪三十三年在泉州承天寺襄助云果法师建水陆法会。民国初任承天寺住持,兼任安海龙山寺住持。民国十二年在承天寺创办优昙学校,襄助圆瑛法师寺重兴泉州开元寺。民国二十七年携弟子宏船法师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弘法。1943年圆寂于马来西亚槟城妙香林寺。

转道(1872—1943),法讳海青,俗姓黄,晋江安海人。19岁往漳州南山寺出家,次年在泉州崇福寺受具足戒。后云游大江南北,参拜名师。宣统元年代理住持厦门南普陀寺。1913年南渡新加坡弘法,募建普陀寺。民国13年,与圆瑛,转物等修葺泉州开元寺,创办开元慈儿院,在漳州南山寺创办佛化学校。1928年转道任新加坡中华佛教会首届会长,1934年与李俊承,邱菽园等组织新加坡佛教居士林,1938年与陈景禄居士创办英文佛教会等,1943年11月18日圆寂于新加坡普陀寺。

性愿(1889—1962年),俗姓洪,名水云,法号古老,字性愿,号栖莲,晚年号安般,南安石井人。12岁在石井东庵出家,翌年在厦门南普陀受戒,后到水头仙迹岩,从喜光习佛经,到南安雪峰寺投佛化老人座下住5年。宣统元年(1909年)云游江南名刹,学经求法参禅。民国八年应厦门南普陀寺之请任监院。民国14年在泉州承天寺创办东方伦理学研究社,民国十五年年任承天寺、开元寺监院。次年在承天寺创办月台佛学研究社。同年赴菲律宾主持信愿寺。民国三十八年在厦门太平岩创办觉华佛学苑。1950年到菲律宾创建华藏寺。性愿对祖国佛教和慈善事业非常关心,修缮石井清水岩、慈云寺,兴建大慈林,创办觉华女子佛学苑等。1962年圆寂于菲律宾马尼拉华藏寺。

妙月(1883—1944年),欲姓卲,名丕恩,法腾朗,号铁罗汉,晋江安海人。在厦门朝天宫剃发,受戒于南普陀寺。后到紫帽山普照寺,练成铁沙手。30岁任崇福寺住持,以救死扶伤,扶危济困闻名于世。1924年云游菲律宾,行医济世,回国后重修崇福寺大殿,天王殿,法堂等。1944年圆寂于崇福寺,著有《少林太祖拳法》,《伤科经络疗法》行世。

海明(1871—1921年),字转初,别号慈莲,俗姓王,南安人。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南安雪峰寺削发为僧,翌年到漳州南山寺学习佛教经典,后回雪峰寺协助佛化和尚。光绪三十年到南洋募化,归建雪峰寺大殿,东西楼,重建慧泉寺,太湖岩,石室岩等。1913年,厦门南普陀寺办旃檀学校,海明被推选为林长兼教务主任,讲佛教《三字经》《金刚经》《阿弥陀经》等。1921年重建南安涌莲寺。

元镇(1897—1977年),名日惠,俗姓孙,17岁因病就诊于妙月和尚,受其影响剃度出家,1914年在莆田慈寿寺受具足戒。此后刻苦读书,勤练少林拳,广阅医书,虚心向擅长武艺,精通医术的僧人学习。先后任不二庵、鳌溪宫、南宫寺、安福寺、福庆寺、瑞云寺、清龙寺住持。1935年任崇福寺住持,重修大雄宝殿,天王殿,新建藏经阁,创办崇福诊所。著有《少林太祖拳法》,编修《伤科经络疗法》等。

常凯(1916—1990年),讳禅即,俗姓洪,晋江英林人。1927年在崇福寺剃度出家,追随元镇法师钻研医学,苦练武功,1931年在泉州开元寺受具足戒。1935年云游江浙,参访名僧大德。抗战爆发,参加僧侣救护队,组织战地掩埋队。1944年住持崇福寺,1946年当选中国佛教会福建分会常务理事。1947年南渡马来西亚槟城,1949年往新加坡,在普陀寺行医,以治疗骨科为主,被誉为“骨科圣手”。1986年当选新加坡佛教总会副主席,1988年升任主席。由于对新加坡公益事业的贡献,1985年8月获新加坡总统颁授公共服务星章,1990年圆寂于新加坡伽陀精舍。著有《戒月心珠》《正骨心要》《伽陀诗草》《名山记游》等。

宏船(1906—1990年),名成基,法名本慈,俗姓朱,晋江池店人。1919年到承天寺听会泉法师讲经,受其感悟,恳求剃度,会泉收为侍者。1922年在莆田广化寺受具足戒。1924年随会泉法师到厦门南普陀寺,1927年随会泉到南安石井慧月精舍和碧云寺开堂弘寺。后到厦门虎溪寺岩,受命为石莲寺监院。抗战爆发,参加抗日救护队任队长。1938年随会泉法师南渡新加坡,马来西亚,驻龙山寺、普觉寺、双庆寺弘扬佛法,建“大悲法会”,讲《楞严经》,创建妙香林寺,与常凯法师创设施诊所,赠药施医。1983年回泉州,见承天寺被毁,发愿重修,劝募印尼华侨何蕙忠居士捐资重建,捐资助修泉州开元寺、庆莲寺、南安雪峰寺、漳州南山寺、厦门南普陀寺、虎溪岩,宁波天童寺等。宏船法师在东南亚及世界各地享有盛誉,被推举为新加坡佛教总会会长,新加坡僧伽联合会主席,东南西亚佛教会主席,世界僧伽会副会长等职。1990年12月25日,圆寂于新加坡普觉禅寺。

注释:

[1] [64]何乔远:《闽书》卷8《方域志》。

[2] 乾隆《泉州府志》卷16《坛庙寺观》。

[3] [4] 《安平志》卷8《寺庙志》

[5] [6] 新编《安海志》卷16《寺庵》。

[7] 林国平、邱季端主编:《福建移民史》,方志出版社1993年版。

[8] 乾隆《福州府志》卷75,《外经》1。

[9] 吴艺娟:《略论六朝时期南安丰州成为闽南政治、经济中心的原因——以六朝古墓葬出土文物为例》,《泉州文博》第13期,2008年6月。

[10] 释大圭:《紫云开士传》卷2。

[11] 释元贤:《泉州开元寺志》《开士》。

[12] 释元贤:《泉州开元寺志》《建置》。

[13] [14] [19] [59]释大圭:《紫云开士传》卷1。

[15] 黄滔:《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黄御史集》卷5。

[16] 释大圭:《紫云开士传》卷2。

[17] [18]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

[20] 李玉昆:《泉州密宗文物史迹》。

[21] 白化文:《汉化佛教与寺院生活》,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8页。

[22] 陈衍:《福建通志》卷85,《高僧传》。

[23] 何乔远:《闽书》卷10《方域志·泉州府惠安县》。

[24] [26] 王荣国:《福建佛教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85页。

[25]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8,《泉州龟泽无了禅师》。

[27] 静、筠:《祖堂集》卷15,《龜洋和尚》。

[28] 释赞宁:《宋高僧传》卷13。

[29]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24,《泉州报恩院宗显明慧大师》。

[30] [60] 释大圭:《紫云开士传》卷3。

[31] 李玉昆:《〈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研究》,《敦煌学辑州》1995年第1期。

[32] 何乔远:《闽书》卷9《方域志·南安县》。

[33] 何乔远:《闽书》卷9《方域志·德化县》。

[34] 王荣国:《福建佛教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105页。

[35] 何乔远:《闽书》卷137,《方外志·释衲·泉州府》。

[36] 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16,《泉州瓦棺和尚》。

[37] 释普济:《五灯会元》卷7,《泉州瓦棺和尚》。

[38] 乾隆《泉州府志》卷65,《方外·五代》。

[39] 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五代》。

[40] 王荣国:《福建佛教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190页。

[41] 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20,《泉州庐山小溪院行传禅师》。

[42] [43] 乾隆《安溪县志》卷3,《山川》;卷10,《寺观》。

[44] 乾隆《泉州府志》卷3,《建置沿革》。

[45] 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25,《漳州罗汉院守仁禅师》。

[46] 释元贤:《泉州开元寺志》,《建置》。

[47] 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释·宋》。

[48] 乾隆《泉州府志》卷16《坛庙寺观》。

[49] 蔡文华、蔡玉应、林传沙:《泉郡江南古圳昭惠庙简介》。

[50] [51] 《旧唐书》卷18上《武宗本纪》。

[52] 《资治通鉴》卷248。

[53] 《唐会要》卷47。

[54] 曾会:《重修清源郡武荣州九日山寺碑》,陈国仕辑《丰州集稿》卷10。

[55] 乾隆《泉州府志》卷16《坛庙寺观·惠安县》。

[56] 释大圭:《紫云开士传》卷1,《释令言、文稱》。

[57] 黄滔:《华严寺开山始祖碑铭》,《黄御史集》卷5。

[58] 乾隆《福州府志》卷14,《风俗》。

[61] [63] 释元贤:《泉州开元寺志》,《开士》。

[62] 何乔远:《闽书》卷7,《方域志》。

[65] 刘福铸:《枯崖和尚与泉州》,《面向新世纪初的福建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256—271页。

[66] 高丽义天门人编:《大觉国师文集·外集》,杨渭生等编著《十至十四世纪中韩关系史料汇编·上册》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节807——808页。

[67] 陈懋仁:《泉南杂志》卷下。

[68] 喻谦撰:《新续高僧传四集》第21。

[69] 如幻自撰《如行禅师塔铭》,《南安雪峰寺志》卷2。

[70] 蒋严慧《雪峰寺志续编》,《南安雪峰寺佛化老人传》。

[71] 释向愿主编《承天寺志稿》。

猜你喜欢
泉州禅师
你要去泉州吗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福建泉州推进与印度金奈建立友城关系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泉州刺桐花咏兼呈赵使君(节选)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服从
一个苦者对禅师说
命 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