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创新素质为导向的本科生导师行为研究

2017-09-08 06:25罗朝能王珺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创新素质

罗朝能+王珺

摘要:现今,国内越来越多的大学因材施教,实施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本文通过寻找创新素质与导师行为的逻辑关系,创新素质所包含的创新意识、创新知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五个层次与导师支持行为、引导行为、限制行为和控制行为的四种行为进行二维定位分析研究,得在每一种创新素质下导师应当侧重哪一种行为。

关键词:创新素质;本科生导师制;导师行为

一、创新素质的定义与维度设定

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建设中最重要的战略之一,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其创新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主要是指在先天禀赋基础上,个体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体身心组织的结构特征或属性,是制约人的活动方向、水平、质量的内在因素。创新素质是由人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基础(创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及外部条件(所处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制度环境、社会心理环境和实践条件等)协调作用并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整体素质。结合学者的研究,本文将创新素质分为五个阶段:

1.创新意识又称为创新观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初始阶段,同时又贯穿于培养创新素质的全过程。

2.创新知识是指维系大学生创新活动所具备的各种知识储备。仅仅有创新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知识储备来支撑创新意识。

3.创新思维是指在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即在创新知识的基础上,表现为一种发散性的思维,提出新的假设、观点和想法的过程。

4.创新能力是优化知识结构、把创新思维产生的结果转化为有价值的新成果的能力。

5.创新人格是接受长期的创新教育和自我训练后所形成的稳定而持久的创新个性特征。

二、导师行为的定义及维度界定

导师支持行为是指导师在学术研究、人际关系等都对学生采取肯定的态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利,允许学生自由表达意见,并鼓励学生重视自身的内心状态。对于学生提出的创新性想法,导师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导师引导行为是指导师不再一味肯定学生的观点,而是对学生的观点和想法通过导师的知识和经验对其加以引导,或者为学生做出示范,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导师限制行为是指对于学生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导师通过与学生商定目标,导师每隔一段时间对目标进行进度检查,而学生在目标达成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导师控制行为是指对于学生的学习及创新素质的培养进行全程控制,学生必须按照导师的要求完成任务。

导师的四种行为对学生的严厉程度呈递进关系,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三、各阶段创新素质导师行为的实施

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创新素质培养中各个阶段的内在关系,并在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各个阶段在四种行为上进行不同的指导。

在创新意识培养阶段,导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社会资源,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术创新活动,并鼓励他们敢于思考,勇于质疑,对于学生的新发现要在态度上进行充分的肯定与支持,并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发现问题,使学生获得自信并愿意将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在创新意识的培养阶段,导师应更多地表现为支持行为和引导行为,较少的对学生进行控制与限制。如学生对于一篇学术论文中的观点提出异议,导师应对学生的新观点加以重视并予以肯定,在了解学生的观点后,将学生的观点往正确的方向引导,防止其观点有失偏颇,并鼓励其深入探索。

创新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没有知识的储备即使对于问题进行大胆的质疑,也由于知识的匮乏而很难将创新素质的培养继续下去。在创新知识的培养上,导师应当侧重限制行为与控制行为,对学生严格要求,布置相关任务。如大量阅读某一学术研究方面的文献或者一本有意义的书籍,定期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要求学生得出心得或自己的观点。同时,定期与学生讨论论文或图书内容,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进行头脑风暴,不再仅仅被动接受已有观点。使学生积累大量的知识,更有利于创新素质过渡到下一阶段。

在创新思维上,导师应更多地给予学生引导,同时又应当注意不要过多地限制学生的思想,在保证学生思路正确的情况下,支持与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确保学生有较高的执行力。

在创新能力方面,应给与学生更多的支持,因为此时学生已经形成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新结果的能力,在学生有需求的方面进行全力支持,如为学生提供资源支持、资金支持等,帮助学生将思想转化为成果。

在培养创新人格阶段,此时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创新人格特质,这种特质不会轻易改变,导师此时应对学生多加支持和引导,同时增强学生的创新责任感和使命感,防止学生产生惰性。

四、导师行为规范的提出

结合前人的观点以及上述研究,为全方面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对于导师的指导行为提出以下5种行为规范。

1.知识技能指导。知识技能的指导表现为导师在知识学习上对学生的充分指导。

2.资源支持。在学术交流上,导师应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社会资源和学术资源,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3.人文精神关怀。导师应当在生活和学习等各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怀,鼓励在学生受到挫折和经受压力时,仍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4.监督控制。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过程中,导师应不仅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应该严格要求学生。

5.指标考核。这一指导行为主要体现为导师为学生设定定性、定量的管理指标,并且依据这些指标考核学生的学术進度,避免学生出现学术荒废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李世海.创新教育新探[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5:29.

[2]燕良轼.创新素质教育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第12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本科生导师制创新素质
创新教育在大学成功素质教育中的实施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综合设计改革与实践
生物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实践研究
学分制背景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构建能动专业本导制实施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