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课评价的发展研究现状与进展分析

2017-09-08 08:51王芳艳陈梅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9期
关键词:文献分析研究现状

王芳艳+陈梅

摘 要:本研究立足于CNKI数据资源总库,采用文献分析法对CNKI中有关于微课评价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在我国对于微课的研究大多数只停留在制作或者应用上,而对于微课应用后的效果进行反馈的研究较少,也就是在微课的评价上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上偏重于逻辑思辨研究,研究领域上偏重于教育领域上的微课评价。

关键词:微课评价 研究现状 文献分析

引言

伴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人们获取信息变得越来越便捷,“微”越来越成为新时代的宠儿。随着可汗学院的日渐闻名,“微课”,成为教育界刮起来的一股新风,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利用“微课”来进行教学。但是,我们利用它来进行教学,是否有效的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我们来对微课进行科学的评价。[1]

国外微课的评价研究中分为:对学习内容的评价和对微视频本身的评价。对于前一种评价,国外基本上基于大数据时代下的在线学习系统,具有在线评价学习者的功能。例如,可汗学院利用网络平台自身的学习分析技术,能根据学习者已学内容、平时表现和已做习题测试的情况来为学生做出推送并提供在线或离线的学习结果评价,特别是追踪评价。TED的所有微视频均提供在线或离线的学习结果评价评价和深层思考的问题。这些评价体系本身就是对课程最好的反馈。

在国内,微课评价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事实上,在微课传入我们国家之后,我国的教师便对其进行模仿和运用,但对整体的微课应用效果,关注的人很少,总的来说,我们善于模仿,但是其实质核心还需我们慢慢探索。再者,国内现有的赛事的微课评审标准是否成熟、科学与可行,所有的微课类型通用一个评价指标是否合理,是值得思考和深入探讨的,这是我国微课评价的发展的整体状况。[2]

一、研究方法与过程

1.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分析研究。内容分析方法是“一种对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技术”[1]。本文采用以篇名为单位对文献的主题、关键词、引用频次、文献内容先对“微课”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微课”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一个:“引进”、“分析”、“模仿”到“应用”再到最后的“评价”过程。目前关于微课的研究,大多数是停留在微课的理论上,其次是微课设计、开发、和应用,对于微课评价的文献较少,也就是“评价”这一环节,研究者关注的很少。继而,笔者又对“微课评价”进行了同样的搜索,发现此类文献关注的焦点大多数模糊的指出评价的大体标准,对具体的科目没有给出明确的评价指标,也就是相当数量的微课用一样的评价标准去评判。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从研究方法和科学学科两个维度对文献进行归类分析。[3]

研究方法维度包括:“逻辑思辨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三个层次;“逻辑思辨研究”主要对微课评价的内涵、发展历程、评价指标体系等问题采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逻辑与历史的方法进行研究;“比较研究”是指,把国外的微课评价和国内的微课评价进行横向比较,还有就是在时间跨度上,对微课评价进行纵向的比较。“实证研究”主要指实地访问相关的学者专家进行研究所完成的论文。[4]

科学学科维度: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人文科学类三类,对此类研究笔者将它们分两个方向考虑,一个方向是按照教育类型进行分类,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大众科普类;一个方向是按照具体评价的内容进行分类,主要包括:评价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评价的整体概括三个方面。

2.研究数据

本研究旨在分析国内的微课评价的体系,以国外的微课评价为参照,找出符合我国的微课评价指标,细化到学科和领域,制定出具体的指标来,也就是将焦点放在微课评价中微课的具体内容上。由于微课也是微课程、微视频,因此,本研究聚焦于相关的研究文献篇名中包含“微课评价”、“微课程评价”、“微视频评价”的文献。通过CNKI总库平台搜索,截止到2017年4月为止,关于微课的文献一共80篇,其中,硕/博士学位论文10篇,期刊文献68篇,报纸1篇。会议1篇。其中在2015年和2016年这两年,发文量激增,微课评价越来越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关注。[5]

二、研究结果分析

本人对所搜集到的论文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具体结果见表1。

1.研究方法分析

根据文献主题和文献内容的分析结果显示,如表1,在研究方法维度上,逻辑思辨研究的文献占大多数,一共43篇(占55%),其次是实证研究19篇(占24%),最少的是对比研究16篇(占21%),但是实证研究和对比研究基本持平。

数据显示,在2006-2010年,研究文献所采用的的方法是实证研究,有较少的比较研究,这是由于在2010年之前,微课这种形式还没有被大多数学者所认识,但是微视频在医学领域偶有涉及,所以实证研究居多。在2011年到2016年,逻辑思辨研究和比较研究文献增长较为迅速,在2014年到2016年,逻辑思辨研究增长趋势最为明显。在2013年前后,微课这种资源形式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并大量被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教学实践成果。

2.研究学科分析

笔者对文献主题和文献内容进行分析,按照研究学科所属的不同,对所查阅到的文献进行了分类,所统计的数据如下表2.

根据表2的数据统计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在微课评价的文献上,不同研究层次所占的份额有显著的差异。社会科学类文献共占41篇,自然科学类文献共23篇,人文科学类占14篇。

数据显示,在2006-2011年,文献中关于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科学类的文章有,但是不多,原因是我在对篇名检索时,用了相關检索“微视频评价”,所以在自然科学上的文献会有,但不会是太多。在2012年到2016年,相关文献发文量剧增,这是因为在2013年胡铁生老师提出微课这一概念时,相应的微课评价的文章应运而生,但是,总的发文量还是较少,相关的期刊文献较多,也比较集中在社会科学类,而我们所关注的教学类微课评价,也隶属于社会科学类,所以对他们进行分析,也会比较有针对性。所以笔者对其中隶属于社会科学类和相关的靠近教学类的相关文献进行后续研究。endprint

3.研究焦点分析

为了了解我国微课评价的发展的整体概况,进一步聚焦研究问题,确定论文研究的方向,笔者对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了词频聚类分析,关键词出现频率最多的有20个词,其中出现最多的是微课,都是围绕微课进行的,涉及到的方面如下:

(1)微课,词频累计出现50次,在大多数相关的文献里,都会对此进行定义或说明,说明它是一个基础概念,已经有大多数人对此形成概念化的印象。

(2)评价体系类,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指标等,同类词频累计出现34次,学者在文献中对此类做出了模糊的概括和建议,指明了大方向,具体细化还有待研究。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有这几方面可以考虑: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教育性。在文献中,教育性鲜有涉及,具体内容包含的教育传达、教育教学特性、科普等内容可以参考。[6]

(3)课堂开发、应用类,包括计算机教学、地理教学等,词频累计出现21次。这类文献重点在应用上,对应用的效果做出具体评价不曾涉及,但是在这里,相关的微课制作的技术工具涉及的很多,可以参考此类文献中的技术性要素。

(4)教学类,包括教学要素、学习资源、慕课、翻转課堂等,累计频次20次,这类文献包括翻转课堂的研究,由于微课的实用平台是翻转课堂,所以这类文献很有参考价值。其中,文献中还包括对教学要素的分析以及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对微课的评价提供可分析的维度。

(5)具体的方法类,包括德尔菲法、模糊评价法等,词频累计出现频次为7次,对比(2)中提到的指标体系,说明学者对此类的研究很少,很有研究的价值。

根据上述分析,对关键词进行归类分析,如表3。

从数据可以看出,关于微课的概念并不少,关注的焦点大多数在应用上,评价体系也很多,但是大多数都是建议性的整体概括,具体的评价方法很少,相关文献只有不到7篇,但是这些方法都是经典且实用的方法,是本研究要研究的焦点。

此外,笔者还整理出文章被引用频次10次以上的文章进行了梳理,有以下:

孙聘《基于用户体验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被引19次,下载1291次;王岚,张一春《微课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被引18次,下载1524次;唐柱斌,肖志坚,梅少敏《微课发展辨析及构建评价》,被引11次,下载1203次;周丙峰,谢新水,刘星期《高校微课中的教学要素及教学效果评价》,被引10次,下载1225次。从中,我还发现,被引频次高的文章,下载频次也较高。这些文献中指出了关于微课评价的注意点,提出的点比较有针对性,比如关于微课评价的教育性方面,对笔者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结语

1.在研究方法上,关于微课评价相关文献逻辑思辨研究居多,定量实验研究很多,我们在把握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加强定性研究和基于大数据的质性研究,深入挖掘相关知识的联系。

2.在学科上,多数研究的研究重点很明确,但综合性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我们可以加强跨学科、综合性研究,结合视听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会是一个很好的创新点,给微课评价带来很好的一个评价视角。

3.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文献,所涉及的微课评价方法很经典也很实用,他们的指标体系通常会做到二级指标程度,其实在这个基础上,后续研究可以继续细化相关指标,比如在教育性和技术性上面,我们可以深入去挖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EB/OL].http://www.zlgc.org/zcwj/index.aspx.

[2] 田秋华.微型课程及其开发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5):3一8.

[3] 郑小军,张霞.微课的浅阅读趋向及其探索[J〕.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2):67一69.

[4]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一12.

[5] 游泽清.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 胡梦娜.基于Delphi与AHP法的中小学"学习型"微课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5.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献分析研究现状
成人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针灸疗法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康复作用中的应用概况
慕课在中国研究进展情况的文献分析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
1例肺结核合并原位癌的病例报告
试井法分析井间注采关系的研究现状
人民检察院量刑建议制度构建与完善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