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柔比星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与不良反应的分析

2017-09-11 10:25曾志文喻慧芳阮寒光刘庆
当代医学 2017年24期
关键词:吡柔比星奥沙利原发性

曾志文,喻慧芳,阮寒光,刘庆

(1.南昌市第三医院肿瘤科,江西南昌330009;2.南昌市急救中心,江西南昌330038)

吡柔比星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与不良反应的分析

曾志文1,喻慧芳2,阮寒光1,刘庆1

(1.南昌市第三医院肿瘤科,江西南昌330009;2.南昌市急救中心,江西南昌330038)

目的探究吡柔比星联合奥沙利铂在临床上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取7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单纯奥沙利铂治疗,观察组吡柔比星联合奥沙利铂治疗。使用3个疗程后,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3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76.3%,疾病控制率为92.1%,分别高于对照组的55.3%,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4.2%,对照组3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吡柔比星联合奥沙利铂在临床上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显著,并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情况,缩短治疗时间,值得在临床上被考虑并推广使用。

吡柔比星;奥沙利铂;原发性肝癌;疗效;不良反应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高发于东南沿海地区。因其五年生存率较低,起病隐匿,发展快速等特点,成为临床工作中的重点攻克对象[1]。较显著的临床表现多为肝区疼痛,乏力、消瘦、食欲减退、腹胀等全身尤其消化道症状,肝肿大,肝癌转移症状。许多患者确诊是已为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进而失去了外科手术的机会,使用吡柔比星联合奥沙利铂介入治疗,有效控制肿瘤生长,创伤较小患者术后恢复较快[2]。现本研究为探究吡柔比星联合奥沙利铂在临床上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就于本院就诊并治疗的7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14年1月~2016年1月本院7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5.8± 5.7)岁;临床分期:Ⅱ期14例,Ⅲ期24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39~75岁,平均年龄(55.5±6.1)岁;临床分期:Ⅱ期15例,Ⅲ期23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临床可比性。所有患者入院诊断时均符合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两组术前均行常规血液、生化、心电图等检查,检查进行后均给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并且手术过程均在DSA(AXIOM Artis Zee Ceiling,Siemens,Munich,Germany)透视下进行。将导管选择性插入肝总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进行造影,对肿瘤的体积、位置、数目等情况进行确定。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经导管在15 min以上的时间内缓慢注入奥沙利铂(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487)80 mg/m2。之后,对照组38例患者给予在透视下使用碘油栓塞肝脏肿瘤的供血动脉,观察组38例患者给予在透视下使用适量碘油与吡柔比星(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3H9510100)20mg/m2混合而成的均匀乳剂栓塞肝脏肿瘤的供血动脉。4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于术后定期进行增强CT(或MRI)及肿瘤标志物检查,并与3个疗程时进行效果评价。

1.3 效果评价[3]依据mRECIST标准,①完全缓解:术后患者原发性肝癌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且维持时间不少于4周;②部分缓解: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较术前缓解,肿瘤体积缩小不少于50%且维持时间不少于4周;③疾病稳定:治疗后患者肿瘤体积缩小于50%或增大不多于25%;④进展:治疗后患者肿瘤体积增大大于25%或出现新病灶。计算客观缓解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计算疾病控制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总例数×100%。不良反应:术后疼痛、发热、乏力、恶心、呕吐,对肝功能的影响包括丙氨酸转氨酶的升高、天冬氨酸转氨酶的升高总胆红素的升高、白蛋白的下降,对造血系统的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贫血。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客观缓解29例,缓解率76.3%,疾病控制36例,控制率91.1%,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n)

2.2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观察组术后疼痛2例、发热1例、恶心呕吐2例,对肝功能的影响3例,对造血系统的不良反应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34.2%(13/38)。对照组术后疼痛1例、乏力1例、恶心呕吐2例,对肝功能的影响4例,对造血系统的不良反应4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1.6%(12/38),不良反应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P>0.05)。

3 讨论

近年来,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高死亡率与早期症状不明显的特点为患者带来巨大心理负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治疗与生命安全[4]。手术治疗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但大部分患者诊断确诊时已进展到肝癌晚期或出现远端转移,进而错过最佳的手术时机。针对此类患者使用化疗药物介入治疗发挥了巨大作用。介入治疗因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效果好,而且可以有效地控制病灶大小,减轻患者症状,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5]。奥沙利铂是第三代铂类抗癌药物,作用较广。其将肿瘤细胞的DNA作为靶向单位,特异性地与癌细胞的DNA链结合,阻断癌症细胞的DNA复制与转录过程,进而诱导癌细胞凋亡、死亡,由此发挥其细胞毒作用与抗肿瘤活性[6]。吡柔比星是新一代蒽环类抗肿瘤药物,较以往的同类药物吡柔比星抗癌活性更强、毒副作用更小。吡柔比星的作用机制为特异性的作用于患者的癌细胞阻碍癌细胞的核酸合成,破坏细胞分裂过程,并能生成自由基综合作用使癌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的增殖增生,发挥抗肿瘤作用[7]。奥沙利铂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其针对外周感觉神经诸如指(趾)端或口周刺痛、麻木等毒副作用会越来越大[8]。联合使用吡柔比星的治疗方法可以更加高效的缩小患者的原发性肝癌病灶,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或体征,在无增加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缩短治疗时间,避免不良反应的加重,起到更好的临床效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38例患者相比于对照组的38例患者使用奥沙利铂联合吡柔比星的治疗方法,CR组与PR组人数更多,ORR、DCR明显更高,临床治疗效果优(P<0.05)。同时,在不良反应的发方面,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无明显增加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样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吡柔比星联合奥沙利铂在临床上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显著,并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情况,缩短治疗时间,值得在临床上被考虑并推广使用。

[1]沈炜,黄祥忠,任冬青,等.奥沙利铂联合吡柔比星介入治疗对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研究[J].北方药学,2016,13(10):58-59.

[2]杨小平,孙孝环.吡柔比星联合奥沙利铂及氟尿嘧啶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5,22(5):565-567.

[3]乔彬彬,虞希祥,王舒婷,等.TACE术中灌注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及吡柔比星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5,24(4):349-353.

[4]江小锋.射频消融和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比较[J].当代医学,2015,21(12):71-72.

[5]谢勋鹏,陈萍,张莉莉.奥沙利铂联合吡柔比星和氟尿嘧啶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2,20(10):2139-2140.

[6]姜西玲,赵新汉.奥沙利铂联合5-FU和吡柔比星治疗晚期胃癌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0,18(1):117-118.

[7]闫小晶,倪振洪,吴亚冉,等.二氯乙酸盐增强盐酸吡柔比星杀伤肝癌细胞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6,38(6):570-574.

[8]付宁,李正平,罗道蕴.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植入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吡柔比星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5,10(6):652-656.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4.035

喻慧芳,E-mail:ycxzwk123@sina.com

猜你喜欢
吡柔比星奥沙利原发性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吡柔比星脂质体制备与表征及其体外抗肿瘤作用
耐奥沙利铂人胃癌SGC-7901细胞具有高侵袭转移性及上皮间质转化特征
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观察
吡柔比星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防治腺性膀胱炎术后复发的效果比较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不同手术方案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在浅表性膀胱癌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原发性肝癌脑转移一例
吡柔比星通过抑制雷帕霉素信号通道的哺乳动物靶点引发人膀胱癌细胞自体吞噬反应
奥沙利铂联合羟基喜树碱治疗晚期胃癌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