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旅游业的华丽转身

2017-09-15 10:40
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2017年8期
关键词:壮美全域全区

内蒙古旅游业的华丽转身

70年来,我区旅游业蒸蒸日上,成果辉煌,全区2500多万各族人民凝心聚力绘就了一幅旅游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壮美画卷。

自然风光壮美,文化底蕴厚重,这是我区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不竭动力。多年来,我区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大众旅游时代,呼唤旅游业转型升级,我区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大力开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实施“旅游+”战略,让旅游业成为富民强区的产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仅给内蒙古留下了青山绿水,更让百姓吃上了旅游饭,实现了地区经济发展、百姓增收的双赢效果。

由单纯的外事接待向综合性产业转变,由新的经济增长点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转变,由旅游资源大区向世界旅游目的地迈进

一直以来,我区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制定出台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精神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截至目前,我区一级公路突破5000公里;铁路运营总里程由9500公里增加到1.35万公里,居全国首位;呼包集动车组开行,结束了我区没有动车组的历史;民航机场由12个增加到24个,居全国前列;旅游厕所建设步入全国前列,自2014年以来,新改建1861座……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为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内蒙古旅游资源富集,为旅游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自2017年召开全区旅游发展大会以来,全区各地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实施“旅游+”战略,朝着打造“壮美内蒙古·亮丽风景线”品牌,把我区建成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目标迈进。目前,鄂尔多斯市、满洲里市等15个地区进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包头市土右旗西湾村创建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创客基地……

旅游业是绿色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改善了环境的同时也让村民增加了收入。仅2016年,全区乡村旅游农牧民直接从业15万人,带动间接就业60多万人。全区近3.5万贫困人口通过旅游业脱贫,占2016年全区脱贫人口的14.5%。

70年来,我区旅游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实现了由单纯外事接待向综合性产业转变,由新的经济增长点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转变,由旅游资源大区向世界旅游目的地迈进转变。旅游业总收入从2012年的1128亿元、占GDP比重7.1%,达到2016年旅游业总收入2714.7亿元、占GDP比重14.28%。

70年来,全区各族人民凝心聚力,绘就了一幅旅游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壮美画卷。

自然风光壮美,文化底蕴厚重,富集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内蒙古旅游业跨越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能够饱览壮美自然风光,感触悠久历史文化。”6月中旬,来自杭州、上海等地的游客被敕勒川现代草原文明旅游片区壮美的景色、独特的文化陶醉了。

我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远古以来,多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大窑文化、红山文化、萨拉乌苏文化等璀璨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元上都、辽上京、成吉思汗陵和长调、呼麦等宝贵文化遗产,是北方游牧文化的摇篮和草原文化的发祥地。

依托富集的旅游资源,70年来,内蒙古旅游业提档升级,成果显著。

20世纪70年代,我区旅游业处于外事旅游阶段,接待国内外游客也只是在草原上开设蒙古包和游览草原,表演摔跤、赛马、射箭、文艺演出、骑骆驼等项目。90年代,我区旅游业规模开始扩大,形成了两条草原风光、民族风情旅游线路;2000年以后,旅游产业步入高质量、大纵深、快速发展阶段;到2005年,已经推出了4条旅游精品线路和草原风光、民族风情、历史名胜、沙漠戈壁、森林冰雪、地质奇观、边城异趣、建设成果8大旅游看点。

近年来,以旅游城市和重点旅游区(点)为支点,以壮美自然风光为背景,以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为内涵,以航空、铁路、公路交通线路为支撑,串联草原、沙漠、森林、湖泊、冰雪、温泉、地质奇观、文化古迹和边境口岸的若干条精品旅游线路成为内蒙古旅游的新名片,北疆天路、冰雪天路、跨境旅游线路等品牌效应显著。阿尔山—柴河、成吉思汗陵、巴丹吉林沙漠、昭君博物院、五当召等以草原、沙漠和民族文化类旅游区(点)为主体的精品旅游区(点)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2017年以来,我区全面实施全域旅游、四季旅游,更加注重文化的保护和挖掘,不断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满洲里中俄边境旅游区深入挖掘中国红色文化、俄罗斯风情文化精粹;成吉思汗陵、元上都遗址、辽文化遗址提升开发质量,让世界各地游客感受到多样化、多层次的民族文化;呼伦贝尔突出绿色草原、兴安林海、蒙元文化三大特色,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万里茶道旅游线路。

截至2016年底,我区900多处有一定规模的旅游区(点)特色旅游线路基本成型。A级景区达到337家。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3家,全区休闲农牧业旅游与乡村示范点597家。

四季旅游、全域旅游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多元创新、融合发展,大大促进了旅游业整体提档升级

2016年,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着眼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实施‘旅游+’战略,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全方位推介,打造‘壮美内蒙古·亮丽风景线’品牌,把我区建成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

新的定位和目标,为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探索立足内蒙古实际、体现内蒙古特色、符合各地游客需求的现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我区将四季旅游、全域旅游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施“旅游+”战略,多元创新、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产品升级改造,丰富旅游功能。启动《自治区“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深入谋划我区新时期旅游业发展,促进全区旅游业整体提档升级。

旅游业提档升级,关键在于如何融合。“旅游+品牌”,全面提升旅游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品牌效应与宣传推广联合发力,带来显著效益:2016年,全区接待旅游者9805.32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292.71万人次,增长15.19%。旅游业总收入2714.70亿元,比上年增加457.70亿元,增长20.28%。全区A级旅游景区达到337家,比上年增加19家。

“旅游+生态”,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构建以绿色生态产业为主的地区可持续发展格局。“旅游+健康”,开发集康复疗养、养生保健于一体的健康旅游产品。“旅游+体育”,丰富体系产品,提高融合发展层次。“旅游+研学”,提升游客综合素质。“旅游+商品”,丰富旅游商品品牌体系,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拓宽旅游创收渠道。此外,旅游部门与农业、文化、宣传、交通、住建等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出台了《关于推进城镇旅游全域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等,共建融合发展项目库,整合各方资金和力量,推进融合发展工作。

如今,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随处可见全域旅游的多角度、深层次实践:鄂尔多斯市依托蒙元文化,“天骄圣地、民族风情、大漠风光、休闲避暑”四大类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全城一景”全域旅游格局;满洲里市以“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异国情调”为基调,构建了旅游新框架;通辽市依托当地生态资源和文化核心打造了一条集合沙漠、森林、草原、湿地、草甸、工矿、农田等80余处景区、景点为一体的品牌旅游线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旅游业为老百姓带来了真金白银,遵循绿色发展理念,我区旅游业发展思路更加明晰,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旅游业带来了真金白银,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2016年,我区全年接待乡村旅游游客超过3000万人次,同比增长20%,实现乡村旅游收入609亿元,同比增长21.8%,全区乡村旅游农牧民直接从业15万人,带动间接从业60多万人。全区57个国贫、区贫旗县的294个村(嘎查)从事旅游业,近3.5万贫困人口通过旅游脱贫,占2016年全区脱贫人口24万人的14.5%。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多年来,我区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一道生态安全屏障,也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根基。自治区旅游发展大会要求,划出生态红线,切实将绿色发展贯穿到旅游规划、开发、管理、服务和消费全过程,坚决防止掠夺性开发经营活动,在生态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实施类型限制、空间规制和强度管理,旅游项目要有负面清单。

遵循李纪恒书记提出的“把广袤林海雪原变成独特旅游资源,努力让林海雪原、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林区,把林下资源变成林下财富,林业工人放下斧头做旅游,砍树人变成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冰天雪地的导游员和绿色食品的代言人,旅游业让当地经济焕发活力。

“十三五”规划中,全区旅游业以大通道和万里茶道为轴线的“一廊一脉”旅游总格局,分为林草文化四季全生态旅游、环京津冀草原风情旅游、敕勒川现代草原文明旅游、水沙胡杨秘境探险旅游4大优化发展片区,蒙甘宁、蒙晋陕、京津冀蒙、黑吉辽蒙、满二跨境5大合作共建协同发展区,10大特色旅游基地和100个品牌景区、100条精品线路、100个特色旅游城镇、100个文明旅游示范村的“四百”点线支撑体系,整体规划中,处处遵循绿色发展理念,让我区旅游业整体发展思路更加明晰,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蓝图绘就,目标明确,内蒙古旅游业必将乘风破浪,乘势而上,扎实推进,向着国内外知名目的地迈进,为把祖国北部边疆打造得更加亮丽砥砺前行。

(自治区旅游委供稿)

猜你喜欢
壮美全域全区
壮美广西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壮美的城市景观
壮美篇章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旅游如何从景点走向全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