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草原色彩更斑斓
——自治区文化事业发展纪实

2017-09-15 10:40
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2017年8期
关键词:自治区全区内蒙古

壮美草原色彩更斑斓
——自治区文化事业发展纪实

70年前,内蒙古没有一座博物馆,只有由5人组成的一个文物工作组。如今,全区有200余座博物馆、100多万件藏品,并建立了三级文物保护行政管理机构。自治区成立初期全区文化事业费1.2万元,改革开放初期增加到742万元。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对文化事业投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十二五”时期全区文化文物事业财政拨款共计111.46亿元。如今,自治区文化事业投入持续增长、文化艺术创作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有序开展、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亮丽内蒙古的一张闪亮名片。

公共文化服务升级: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

近些年,内蒙古深入推进公共文化建设,促进文化惠民、改善文化民生,让农牧民真真切切共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在文化惠民方面“做加法”,按照标准化、均等化的目标,提高服务效能,响应并满足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

3年来,全区已经在10个盟市中的28个偏远旗县建起810个移动数字加油站,这项工程打通了边境地区群众接受数字文化资源的“最后一公里”。

让“盲村”耳聪目明。建立嘎查村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与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基层点1.12万个,服务人口突破100万人次,广播电视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品牌文化惠民活动形成“全覆盖”。全区已经形成了惠民演出全覆盖,开展“百团千场下基层”“草原音乐周末”“草原戏剧演出月”“四季内蒙古舞蹈季”等系列惠民品牌演出。保障“免费开放”不差钱,为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供了资金保障。

截至2016年底,全区累计投入文化建设资金2.255亿元建成草原书屋1.12万个,实现了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草原书屋的建设目标;全区建有县级以上图书馆117个,嘎查村文化室10576个,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实用便捷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形成。

让农牧民享受更好的文化服务,内蒙古有更多的想法。在内蒙古“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已将“互联网+公共文化”、实施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建设工程等列入其中。

民族文化保护:让“文化DNA”永续传承

上世纪70年代,内蒙古博物馆考古人员在呼和浩特市郊大窑村南山发现了距今50万年的旧石器制造场,填补了内蒙古旧石器时代的空白; 80年代初,内蒙古文物工作队考古人员在阴山地区发现古代岩画,打破了内蒙古无岩画的旧论,在中国及世界岩画界为内蒙古赢得了声誉;2012年6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一致同意将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元上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内蒙古实现了世界遗产零的突破。

在内蒙古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蒙元文化、红山文化、河套文化、契丹文化等文化形态里熔铸了内蒙古特有的精神价值。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即将颁布实施。条例中设立了13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

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千校万户”计划,实施了濒危项目抢救性保护“双百工程”,对70多个项目的实践过程与207位传承人开展了抢救性记录。

启动实施文化艺术长廊建设计划重点项目。共确立了漫瀚调、民族音乐、曲艺等13类70多个项目。近年来自治区推荐的艺术作品及个人共获得国内外各类奖项160多项。

对外交流和国际合作不断加强,与蒙古国建立了交流协作机制,为中蒙联合申报、保护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启动了蒙医药中蒙联合申遗工作。

截至2016年底,全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古迹2.1万余处,全区共登记国有可移动文物总数约112万件套,居全国第六位。

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的“钥匙”打开发展的“锁”

从小文化到大文化,从办文化到管文化,文化体制改革抓住了各种文化问题的“牛鼻子”。

2014年6月,自治区印发了《关于设立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和单位的通知》,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大幕就此拉开。3年来,自治区确立了改革综合试点地区、媒体融合发展试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3年来,改革向纵深方向推进,成效显著。自治区确定鄂尔多斯市、乌海市2个改革综合试点地区,内蒙古日报社为媒体融合发展试点,通辽市科尔沁区等5地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等9个单位为“文博图”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除“文博图”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继续开展试点外,其余试点都将进入全面复制推广阶段,经过3年的试点,这片“试验区”已经硕果累累。

作为自治区将文化旅游统筹管理和发展的首次尝试,鄂尔多斯市两年累计投入4亿元,扶持了300多家企业和项目,带动200多亿民营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弱部门”变成“强推手”。包头市美术馆推进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改革后,美术馆组建理事会,对馆内现有的20多项规章制度提出了改进意见,有效解决了公益服务的公平和效率问题。

在政府不断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同时,参与改革的各单位和部门都在尝试用创新的“钥匙”打开发展这把“锁”。内蒙古日报社被确定为自治区媒体融合试点,一条新闻经过一次采集在融媒体“中央厨房”被多次生成,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35个媒介多元发布,大大提高了文化传播率。

在鄂尔多斯日报社,传统媒体工作者和22家物流企业合作,利用报纸发行网络开展农村牧区物流运输和快递配送业务,解决了农村牧区物流快递“最后一公里”问题。2016年实现营业额3660万元。探索多种经营、跨界融合,鄂尔多斯日报社为传统媒体突围探索了一条新路。

文化产业:在跨越发展中迎来“黄金时代”

1950年11月1日,乌兰浩特人民广播电台用蒙汉两种语言开始播音,标志着内蒙古广播事业正式起步。70年磨砺,一朝惊艳。今天自治区已经拥有全球最长的广播电视数字微波干线电路。

近年来,自治区以内蒙古广播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电影集团为核心的四大国有文化企业积极探索文化产业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推动文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自治区本级设立了4亿元规模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截至目前,专项资金已经累计安排16亿元,支持了158个文化产业项目。

内蒙古实施民族文化强区战略,壮大市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推动文化融合为着力点,通过挖掘和整合特色文化资源,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文化与旅游融合,增加了旅游景点的“气质”。自治区推动建设成吉思汗陵、响沙湾等60余个重点文化旅游景区,打造了一批知名旅游工艺品牌和文化旅游演艺精品项目。文化与科技融合,让文化产品更加智慧。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积极搭建政银合作平台。2004年以来,全区文化产业年均增长26%,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1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文化产业同期年均增速3个百分点。2016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525亿元,增速达20%。

抚今追昔,我们走进2017年,时间已经翻开崭新的一页。70年,在历史的长河里不过是一个瞬间,而这一瞬间蕴含的精彩足以铭刻内蒙古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坐标。

(自治区文化厅供稿)

编后语

为北疆亮丽风景线贡献精神力量

内蒙古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各民族优秀文化在内蒙古这片118.3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不断交流、碰撞、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又丰富多样、具有独特审美情趣的民族文化,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

文化进步,是一把衡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尺子,也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70年的文化洗礼,自治区正逐步由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迈进,全区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各项文化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既满足了全区各族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打造祖国北疆文化繁荣亮丽风景线、守好内蒙古各民族美好精神家园作为文化建设目标和方向,不断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

一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继承中努力创新发展民族文化,在传承中不断深入挖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发展要求有机结合,让民族文化呈现出勃勃生机,激发出全区各族人民群众热爱内蒙古、建设内蒙古的高昂热情和强劲动力。经过70年的文化建设,内蒙古正在全力建设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凝聚起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的共同意志,引导着全区各族群众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贡献力量。

内蒙古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已深深熔铸在各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内蒙古文化建设,是70年来文化建设取得一系列重要成就的宝贵经验,也是站在新的起点上再创辉煌的保证。让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聚起各族人民建设幸福内蒙古、现代化内蒙古的共同意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自治区全区内蒙古
《自由》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走进神奇的汉特-曼西自治区
可爱的内蒙古
关于召开第18届24省(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会议的(第一轮)通知
南宁市:把握环境保护新常态 担当全区执法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