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老年化视域下长期照护人才共情能力的培养

2017-09-15 08:18莫秀献唐艳妮徐雅玲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24期
关键词:共情人际视域

莫秀献,唐艳妮,梁 菁,朱 艳,徐雅玲

(广西科技大学,广西 柳州 545006)

积极老年化视域下长期照护人才共情能力的培养

莫秀献,唐艳妮,梁 菁,朱 艳,徐雅玲

(广西科技大学,广西 柳州 545006)

目的 探索以高校作为引擎在积极老龄化视阈下的长期照护人才共情能力的培养模式。方法 自2016年11月开始选择自愿参与长期照护人才培养项目的60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名。以积极老年化视域为切入点,在构建长期照护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以培养照护人才共情能力为重点,编制了长期照护人才共情能力培养模式。对照组护生均采用长期照护人才培养模式,观察组护生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照护人才共情能力培养措施,观察两组护生培训前后共情能力提升效果。结果 培训后,观察组人际反应指针问卷(IRI-C)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过积极有效的长期照护人才共情能力培养,可有效提升护生共情能力,实践效果良好,值得借鉴推广。

积极老年化视域;长期;照护人才;共情能力;培养模式

“积极老龄化”(ActiveAging,AA)概念于2002年由联合国正式提出,已作为应对2l世纪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框架”,指导老年人尽可能获得更多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继续保持独立性和自主性,既着眼于老年人自身,也着眼于社会环境的支持,需要借助更全面、完整的医疗照顾系统来实施[1]。共情是个体对他人情感和行为的客观的、深刻的觉察,其引导个体产生亲社会行为,即社交和助人行为,可有效双方的抑制攻击行为,是医护人员必备的一种素质[2]。为此,本校自2016年11月开始选择自愿参与长期照护人才培养项目的60例护生作为研究对象,编制了长期照护人才共情能力培养模式,并对教育实践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总结更为可靠的长期照护人才共情能力培养模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11月开始选择自愿参与长期照护人才培养项目的60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名。观察组女28名,男2名,年龄19~22岁,平均年龄(20.49±1.67)岁。对照组女29名,男1名,年龄19~22岁,平均年龄(20.62±1.48)岁。两组护生在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运用个案研究法,从实证角度分析长期照护人才培养模式共情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分析中西方长期照护人才培养的不同途径和侧重点,探寻适合积极老龄化视域的国内长期照护人才共情能力培养的模式。此外,在照护人才长期专业化培养模式运行机制中,把握共情能力培养模式的规律性,进而提升长期照护人才的共情能力。

1.3 培养方法

对照组护生均采用长期照护人才培养模式,观察组护生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照护人才共情能力培养措施,具体如下。

1.2.1 基于养老护理职业教育的职业道德培训

照护人才共情能力的基础是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素质和医学人文精神,怀有作为照护人员的崇高感,建立以老年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始终保持接纳老年人、尊重老年人、关心老年人的服务宗旨。在护生临床实践中,教师指导护生接触老年人、了解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与特性,并让护生服务老年人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同时,引导护生观察老年人照护中存在的非道德现象,让护生坚决抵制这种行径,树立正确的医德医风。

1.2.2 强化人文教育

除常规养老护理职业教育外,还应引导护生学习人文素养方面知识,包括哲学、心理学等,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探讨医学领域中的人文问题,建立能够参与医学教育全过程的医学人文教师,让护生学习换位思考等技巧,考虑老年人的情绪状态,从而尊重、接纳老年人。同时,应学习人文关怀相关知识,引导护生学习医患关系构建、心理干预、健康教育等知识,通过以人为本的护理使老年人体会到照护人员的关心和尊重。

1.2.3 增加课外实践活动

共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意识到能力转化的过程,课外实践活动可深化道德教育,让护生

加深理解

1.4 观察指标

采用中文版 人际反应指 针问卷(InterpersonalReactivityIndex-C,IRI-C)评估照护人才的共情能力情况,该量表根据观点采择(PT)、共情想象(FS)、共情关注(EC)和个人悲伤(PD)等4个共情基本成分而编制,评分越高表明受试者越能客观/深刻觉察他人情绪改变,并能提供有效的社交和助人行为[3]。统计两组培训前后评分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培训前,观察组和对照组人际反应指针问卷(IRI-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观察组人际反应指针问卷(IRI-C)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人际反应指针问卷(IRI-C)评分比较

3 讨 论

在职业教育学领域,从积极老龄化视域探讨长期照护人才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关注较少,以积极老龄化三大支柱为课程模块设置依据,是养老问题研究的一个新视角。积极老龄化视域下长期照护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其运行是应对长期照护人才需求快速增长趋势的必然路径,是保障不同层次养老优质服务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积极老龄化战略的关键环节[4]。

积极老龄化视域下长期照护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国内长期照护产业与国际接轨的核心内容,也是和谐社会建设、民生问题解决的重要路径。老年人的长期照护属于一种关怀照护,要求照护人员敏感而深刻的觉察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改变,然后及时探索问题产生根源,及时采取对应的干预措施,而这种能力就是共情能力。我国护生共情能力及培养研究开展较晚,而“积极老龄化”的倡议下,护生共情能力及培养再次成为养老教育领域的热点。为此,本校以积极老年化视域为切入点,在构建长期照护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以培养照护人才共情能力为重点,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从应然与实然角度揭示积极老龄化视域下长期照护人才共情能力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并编制了一套培养方法。经本次研究对比试验发现,培训后观察组人际反应指针问卷(IRI-C)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可知经过针对性的照护人才共情能力培养后,护生共情能力显著提升,可知该培养模式教育效果良好,应用价值较高。以高校作为引擎在积极老龄化视阈下多元化长期照护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主要针对养老护理员、护理本科及高职护生等人才储备力量,同时也高校强大的专家力量,先进教学设备,完善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的教育支持,目前长期照护人才共情能力培养机制尚不完善,仍需多方面努力共同完善相关教育流程。

综上所述,经过积极有效的长期照护人才共情能力培养,可有效提升护生共情能力,实践效果良好,值得借鉴推广。

[1] 丁 一.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构建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23-24.

[2] 徐新鹏,王瑞腾,肖 云.冰山模型视角下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人才素质需求分析[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4,14(01):84-88.

[3] 曹艳春,王建云.老年长期照护研究综述[J].社会保障研究,2013,03:56-65.

[4] 谢 晖,梁 鸽,翟春晓,等.老年慢性病患者对长期照护志愿者的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5,8(07):781-784.

本文编辑:苏日力嘎

R47

B

ISSN.2096-2479.2017.24.33.02

2016年度关系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高职)【积极老龄化视域下长期照护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XGZJG2016B131

猜你喜欢
共情人际视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