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铜仁市扶贫创新模式及成因

2017-09-15 15:52王德军
创新科技 2017年6期
关键词:创新模式精准扶贫

王德军

[摘 要] 铜仁市围绕同步小康这个目标,把精准扶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以改革为动力,推进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旅游扶贫,民生扶贫、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被动式向参与式、粗放式向精细式、分散式向集中式转变,走出了一条符合铜仁实际的新路。特别是在贫困人口、贫困村建档立卡和驻村帮扶工作上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肯定,称之为“精准扶贫铜仁模式”。

[关键词] 精准扶贫;创新模式;成功原因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6-37-3

On the Innovation Model and Cause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ongren City

Wang Dejun

(College of Humanities, Tongren Polytechnic College, Tongren Guizhou 554300)

Abstract: Tongren City, around the goal of synchronous well-off, puts precise poverty as the first livelihood project task, driven by the reform, promotes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e-commerce poverty alleviation,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finance poverty alleviation,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eople's livelihood poverty alleviation,and promotesthe developmen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ransforming from blood transfusion to hematopoietic type, passive to participation, extensive to intensive change to the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walking out of a new road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Tongren. Especially participatory residency helping work in poor population and villages has been highly recognized LGOP, called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ongren model".

Key word: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innovation model; success reasons

貴州省铜仁市位于黔、湘、渝三省市的结合部,处于武陵山区腹地,是西南地区连接中部和东部的桥头堡,被称之为“黔东门户”,是贵州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市辖10县2区,全部纳入武陵山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全市共有松桃、玉屏、石阡、德江等8个扶贫开发重点县,涵盖125个贫困乡,1 563个贫困村,占到全省的114%;203 858户贫困户,贫困人口为893 251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105%;2014年底,贫困发生率165%,2015年底为1 266%,高于贵州省的11.2%。可见铜仁市穷困面积广、穷困深度深、穷困人口多,扶贫攻坚一直是铜仁市常抓不懈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党中央发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为铜仁市扶贫开发工作的纵深推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1 铜仁市产业攻坚精准扶贫创新模式分类

铜仁市抓住国家开展精准扶贫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的大好机遇,以精准扶贫为核心,不断创新扶贫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1 产业扶贫

扶贫的直接目标就是要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要想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就要抓好产业发展。铜仁市一直把产业扶贫作为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首要之举,全市把产业园区作为载体、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促进产业集聚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建设生产基地。按照把园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的样板区、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现代农业装备的展示区、先进科技应用的核心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观光休闲体验科普的星级景区、美丽乡村建设、扶贫攻坚的示范区的目标,大抓现代农业扶贫产业园区建设,集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政府合理安排,在每个区县都布局有3-4个主导产业,在每个辖区都有自己的“王牌”产业,以一业为主,多品共生为原则,产业扶贫在县乡层层推进。2016年,全市共有14.97万人的贫困人口直接受益。

1.2 金融扶贫

融资难始终是扶贫开发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铜仁市率先启动了开发性金融支持扶贫产业合作项目,把扶贫资金作为杠杆,撬动金融机构资金,扩大扶贫资金的总量,形成一定的叠加效应。据资料显示,从2012年开始,铜仁市积极与国开行携手,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开发性金融支持扶贫产业合作项目”,加大金融扶贫资金投入,极大地促进了本地区产业的发展,形成了金融扶贫的“铜仁模式”。铜仁市还通过打造担保平台、公示平台、管理平台、融资平台、和信用协会“四台一会”的融资模式,积极建立了“政府选择项目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实现市场出口”的长效机制,有效地攻克了在扶贫开发过程中遇到的资金不足的难题。在2014年和2015年,国开行给铜仁市扶贫资金的贷款额度都在30亿元以上,这一创新的金融扶贫模式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肯定。endprint

1.3 电商扶贫

铜仁市积极探索农村扶贫的新模式,把新兴的电子商务技术与农村扶贫结合起来。借助阿里巴巴集团在中西部实施了“千县万村”的计划,积极推动农村的电子商务进程,把农产品推向外面更广阔的市场,不断增加农民收入。2015年,阿里巴巴集团和铜仁市共同建立全国第一个“农村淘宝”市级试点市,建成500个电商示范村。该计划实施以后,“农村淘宝”在85个村建立了服务站,帮助农民购物累计近7万单,价值达600多万元,为农民节约生活成本200余万元。2016年,沿河县凭借电子商务的优势,网销空心李近6 000箱,销售额达到38万元,打赢了一场营销的“转型仗”。通过“淘店+微商+O2O”模式,实现了松桃苗绣、梵净山紫袍玉、梵净山茶、石阡苔茶、德江天麻等本地特色产品在网上销售,极大地促进了“铜货出山”。

1.4 教育扶贫

教育有“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功能,铜仁市围绕“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的目标,首先扩大山村幼儿园的建设规模,提高办学质量,让山村适龄幼儿都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其次是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免除三年学费,保证学生学到社会需要的各种技能;还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确保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具有一技之长;安排专项资金,帮助困难学生,保证贫困学生不能因为贫穷而失学,从而彻底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紧紧围绕农村扶贫脱贫的技术技能需要,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该院还特别组建了“教授团”、“博士团”“硕士团”等专业技术团队,通过包村包乡的方式,为当地农民提供服务。张华琦博士利用本地思南黄牛研发的雪花牛肉生产技术,推动了贵州梵净山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转型,使之成为铜仁市唯一一家农业上市公司。

1.5 民生扶贫

由于贵州喀斯特地貌的特殊性,“八山一水一分田”,铜仁市的一些贫困人口主要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重度石漠化区的地方,为了让这一部分贫困群众彻底摆脱贫困,该市实施生态移民工程,这样既可实现城镇化,又可以实现农业产业化,根据“居住有改善、致富有路子、就业有岗位、迁出能稳定”的总体要求,加快民生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建设,积极推进民生扶贫。2014—2016年全市进行生态移民 16 563户78 684人。同时以救急难、托底线、可持续为原则,切实减少因学、因病、致贫或返贫的现象;把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相联系,统一农村扶贫标准与低保标准,对无业可扶或者是无力脱贫的贫困家庭政府采取低保兜底的政策,保障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

1.6 旅游扶贫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铜仁原生态的自然条件、原汁原味的农家风情、纯朴静美的乡村风貌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资源。江口县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旅游+扶贫”的举措,发展乡村旅游,建成农家乐259家,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万山推行“旅游+扶贫”模式,在朱砂古镇、朱砂大观园内免费给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门面、展厅,帮助他们从事餐饮、工艺品销售,积极为200多个有志贫困户搭建自主创业平台。万山彩虹海,为困难群众提供1 000多个就业岗位,,还拿出10%的商业门面,免费提供给贫困户,他们有的自主经营,有的与企业联合经营,在家门口当上了“小老板”。

2 铜仁市扶贫创新模式成功原因分析

调研中发现,铜仁市这些扶贫创新模式一方面有利于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另一方面对政府又不会产生依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现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如下:

2.1 精准扶贫的大力推进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精准扶贫的要求,铜仁市在贵州省最早完成对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并建档立卡,工作细致深入到具体的村、户、人,建立的信息平台和其他的优惠政策实施信息共享,避免了“富人戴帽,穷人落榜”的现象。在工作中,采取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帮扶和精准考核的方法,共精准识别贫困村1 787个,贫困人口89.3万人,对这些贫困人口和贫困村用“一村一工作队、一户一帮扶责任人”的责任制,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定责任、包脱贫”,做到了真扶贫、扶真贫。精准识别、精准扶持、精准脱贫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肯定。

2.2 积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近几年,铜仁市在建设乡村卫生院、建设乡村电视互联网、建设乡村幼儿园、改善基础教育条件、改造危房等方面成绩显著。特别是大力推进乡村公路建设,全市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70%的行政村通油路。以玉屏县为例,该县已实现了100%的行政村通油路,并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积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但改善了乡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也给贫困人口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从贫困的多个层面来说,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仅为贫困人口发展排除障礙,本身也有利于减轻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贫困不仅是收入低,获取信息的机会少、受教育的程度低等也是贫困的一部分。

2.3 铜仁市构建了贫困人口参与分享的合理机制,调查中发铜仁市这几种做法是其成功的关键,值得推广。

2.3.1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以土地或资金入股,成立一个专业合作社,统一进行种植和销售,村里劳动力参与劳动。这种专业合作社在两个方面使贫困人口受益:一是在劳动时得到工资;二是土地入股之后获得的利润。贫困人口主要的资源就是劳动力和土地,因而对贫困人口有利。

2.3.2 “公司+基地+农民”。政府负责流转农民的荒山荒地,再由国土部门组织整治这些荒山荒地,农民以整治好的荒山荒地入股,政府出面引进知名农业公司进行统一管理,贫困人口以荒山荒地入股,参与公司的分红,另外在劳动的过程中也可以获得工资收入。贫困人口不用投入资金,就能获得较大利益。

2.3.3 农村集体经济。政府搭建平台成立农业园区,镇政府和村集体分别派人进行管理。这样可以使贫困人口获得两方面的收益:一是在村公益事业中获得利益;二是在园区劳动也能得到工资收入。在农村集体经济中,贫困人口获得利益的门槛比较低,园区劳动的工资水平对非贫困人口没有吸引力,这也就排除了非贫困人口参与竞争的可能性,有利于确保贫困人口分享集体经济的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如果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脱贫的任务是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民族的共同富裕,而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做出的新决策。

铜仁全市人民众志成城,以共同的责任、共同的愿景、共同的使命,通过精准扶贫,从而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刘辉武.精准扶贫实施中的问题、经验与策略选择[J].农村经济,2015(5):112-117.

[2] 肖洪.铜仁市精准扶贫工作实践与创新[J].知行铜仁,2015(2):1-4.

[3] 夏芳.边疆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扶贫开发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4] 曾路遥.加快推进农村扶贫开发进程的思考[J].农村经济,2016(5):66-68.

[5] 杨军.整村推进扶贫模式探析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16(12):15-20.

[6] 苏艳.民族地区扶贫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5.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模式精准扶贫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的具体方法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关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的探讨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