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口文化素质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2017-09-15 15:55郭金铭
创新科技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化素质年限四川省

郭金铭

[摘 要] 本文以第五次、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将人均受教育年限作为切入点,在GIS软件支持下,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等,从地理学视角系统地分析了四川省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出3点结论,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字] 四川省;人口文化素质;空间分布

[中图分类号] F2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6-45-4

Analysis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Cultural Quality in Sichuan Province

Guo Jin Ming

(School of Geography &Resource Science,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eijiang Sichuan 641199)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fifth and sixth census, taking the per capita education period as the starting point, we have analyz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cultural quality in Sichuan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 systematically by using the standard deviation, variation coefficient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under the support of GIS software, and put forward 3 conclusions. Finally, the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have been provided.

Key words: Sichuan province; population culture qualitKey words: Sichuan province; population culture quality; spatial distributiony; spatial distribution

1 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逐渐摆脱了要素驱动,更多依赖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发展经济学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要素构成中,以人口文化素质为表征的人力资本的提高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1]。人口文化素质是指一个人口群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掌握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水平、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等[2]。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对于摆脱贫穷困境、增强经济实力、缩小区域差距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国内现有成果大多从人口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人口文化素质现状、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对策[3-5],测度人口文化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6-7],均忽略了其空间效应。近年来,地理学者逐渐加强了对人口文化素质的研究,大多从地理学视角探讨全国或中东部较发达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分布、演变及影响因素等,取得了一定成果[8-10],却很少从小尺度的县域角度分析欠发达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格局。

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总面积48.6万km2,2000-2010年常住人口由8234.83万减少到8041.75万人,城镇化水平从27.09%增长到40.18%,人均GDP从4956元增长到2010年的21182元。这表明,四川省人口集聚与分布正在重构,面临着较先进的核心区引领发展,欠发达的边缘区要摆脱贫困的重大省情。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加强人力资本开发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人均受教育年限为切入点,借助GIS软件,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等,试图揭示四川省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分布规律,理清各地人力资本现状,为政府制定相关人才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为保持数据的可比性和连续性,将数据统一为2010年的标准,属性数据来自《四川省人口普查资料》(2000、2010年);將四川省2010年县域行政区划矢量化,获得矢量数据,连接属性数据,建立四川省人口文化素质数据库。

2.2 研究方法

2.2.1 人均受教育年限。设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的受教育年限分别为6、9、12和16年,则人均受教育年限的计算公式为[8]:

式中,[Y]为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表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

2.2.2 统计分析方法。①标准差。标准差是测度要素绝对差异的重要指标,值越小,表明绝对差异越小,反之则越大,计算公式为[11]:

式中,[S]为标准差,[n]为区县个数,[xi]为第[i]个区县人均受教育年限,[x]为各县域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平均值。

②变异系数。变异系数测度要素的相对差异,其值低于0.15,数据分布较均衡,高于0.5,则数据分布明显不均衡[12],计算公式为:

2.2.3 全局自相关分析。全局自相关分析从总体上考察属性值的空间特征,本文选取[MoranI]和广义[G]统计量,[MoranI]计算公式如下[8]:

式中,[I]为[MoranI],[wij]为空间权重矩阵,[xi]和[xj]为县域[i]和j的人均受教育年限,[x]、[n]同公式(2)。[I]取值范围为-1~+1之间,当[I]大于0,表示空间正相关;当[I]小于0,表示空间负相关。对[MoranI]结果采用标准化[Z]值进行显著性检验。endprint

广义[G]统计量计算公式如下[8]:

式中,[xi]、[xj]和[wij]均同公式(4)。

2.2.4 局部自相关分析。通过[Getis-Ord G]局部统计分析,可获悉人口文化素质的高值或低值发生聚集的位置,计算公式为[13]:

式中,[xj]、[Wij]、[n]同公式(4),并且[X=j=1nxjn],[S=j=1nx2jn-(X)],[Gi]统计量结果是Z得分。对于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正的Z得分,Z得分越高,高值(热点)的聚类就越紧密;若为负Z得分,Z得分越低,低值(冷点)的聚集就越紧密[13]。

3 人口文化素质分布格局

3.1 均衡性分析

經统计(表1),2000-201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的样本平均值由6.50年增长到7.60年,净增长1.10年;极大值由10.49年增长到11.82年,净增长1.33年;极小值由1.85年增长到2.67年;极差由8.64年增长到9.15年;标准差1.64降低为1.44;变异系数由0.25降低为0.19。这表明四川省人均受教育年限总体上快速增长,区域之间不均衡,但内部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在缩小。

3.2 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布

采用自然断点法将201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划分为5级,空间格局(图1)如下:(1)四川省人口文化素质分布的区域差异较大,空间格局保持稳定,大致以马尔康、康定和攀枝花市辖区一线,东部较高,以西则明显偏低;(2)成都市人均受教育水平最高,形成四川省人口文化素质空间分布的核心区,以它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各市州的市辖区、州府及特殊县域的水平较高,形成次级区域中心;(3)沿宝成铁路、成昆铁路、成达铁路、老成渝铁路,形成了一个倾斜不连续的“K”字型高值区。

3.3 人均受教育年限增量分布

从人均受教育水平增量图(图2)可看出,全省人口文化素质增量不均衡,由东部向西部逐渐提升,大致沿九寨沟县、黑水县、泸定县、九龙县和盐源县一线为界,西部较高,东部较低。西部深入青藏高原东缘的得荣县、巴塘县、白玉县等增长最快,其余次之。主要因为近年来政府加强了对偏远地区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对少数民族考取高等学校的政策倾斜,人口文化素质迅速提高。东部人均受教育年限增量普遍较低,但郫县、温江区、龙泉驿区、双流区等成都近郊区和利州区、船山区、乐山市中区等部分市辖区增长较快。该区域位于四川盆地内部,文化教育事业相对较好,人均受教育年限基数较高,若再进一步大幅提高则较难。部分市辖区由于城市化快速推进,人们的教育意识提高,受教育年限则快速增长。

3.4 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集聚特征

3.4.1 总体空间集聚特征分析。计算2000、201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全局[MoranI],结果为0.66、0.63,[Z]值为14.90、14.12,[P]均为0,具有统计意义,为正的空间自相关。[General G]值分别为0.19和0.18,[Z]值分别为9.76、9.78,[p]值均为0,符合统计标准,为正的空间自相关。两者均表明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聚集特征,即人均受教育年限形成了一个相对的高值区和低值区聚集分布的格局。

3.4.2 局部空间集聚特征。计算2000、201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局部自相关性,绘制热点分布图(图3),结果如下:两个年份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均存在1个较大的热点区域([GiZscore])>1.65([p]<0.1)),表明这个区域内人均受教育年限高值区相互邻接,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分布区域以成都、德阳、眉山、资阳为中心,及部分周边县域,2010年与2000年相比,面积明显缩小;冷点区域([GiZscore]<-1.65([p]<0.1))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表明人均受教育年限低值区相互邻接,有较强的负相关性,南部较稳定,北部在向西收缩;异质性区域(标志为-1.65—+1.65之间)主要有两片区域:一是分布在四川盆地热点区域外围,2010年与2000年相比,面积较广,内部向热点区域压缩,二是西南部的攀枝花,区域变动不大。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文将数理统计与GIS空间分析相结合,分析了四川省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四川省人口文化素质总体水平在快速提升,区域之间不均衡,内部差异在缩小;二是四川省人口文化素质空间格局保持稳定,东部较高,西部明显偏低,东部由核心区向边缘区域逐渐降低,沿宝成铁路、成昆铁路、成达铁路和老成渝铁路形成了一个倾斜的不连续“K”字形高值区;三是人口文化素质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形成热点区域,川西地区形成冷点区域。

4.2 建议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区域不平衡是不可避免的,但差异过大,就会抑制核心区域的发展后劲,降低引领作用,约束边缘区域摆脱贫困。因此,对于进一步全面提升人口文化素质,建议四川省应该加强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发动型产业,引进区外优秀人才,大力夯实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基础;二是尽早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推进教育服务公平,实现城乡、区域协调配置;三是全面推广扫盲班,强制学龄儿童免费入学。

参考文献:

[1] 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吴进义.中国人口素质[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7-28.

[3] 陆杰华,傅崇辉,张丽萍,等.新时期首都劳动年龄人口文化素质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24-128.

[4] 严丽丽.我国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现状与发展对策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9):67-68.

[5] 张鸣宇.吉林省人口文化素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6] 史江涛,王丽萍,张爱国,等.山西省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02-105.

[7] 米红,李晶.人口文化素质对人口数量安全和结构安全的影响[J].人口学刊,2009(5):13-16.

[8] 秦贤宏,段学军,李慧,等.中国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J].经济地理,2008(5):779-783.

[9] 郭泉恩,钟业喜,王琪.江西省人口文化素质空间格局及与城市规模匹配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8):990-995.

[10] 程前昌,毛蒋兴,王永洁,等.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指数的时空分异及人文动力机制解析[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8(3):59-68.

[11] 毕燕、徐洪琼、陈乔.广西国内旅游规模区域差异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2(4):118-123.

[12] 刘成新,徐宣清.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的区域性差异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6):10-15.

[13] 杨晓明,戴小杰,田思泉,等.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业资源的热点分析和空间异质性[J].生态学报,2014(13):3771-3778.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素质年限四川省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探讨
高压锅最多用8年
辽宁朝阳市刘禹佳问:退役士兵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出现欠缴、断缴的,允许补缴吗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1号)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论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
四川省2009年主导品种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