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2017-09-15 18:31韩璐
创新科技 2017年6期
关键词:期刊文献领域

韩璐

[摘 要] 本文选取中国知网(CNKI)的文献数据为数据源,从年度文献分布、研究学科及角度、文献来源期刊分布、高产作者与研究机构分布以及基金分布五个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结论]通过定量分析对国内政府信息公开这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揭示,并得出我国在政府信息公开领域的研究已趋于成熟,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融,扩大研究的学科范围,以此促进政府信息公开的全面发展与有效实施。

[關键词] 政府信息公开;文献计量;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 G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6-69-4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Domestic Governmen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Research

Han Lu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This paper chose the literature data of CNKI as the data source. The bibliometric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from five aspects of annual literature distribution, research subject and angle, distribution of source journals, distribution of high-yield author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distribution of funds. [Result/Conclusion] Through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research status quo of domestic governmen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was revealed. Its concluded that our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ur country is becoming mature. The future research needs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with other subjects, andbroaden the subject range of research,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Key word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bibliometric methods; Research status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起源于1766年瑞典制定的《出版自由法》,该法确立了政府文件公开的制度,规定民众有权阅读并出版任何政府文件。[1]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研究最早是由图情领域的学者引入的,引入之后引起了包括法学、行政管理学、新闻传播学和经济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的关注。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这个条例是我国首部用以保证民众知情权的法律法规,标志着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时代。同时,《条例》的正式实施也带来了国内政府信息公开领域研究的高潮,大量的相关文献发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领域的深度挖掘与研究。本文从信息计量的角度对国内政府信息公开的研究现状进行揭示,希望能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后续研究提供帮助与借鉴。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的文献数据为文献来源,以“政府信息公开”为检索词,检索字段选取关键词字段,检索时间为1998年1月1日至2017年7月14日,精确检索后得到相关文献共1 770篇。对得到的1 770条检索结果进行去重,删除会议论文、报纸等与本文所选研究无关的文献后,剩余1 748篇文献。根据获得的数据,本文将会从年度文献分布、研究学科及角度、文献来源期刊分布、高产作者与研究机构分布以及基金分布这五个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期对当下国内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现状进行揭示。

2 政府信息公开研究态势分析

2.1 年度文献分布

某一领域研究文献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出相应研究领域关注热度的高低,且还有利于科学分析某研究领域的发展变化过程和现处阶段。[2]下面表1、图1是笔者统计的文献年份与数量分布。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得知,我国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01年,当年初始文献量只有两篇。随后,从2002年至2007年6年时间内,文献数量缓步上升,上升趋势较为平缓,说明这段时间国内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的研究处于初期探索到稳定阶段的过渡期。2007年至2009年文献数量激增,在2009年达到峰值201篇。这个现象源于2007年国务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这个条例的通过与施行使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时代,学术界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的研究也进入稳定上升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领域进行研究。2009年之后文献量基本稳定,国内政府信息公开的研究进入繁荣期,14年到16年文献量略有下降但仍保持百篇以上,17年数据统计不完全这里暂不计入考量。总体来看,国内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的研究已到达成熟期。endprint

2.2 研究学科及角度

对研究学科及其研究角度进行统计分析能够了解到某研究领域的核心学科及核心研究角度的分布情况,能快速了解某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据统计,CNKI中政府信息公开相关的论文分布在40种不同的研究学科中,结果如表2。

从表3可以看出,国内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的研究多集中在法学、行政管理学及图情档等学科,这三种主要学科的发文量占到全部发文量的92.14%。除这三个学科之外,还有新闻学、传播学以及经济学。从表2还能看出,国内对政府信息公开领域的研究是分散的、多样的,而不只是简单集中在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科。这些学科大多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说明国内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的研究正逐步趋于丰富多元化。

不同的学科类型对于政府信息公开领域研究的角度也不同,对不同研究角度进行分析总结能够了解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研究方向。笔者对照上述五个研究学科种类从以下五个角度总结国内对政府信息公开领域的研究现状。首先是法学类学科,这类学科主要从政府信息公开领域的立法及其保障问题以及其衍生的诉讼及司法制度问题的角度进行研究。例如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诉讼受案范围的研究[3],对政府信息公开诉讼规则的探析等[4]。第二是行政管理学类学科,这类学科的研究侧重点在于信息公开的程度与效率。例如梁丽认为应发挥政务微博在促进政府信息深入公开、提升政府信息公开能力方面的作用,探索政务微博推进政府信息深入公开的实践模式[5]。周瑞玲认为推进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以“回应”为着力点,增强针对性、实效性;以“迅捷”为尺度,力争“跑赢”媒体与舆情;以基层政府为重点,创新方式和手段;以互联网为平台,充分“借力”新媒体;以专业化培训为先导,克服消极防范心态和本领恐慌[6]。第三是图书情报及档案学类学科,这类学科主要从图书馆及档案馆在政府信息公开所能发挥的作用这个角度进行研究,包括传统方式信息的公开与获取以及新型方式的信息公开与获取等相关问题。例如陶玉茹认为与政府信息公开相关的政府行政机关和其他各部门,应当充分重视公共图书馆的伙伴作用,通过横向联系、馆际合作的方式,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保障公众自由获取政府公开信息[7]。第四是新闻学与传播学类学科,这类学科的研究角度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媒体在政府信息公开中发挥的作用,第二点是新媒体环境中政府信息公开的策略研究。例如陈卉等认为新媒体环境下要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应该善用新媒介平台,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借助新媒介平台,建立对话机制,充分实现政府信息公开的作用;及时捕捉社会热点,积极应对网络舆论、主动公开政府信息[8]。第五是经济学类学科,这类学科主要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角度来分析政府信息公开的实现途径。例如王芳认为实现信息公开与共享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先进的、低成本的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二是成本足够低的公开与共享制度[9]。

2.3 文献来源期刊分布

统计文献的来源期刊,可以得到某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可以发现该学术研究领域的重要情报来源。据布拉德福定律,按照学科期刊的载文量,将期刊划分为3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载文量相等,3个区域的期刊数量之比为1:n:n2;其中,第一个区域为该领域的核心期刊区;第二个区域为相关期刊区;第三个为边缘期刊区[10]。据统计,经去重后的1748篇相关文献分布在630种期刊以及博硕士论文库中。本文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得出位于前38位的期刊及博硕士论文库,它们共包括文献563篇,占所有文献量的32.2%。因此可以确定位于前38位的期刊及博硕士论文库(见表4)为国内政府信息公开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区,也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情报来源。

從表5得出,图情类的期刊在该研究领域的载文量占全部文献量的28.95%,是期刊核心区中种类数最多、载文量最多的,由此可以得出图情类的期刊是国内政府信息公开领域研究的重要情报来源。其次是档案学类期刊与行政法学类期刊,载文量占比都在15%左右,也是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重要情报来源。除期刊外,还有大部分文献来源于博硕士论文库,可以看出各个高校的博硕士论文库也是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重要信息来源,各个大学高校也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

2.4 高产作者与研究机构分布

统计发文量可以得出某一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这一指标是对某作者自身科研能力的一种判定,同时任何领域的高产作者都对该领域发展及演变带来深远的影响,统计高产作者可以得出该研究领域的领军者。本文利用普莱斯定律[11]确定高产作者的论文下限:M=0.749(Nmax)1/2,CNKI中最高发文量为12篇,计算得出高产作者的论文下限为3篇。文献量多于3篇的高产作者及其所属机构如表6所示。

从表6可以看出,这些高产作者大多来自大学高校,所在的专业领域大多都为法学类、图书情报类、公共管理以及经济管理类。这些领域都是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核心领域。这些作者总计发表文献数量为84篇,仅占总文献量的4.8%。说明国内科研人员对于政府信息公开领域的研究相对比较分散。

统计分析某领域文献所属的研究机构,可以得出该研究领域的主力机构分布情况。CNKI中位于前10的政府信息公开领域的发文机构,如表7。

如表7所示,发文量位于前10的机构都是国内高校,说明高校是我国政府信息公开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这10所研究机构的总计发文量为325篇,占发文总量的19.02%,可以看出国内政府信息公开领域的研究机构分布相对较为集中。

2.5 基金资助文献分布

基金资助论文是指由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各类基金组织和事业单位提供科研经费而产生的研究论文,获得基金资助的论文往往能引起广泛的关注,所涉及的课题也是本研究领域较深入较新颖的方面,基金论文级别的高低与论文研究水平高低虽无必然的相关性,但可从侧面反映该学科所受资助基金的主要来源,以及该学科在科学研究中所受的关注程度。CNKI中获得基金资助的论文统计结果,见表8。

从表8可以看出,获基金资助的文献总量为170篇,占相关研究文献总数的9.72%。其中获得国家级基金资助的文献有120篇,占受资助文献总量的70.59%。获得省级加部级基金资助的文献有39篇,占受资助文献总量的22.94%。说明我国政府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研究较为重视,也提供了很大力度的支持。

3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研究已处于成熟期,并有稍微的弱化现象出现。就研究学科而言,法学、行政管理学、图书情报学以及档案学是国内政府信息公开研究领域的主力学科,除此之外还有衍生的经济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说明国内的研究学科正逐步趋于丰富多元化。但整体来看相关研究学科还是相对集中,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融,扩大研究的学科范围,促进政府信息公开的全面发展与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刘一颖.浅谈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科技信息,2014(7):93-94.

[2] 吕红,马海群.国内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现状与展望——迈向政府数据开放[J].现代情报,2016(5):158-164.

[3] 黄学贤,梁玥.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受案范围研究[J].法学评论,2010(2):71-76.

[4] 董妍.政府信息公开诉讼规则论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7):46-48.

[5] 梁丽.政务微博助力推进政府信息深入公开探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4(5):69-73.

[6] 周瑞玲.推进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的新思路[J].理论探索,2014(6):10-13.

[7] 陶玉茹.进一步优化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思考和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2014(12):95-98.

[8] 陈卉,侯一俊,杨征.新媒介环境下政府信息公开研究[J].社会影响,2012(1):64-69.

[9] 王芳.政府信息公开与共享的成本收益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4(5):74-81.

[10] 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期刊文献领域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2020 IT领域大事记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领域·对峙
期刊审稿进度表
2018年热门领域趋势展望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期刊审稿进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