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活动单中“活动设计”的追问

2017-09-16 04:38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小学
数学大世界 2017年23期
关键词:单导学活动设计中位数

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小学 杨 琴

对活动单中“活动设计”的追问

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小学 杨 琴

在“活动单导学模式”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举足轻重,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否轻松实现,学生在课堂中能否有效地思考并在小组讨论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生在活动中能否体验到探索与成功的喜悦继而积极主动地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每个活动都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因为知晓活动设计的重要性,许多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预设学习活动会给予更多的思索。下面例谈两个案例:

【案例一】

六年级下册《认识中位数》。

情境导入:最近我的朋友小王有些郁闷,因为他觉得被他的公司老板欺骗了,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他给我看了他公司的招聘启事和员工工资单。

活动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中位数

1.认真阅读招聘启事,观察工资表。

招聘启事

由于业务量扩大和公司发展的需要,现向社会公开招聘市场销售员。我公司员工待遇优厚,人均月工资可达2000元,欢迎有意者前来应聘。

红星科技有限公司

2.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

(1)“人均月工资可达2000元”,2000元能代表公司职工工资的中等水平吗?为什么?

(2)你认为工资表中哪个数据最能代表工资的中等水平?说出你的理由。

(3)现在你能解释小王郁闷的原因吗?

活动二:理解并探索中位数。

1.自学课本第80页例3,回答问题。

(1)什么是中位数?

(2)如何找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102的?

(3)为什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117比中位数102高得多?

(4)你认为用哪个统计量表示这组男生的跳绳水平更合适?

2.小组交流自学收获。

【分析】

教者在设计认识中位数的意义和特点的这个环节用了两个活动,虽说活动一相当于创设情境,但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已经意识到工资表中的6100、4000比较大,2000元不能代表工资的中等水平,因此找到这组数据中最中间的一个数1300来表示中等水平比较合适,到此,中位数的概念呼之欲出,但教者却急转而下,让学生进入活动二。活动二还是借助一个跳绳情境引导学生自学,继而发现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的局限性,产生寻找新的统计量的需要,从而认识中位数的意义和特点。

【案例二】

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

活动一:多种尝试,探索策略。

有若干张5和2元的人民币,请你拿10张纸币共29元,可以怎么拿?

1.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题?

2.尝试解答 (可以画图、列表、列式解答)。

假设10张都是( )元。

画一画:你还有什么方法能找出答案?

3.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请写出你的检验过程。

4.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5.组内交流自己的解法及思考过程,并做好展示准备。

【分析】

这是一节市局展示课,像这样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公开课的保留节目,要想创新、突破真的很难,教者别出心裁,想出了人民币的替换问题,想用这个活动代替书本的例题。试教之后,备课组的全体老师提出几个问题:为什么要选这个题材?是它比书本上的例题更贴切吗?它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假设与替换的实质吗?书本上的例题给孩子带来了什么?

【反思】

1.活动设计应“删繁就简”

简,顾名思义即简约、简明,洗尽铅华,大道至简。活动单中活动的设计之简包含简单之意,但又不同于简单,它是用简约的活动方式表达丰富、深厚的教学内容。在案例一中,两种性质相似的重复活动既给学生带来了疲倦感,又让之后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的过程草草收场。笔者对活动设计做了删减:砍去活动一的内容,把它仅仅作为课堂伊始的情境创设,意在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平均数是2000元,为什么小王的工资少很多,只有1100元呢?带着这样的思考,学生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进入认识中位数的主体部分,在学生经历自学、探究认识中位数并会求中位数的活动之后,在课的结尾让学生用今天所学内容解释课之始的问题,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中位数的价值,又保证了有效时间的充分利用,还达到课堂首尾呼应的作用。

2.活动设计应“领悟教材”

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绞尽脑汁想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活动单,活动单的调整意味着我们在探索和实践“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过程中终于有了个性化的思考,意味着我们终于有了创造的勇气,但是,是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想出与课本不一样的题材?是不是每一次创新都有超越?案例二中备课组几个回合的追问让我们明晰,在这节课上,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苏教版教材中的坐船情境更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因为用画图策略画出人民币的替换过程比较难操作,而大船换小船或者小船换大船,学生能又快又形象地画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由此我们领悟到教材编写的用心:利用情境的趣味性,唤起积极性;利用问题的挑战性,调动主动性;利用素材的现实性,激活已有经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特级教师张齐华在执教《认识分数》获得全国一等奖之后说出了他的备课心路:很想找一个与众不同的开头,想了无数种之后还是回归原点,回到书本。我们不唯书本,我们不唯专家,我们只选择最适合、最贴近学生的做法。

教无定法,“单”无定“单”,对活动单中活动的设计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是“删减枝蔓”还是“领悟教材”,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以人为本”, 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理解学生的需要,心中装着学生,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顺应儿童的学习心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从学生的知识原点出发,让每一个孩子可以触摸到知识的生成,体验到酣畅淋漓的探索与发现,成就“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课堂境界,形成“清简而丰富,灵动而扎实”的“活动单导学”教学风格。

同时,“单”的个性调整说明了教师对“活动单导学”课堂模式有了深刻的自主追问,这表明了教师真正实现了思想的解放,并有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同时它预示着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正如江苏教育学院杨九俊院长所说:我们既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视角,又要有时时追问教育原点的勇气;既要仰望教育理想的神灯,又要俯视现实践行的影子,在不断否定之否定的超越中,实现教育的本质力量。

猜你喜欢
单导学活动设计中位数
活动单导学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评价
中位数计算公式及数学性质的新认识
关于“活动单导学”模式的事件与思考
“透镜”课题教学的活动设计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自主、合作、探究”引领高效体育课堂——对“活动单导学”的思考